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齐三人沉默不语,他们明白王念吾想要说什么。
“这丽春院之所以出现昨晚的窘境,便是拜那樊楼所赐,樊楼真正的东家诸位不会不知便是神工集团那位吧。”
三人有的摇头,有的点头,不过所表达的意思显然是一致的。
“哼!据我所知,这丽春院也没少跟神工集团做生意,可如今落得什么下场,大家都看到了。三位这几年依仗相爷的照拂,把生意做成了一方巨擎,固然可喜,然而我看诸位这种轻松赚钱日子实在是过得的太久了,便把这商场如战场的道理给全忘了——那神工集团岂是好相与之辈,你们同它做生意,不怕被它咬一口肉去?”
三人皆是走了王黼的路子,取得各自领域的朝庭专供权,才将生意做到了今天的规模,而这王念吾显然是带着王黼的指示前来,目的便是要对付神工集团,他们也不敢有太多违拗。
“相爷有什么吩咐,王掌柜尽可讲来,我等定当全力以赴。”曹齐道。
“好!大家也知道,当前朝中,那杨帆乃是相爷的劲敌,相爷怎么可能眼看着他的神工集团在江南为所欲为?此次在下约三位出来,便是商量如何对付这神工集团。”
“这个自然,相爷就是咱们的根,他老人家的政敌,也是我们的敌人。只是这神工集团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接下该做什么,相爷可有具体安排?”
王念吾点点头道:“这杨大人之所以能得这两路宣抚使的职位,便的在皇上面前立下军令状,要在一年之内筹集足朝庭北伐所用的金钱、粮草。可方腊之乱刚刚平息,江南之地五十余县三年赋税尽免,其他地方还要支援这五十余县,凭借如今江南之地一年的赋税,根本不可能凑齐朝庭所需的数目。因此,他此次南下带足了神工集团的什么经理……销售……之类的人员,除了要在江南同诸位争夺市场之外,最重要的任务自然是想多赚些银两,好购买粮食,补足北伐之资的差额。”
“这神工集团赚钱的本领大家自然知道,便是一年之内在江南赚不到钱,以他们的家底,补足朝庭北伐所需之资的差额应是毫无问题——这也是那杨大人敢于应下这趟差事的底气所在。可是,他却忘了一件事情,那便是即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粮食。”
“相爷的意思是……”
“呵呵,自然是让那杨大人有钱也无处花。”
“这么说,相爷是要我们……”
“不错,便是要你们筹集资金,将这市面上的粮食全部买下,如此一来,便能拿住这杨大人的命门,嘿嘿,到时他还不是要任我们宰割。”
“哈哈,奇货可居,只要囤积起足够的粮食,到时咱们便可来个狮子大开口,狠狠向那神工集团敲上一笔。”
“那我们立即着手操办此事。现下正值秋收,可是收购粮食的大好时节。”
“那有劳三位了!”
“请王掌柜代为禀报相爷,请他老人家放心,今秋这市面上的粮食,我们三家全包了。”
“不——不但今秋市面上的粮食,便是明年两季的余粮也要提前买下来!”
曹齐三人皱眉道:“明年两季的余粮?此时如何收购?”
“相爷说了,如果只收购今秋市面上的粮食,必会打草惊蛇,引得神工集团出来竞争,那接下来咱们想要继续收购的话,必然会付出更大的成本。所以,咱们要一击必中,提前将明年两季的余粮全部收购了。”
“王掌柜的意思是,咱们先行将明年的余粮订下?”
“对!让江南各大族估算一下明年余粮的分量,咱们提前也订下来?至于订金方面,多给点。契约上的违约条款定得高一些。”
“多给点?不知给几成合适?”
“最少五成!”
“五成?是不是有些多?若是要先付五成订金的话,我们手头上的现银恐怕周转不过来。”
“是啊!五成实在是有些多,我看咱们只需付二成便可,难不成他们还真敢毁约不成?”
王念吾朝着三人戏谑地笑笑:“现银周转不过来?这几年三位赚了多少家底,相府可是清楚地很。怎么?要赚钱的时候能想到相爷,现下需要你们为相爷出点力气了,便要推三阻四么?”
