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硬抗了。
现阶段,少年队想对抗弓箭手,也只有如此的手段。
同样的道理,朱由检也想的很明白。对此,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云翼,防箭用什么护甲最好?”朱由检没有在怎么防箭的问题上纠缠,转而询问具体的措施。
“殿下,防箭最好的还是札甲,箭根本就射不透。不过,札甲分量可不轻,穿上了移动有些不太方便。”张云翼一脸遐想的说。
“不实用的就不要说了。”朱由检狠狠地瞪了张云翼一眼。
他当然知道防箭最好用的是重甲。像后金鞑子那种3层重甲的装备,连火枪都能防住,肯定也能防住箭。可真要弄上那么一身重甲,还怎么快速运动?蒙古弓手还不对你采取放风筝战术,直到累死你。
这防护力和轻便性还真是天生的矛盾体啊。没有新材料的出现,很难找到防护和轻便达成一体的护甲。
“殿下,还是给他们弄身棉甲吧。”张云翼被朱由检一瞪,只好老老实实的出了个本本分分的主意。
“棉甲?”朱由检沉吟一下。
以为信王不懂,张云翼赶忙解释:“棉甲,是用棉花锤制而成。一件上好的棉甲需要用7斤棉花反复捶打压紧,中间再衬上铁片。那种1。5石的强弓,5、60步以外很难射穿棉甲。”
可别说,朱由检还真不知道棉甲竟然是这这样炮制出来的甲胄。顾名思义,他还以为是和棉袄一样的东西。
光棉花就要7斤,那整件棉甲至少也得10斤以上吧?这个分量穿在身上,可也不轻松啊?
前世,5斤沉的棉被盖在身上都不轻松,更无论10多斤的衣甲了。
棉甲10多斤,兵器长矛要10斤左右,干粮被褥就算20多斤吧,一个士卒怎么也要负重50斤左右。
啧啧,如此负重的士卒,行军速度能有多快?朱由检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照这样算,这个时代的军队行军速度应该比那些商人慢才是。自己又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不该把前世的行军速度套到这个时代。
难怪少年队的行军会引发那么大的轰动。除了整齐的队列,行军的速度也是一个很震撼的因素吧?
嗯,我少年队的负重,应该只比全副武装的士卒少个棉甲的分量吧?速度比他们快了多少?
朱由检突然发现,他还真不知道这个时代的行军速度到底有多少。
“这个,云翼,大明和后金军队的行军速度一般都有多少?”
“这……”张云翼对信王的跳跃性思维有点不太适应。
不过,信王殿下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殿下一直都在考虑如何对付后金鞑子。
发现了这一点,张云翼大感振奋。
跟着殿下,也许他能等到雪耻萨尔浒的那一天。
第一二七章:王恭厂(求票求收藏)()
对于信王殿下询问有关行军速度的问题,张云翼仔细思索片刻,才谨慎的开口:“殿下,咱们大明的军队一般一天行军大概是20…30里,精锐部卒能走50…60里。马队一天大概能走80…90里。
后金鞑子的马比较多,他们的精锐步卒大多也有马代步。他们一天行走的路程,大概相当于咱们的马队,也在8、90里左右。”
张云翼似乎想起了什么,脸色暗了一下,他的声音稍稍顿了一下才又郑重的强调:“殿下,卑职说的这个速度,是走到地方稍作休整就能投入战斗的速度。如果不考虑战斗,单纯行军,速度大概能翻5成吧?”
听清张云翼这个老行伍的分析,朱由检心里的那点骄傲一下被浇灭了下去。少年队日行百里也不过就是大明精锐部卒的水准,而且这个行军速度相较有马的后金鞑子就全然处于了劣势。
虽然行军速度并不直接代表战斗力,但行军速度快,就能迅速集结优势兵力向对手薄弱处发动突袭。萨尔浒,不就是后金鞑子的代表之作吗?想对付后金鞑子还是要想法限制住他们的行动力。朱由检想的有些出神。
算了,后金距离还很远,还是先顾眼前吧?
“云翼,你准备一下,孤准备好物资,你带队给喜峰口送去。”朱由检略一沉吟,继续说道:“叫牛金星带乙字队200人,一起护送物资前去。”
“云翼,你说草原的那些散卒,咱们能雇佣他们吗?”朱由检脑中突然蹦出一个念头。
草原游牧民族弓箭技能都不错,要是能从草原雇佣弓箭手,不就轻易解决了少年队缺少远程打击力量的缺陷。
听信王殿下的问题,张云翼半天没说话,他被信王的想法吓了一跳。
蒙古人也能雇佣?
可仔细想想,雇佣蒙古弓箭手还真是一步好棋。可问题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张云翼难得的拽了一句文。
吆,连张云翼这种武人都知道这一句,大明民间对异族的提防之意还是很强很浓啊?朱由检有些无语。也许这也是大明始终没能征服草原的一个原因吧?