三人看着王念吾尴尬地低声道:“王掌柜这是哪里的话……”
王念吾摆下手道:“相爷知道你们这些商贾的德行,三位放心好了,相爷有言,若这件事情办得好的话,盈利的银子给你们五成,另外明年朝庭的专供还是交由你们置办。”
三人闻言大喜,忙齐声道:“谢相爷恩赐!王掌柜吩咐之事,我们明日即刻去办。”
……
大宋宣和三年的中秋节,历经方腊之乱一度十分萧条的杭州再次热闹起来。尽管城内许多坍塌的残垣、烧焦的废墟仍然宣示着战争的悲凉,但作为东南政治中心、各级官员的办公驻地,时至中秋佳节,杭州城便是想安静,也安静不起来。
方腊之乱中,驻守杭州的官员大部分遇难,此时新晋为官的绝大数是从外地调来之人,他们之间自然需要借着节日期间应酬一番,一方面彼此增进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其实也暗含了相互庆贺的意思,毕竟在这东南繁华之地为官,可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而另一方面,杭州作为东南之地的经济中心,市场又刚刚因为方腊之乱而重新洗牌,进新市场的众多商家自然也要拉拢巴结杭州城内的众多官员,以求在之后的日子里获得支持和照顾。
无论是官员之间还是官商之间的这些应酬,显然拉动起了杭州城的内需,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的繁华情形一如从前。
便在这样的氛围中,杨帆来到了杭州。
第二一六章 大财力、大气魄()
杭州宣抚使司。
相比于此时人员冗余的其他衙门,杨帆的宣抚使司虽然级别甚高,但大小官吏并不是很多。他此次宣抚江南两路,主要任务是筹集北伐之资,但具体的工作自然是由当地官府来完成,杨帆主要还是从中协调监督,故而这宣抚使司也用不了多少人。
中秋节刚刚过完,杨帆的衙门也随之忙碌起来。一道道的文书命令,不断地从衙门之中发出。一年的时间很短,杨帆必须抓紧时间,尤其当下正是秋收时节,正是筹集粮草的最好时机。
这项任务地方上最关键的部门便是转运司。在这个位置上,杨帆争取到了两个实缺名额,然后安排了两名得力官员。这两名官员名头很大,却是遭王黼构陷,被赵佶贬谪到江南收税的原户部尚书唐恪和原监察御史李纲。
唐恪与李纲皆是宰相之材,任一路的转运使自是能力足够。这两人亲近太子一党,与王黼互为政敌,而且他们人品在朝中也是出名的方正,必会不遗余力地去完成朝庭交办的任务。
由于交通不便,杨帆也没有如后世一般安排一个专门的会议来布置这项工作。不过,像唐恪、李纲这种级别的官员,无论如何是要同他们坐在一起商议商议的。
八月二十这日,新任两浙路转运使唐恪、荆湖路转运使李纲抵达杭州。他们之前本就在江南之地,但上任之后却是先行去了各自辖区摸查一番,故而抵达杭州的日子反而要比杨帆晚上一些。
“如今江南之地因方腊之乱而民生凋敝,莫说另外筹集北伐钱粮,便是正常的秋税,恐怕也要拿出来赈济遭了兵灾的州县。所以杨大人你替我们争取的这趟差事恐怕不是易事,唉!老夫真不知是该感激你,还是该埋怨你!”
杨帆的府衙之内,唐恪无奈地摇头道。之前他与李纲皆被贬为州县的税官,级别与一路转运使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转运使之职也明显是他们回到京中、官复原职的跳板,他们自应感激杨帆的安排。当然,这是在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朝庭交办任务的基础之上,否则莫说回京,恐怕连原先小小的税官都做不成,故而唐恪说出这样的话。
“唐大人说得是,江南之乱刚刚平定,不可再强逼百姓,我看今年的秋税便不要再加其他花样。而且,今年冬天遭了兵乱之灾的州县定不好过,各地官府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治下子民冻死、饿死而不顾。所以还请大人对于筹集北伐钱粮之事莫要着急,等稳定住江南大局,明年春秋两季税收之时再想些办法不迟。至于花石纲,也不宜即刻重启。”
李纲性格要刚正上许多,话语里积极的成分也多一些。不过对于筹集钱粮之事,他依然将办法固于向百姓强加赋税或是再加盘剥之上。
“不可竭泽而渔的道理我是懂的,当下江南百姓那里有那么多的油水可榨!”杨帆冲李纲摇头道,“两位只要将应收的赋税收缴上来,然后尽可能地多划归到北伐之资的筹集之用便可。至于不足的部分,神工集团先行垫补上,然后你们两路官府再分期慢慢归还便是。到时怕是要让两位大人同我那集团签订一份契约。”
唐恪和李纲听杨帆如此一说,即惊且喜。他们惊的是杨帆身家之厚竟至如斯,喜的是杨帆以私济公,原先艰难的任务似乎不再令人那么心焦。
“杨大人一心为公,我等佩服,契约之事只要在官府可承受的利息范围之内,自是不在话下。”唐恪朝杨帆道,李纲也默默地点头表示同意。
“哈!什么利息,神工集团这次不要利息,而且,他们还有一系列帮助百姓休养生息的借贷措施,利息也是非常低的。两位大人放心便是。”
唐恪、李纲起身施礼,对杨帆直是从心底敬佩起来。对于个人借钱给国家这事,放在后世自然是司空见惯,可放在这个时代,那是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的。所以这个时代即便再有钱的人,也基本是将钱藏在家中,很少有特大规模的投资,更不用说是借给官府了。而对于各地的官府来说,也没有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