“云翼,你下去吧。”朱由检有些意兴阑珊,他要想雇佣草原弓箭手,看来还要好好的考虑考虑。
不过,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自身的强大才是第一位的。自身不够强大,就贸然雇佣外援,那绝对是取死之道。这个道理朱由检并未忘记。
第二日,朱由检把准备物资的事扔给王承恩去筹备,他迫不及待的去考察大明的鸟铳作坊了。
大明京城的鸟铳都在王恭厂火器厂制造。
一进王恭厂,朱由检就皱起了眉头。
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的王恭厂兵器工坊,给朱由检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好。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当这里是集市吗?
这秩序也有些太混乱了吧?
这也是一个制造火器的地方?
朱由检相当的困惑。
如果这是普通的兵器工坊也还罢了,可这是什么工坊?
一想到这个工坊是以制造火枪、火药为主的热武器工坊,朱由检就忍不住有些心惊肉跳。
火药可不是个小事。
王恭厂这个工坊既以火器、火药为主,肯定有大量火药会储存在此处。如此混乱的秩序,一旦管理不善,火药被引燃,那此地还不如同一个大号的炸药包,顷刻间灰飞烟灭。
想到此处,朱由检就忍不住一哆嗦。
太可怕了。
引路的内侍却还在自鸣得意的向朱由检夸耀:“信王殿下,咱这工坊是全京城最大的火器工坊。就是神机营所需的各种火器和弹药,也都必须从咱这里支取。”
他越自我表扬,朱由检就越觉得可怕。
听听,还京城最大的工坊;神机营也要从此处支取火药,那得有多少火药储存在此处啊?
就算保守一点估计,上万斤火药总有吧?
上万斤火药,就算黑火药爆炸力弱些。可一旦出了问题,这里也必然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忍不住又打了个哆嗦,朱由检恨不得在这个内侍脸上跺上两脚。
就这么混乱危险的管理,你还敢向我夸耀?
不过,和这种小人物置气不值得。来都来了,赶紧看完,赶快离去才是正理。朱由检默默的宽慰自己。
王恭厂的火枪制作工坊是由十几个独立的院落组成。
看到院子里露出红红焰火的火炉,朱由检就是一哆嗦。
有没有搞错,这里还有明火?在火药库附近竟然还有明火?这真是不知道死该怎么写啊!
强行按捺住心中的不安,草草参观一遍鸟铳的制造流程,朱由检找回了自己的自信。
大明的火枪生产并不是什么流水线作业,他们只是最初级的分工协作而已。
火枪的枪管由2、30个铁匠在负责制作,工序非常繁琐。朱由校说2天造好一支枪,恐怕时间都浪费在这里了。
工坊造一支枪管,至少需要3个铁匠协作才能完成。
首先铁匠会将送来的熟铁在炉火中加热烧红,锻打成片,然后再围绕一支钢柱旋转锻打。
为防止钢柱过热黏连,助手还得经常将钢柱抽出入水降温。
数次加温锻打后枪管大致成型,这时就需要3人全力锻打,使枪管与钢柱贴合紧密;在锻打的同时,添加铜料焊粉焊死接缝。一支枪管就制作好了。
当然,这还只是枪管的半成品。
按不同的用途,枪管还要做二次处理,像长管鸟铳还要将枪管做接长处理。
分好用途的半成品枪管还要用钻头一点点将管内钻光滑,然后就进入了最麻烦的阶段:枪管刻丝。
枪管的后端需要刻出螺纹,再用类似螺丝的铁塞将枪管尾端旋死,再将铁塞与枪管焊死。这样才能保证枪管尾端经得住火药爆燃,不会出现漏气。
经过如此繁琐的步骤,一支火枪枪管才告完成。
朱由检注意到,鸟铳的枪管并不是前后一般粗细的。它尾端略大,枪口处稍小,成胆形分布,外观也不是浑圆而是8愣形状。
王恭厂对得起他兵工厂的名头。厂里的一群铁匠技艺都非常高超,锻打时的节奏如行云流水般透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按他们的速度,一组一天大概能出两支枪管(未钻內膛的枪管)。这种速度果然是大明最高的铁匠水平了。
对工艺的好奇使朱由检暂时忘记了火药库的威胁,他顺着工艺仔细参观过去。
第一二八章:隧发枪的制造难点(求票求收藏)()
不得不说,大明的火枪生产已经非常正规化了。
木质的枪托,铜制的枪机,最终的组装,各个功用不同的院落,相当合理的分布在枪管作坊周围。
简单一圈转完,内侍带朱由检来到一个独立的小院。
在这里,朱由检见到了几位传说中的大匠。他的那支隧发枪就是由这几位大匠靠纯手工制作出来的。
方才看过王恭厂的火枪制作流程,朱由检对2个月一支枪的速度,分外的更难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