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不比兵学司靠谱?”

    “那是,那是。”李忠连连点头,“一家几百个总是要的……要不然将来用甚底去北伐?总不能都靠西军吧?

    只是这几百保丁要养起来,在沧州那种地方,没有个十万亩田地怕不够吧?”

    沧州不是海州,更不是淮南、江南,亩产很低,还老发大水。没有个十万亩土地,根本养不起一个大都保。

    而这十万亩土地,没有个十万八万的上哪儿买去?开封府将门虽然有钱,可也不是谁家都和潘孝庵一样啊——潘孝庵在潘家将门里面也是仅次于潘孝严的有钱人啊!

    就是张叔夜自己也没那么多钱啊。

    而且,将门不是义门,人家是分家单过的。有钱的分支未必想建功立业,想要立功的未必有钱。

    “钱怎么办?”李忠问。

    张叔夜笑道:“自然从界河商市中来了……李大官,你看这样行吗?”

    李忠是通天的!

    张叔夜和李忠说这些,自然是想通过他传话给官家赵煦了——开封府将门是可以为朝廷出力的,也不需要在开封府练兵,这个太可怕了!只要皇帝能让大家在沧州发展一下,一家养个几百号人,将来也能拉出万把效用。有了这些效用,再从河北、开封禁军里面挑一点精壮,四五万精兵就有了。再从西军调个四五万,北伐大概就能成功了……

    当然了,为了让大家能赚到钱养壮士,界河商市就应该让开封将门来把持了!

    ……

    “大郎,大郎,天都亮了。”

    因为琢磨心事,半个晚上没有睡好的武好古,这一觉就睡到了第二天快到中午的时候,才被白飞飞叫醒了。

    白飞飞还是一副“良家”装扮,伺候着武好古穿衣洗漱,然后还端上亲手熬好的七宝五味粥,和武好古一块儿用了早餐。

    “昨晚的账怎么结?”武好古一边吃一边问。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嫖妓啊!

    “账?”白飞飞一笑道,“大郎都包了奴的身子,还结甚底账?昨晚上大郎答应奴的条件,莫不会忘记了吧?”

    不给钱……就不算嫖了?

    武好古想了想,“包身子也得给钱吧?怎么结呢?”

    白飞飞还是摇头,笑道:“大郎,奴不要你的钱,你一年给奴画一张油画就可以了。

    而且,以后你也不要到撷芳楼来。奴在州桥瓦子旁有一个小宅子,没有甚底人知道,你去那里和奴相会即可。”

    呵呵,良家还玩到民宅里了,这白飞飞还真会玩啊!

第366章 赵煦的决断() 
一场大雪无声无息的飘落,将大宋的首善之都覆盖了起来。城中四处厚厚的积雪,昭示着来年的又一个丰收。给了苦于今年夏秋之际河北东路水灾的人们一点安慰。

    说起黄河中下游没完没了的水灾,饶是赵煦这位坚决支持新政的官家也忍不住要埋怨王安石和他的新党几句了。北流、东流闹了几十年,事情越闹越糟糕。原本以为认了黄河北流就能安稳几年,可谁知道今年黄河又决了口,差一点把大名府城给冲没了。

    现在黄河决口之处暂时合拢了,可是朝廷里面又有人嚷嚷起“北流、东流”了既然北流也不安稳,且不如再花点钱来个四易黄河吧!

    一想到黄河的事儿,本来就有点脑仁疼的赵煦都觉得头疼欲裂了。这事儿还有完没完啊?原来只是强使之东流要发大水,现在怎么北流也不靠谱,照样要淹呢?这事到底该怎么办啊?黄河你就给个准信,想往哪流都行,只求别再泛滥了……

    不过这事儿也是想想罢了,黄河发大水现在是谁都没辙了,东流是不敢想了,也没这个必要,宋辽都成兄弟之邦了……现在只求安安稳稳的北流,少发几次大水了。

    赵煦不想再讨论东流、北流了,而是直接对章惇道:“章卿,朕觉邹浩所言之事,未必全无道理。譬如治河之议,姑且可用。不如就从内外官中曾任水事而不专东流之议者中,选用一人担任河北路相度措置河事吧。你可有人选推荐?”

    邹浩是原来的右正言,因为上了道奏章反对章惇独相,还指出设立枢密院兵学司是破坏祖宗法度,所以在不久前被章惇建议削官羁管新州(广东)去了。

    不过今天不知怎么,赵煦忽然又提起了邹浩的一个关于治河的建议就是找个一直反对东流并且有治水经验的官员去修黄河堤坝,免得再起什么坑爹的东流之议。

    章惇出班回道:“水部员外郎曾孝广尝为南外都水丞,迁都水监丞,不主东流之议。”

    章惇推荐了一个党派色彩很淡,但是办事能力的确很强的官员曾孝广。此人是前朝宰相曾公亮的儿子,虽然是个福建人,但是在元丰元年就去世了,没有涉及党争。而他的儿子曾孝广托了老爹的福,可以在激烈的党争中置身事外,做了不少实事。

    “可以。”赵煦点了点头,又道,“邹浩还上奏建议罢枢密院兵学司……章卿,你怎么看?”

    听到赵煦的这个问题,崇政殿内的朝臣心头都是一震。枢密院兵学司的争议是很大,但决断早就做出了,就是要搞!赵煦可是个决心很大的君王,他决定的事情,别人是很难劝他做出改变的。区区一个已经被罢免的右正言在免职前上的奏章,赵煦怎么会当回事儿?

    可他现在却偏偏提了个这个茬!他是什么意思?

    章惇毫不迟疑地说:“陛下,枢密院兵学司不可罢。否则北方一旦有事,朝廷将无可用之兵。”

    赵煦微微皱眉,在他自己和章惇的支持下,枢密院兵学司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陕西六路的安抚司在过去的两三个月中,都把挑选年轻有为的杂品武臣当成了要务来办,每一路都挑选出了六七十人,总共选出了380人。

    此外,开封禁军、河北禁军、京东和京西等路的禁军也各自选出30人。现在入选武臣的档案已经送到了开封府,只等明春就会抵达开封府的枢密院报到了。

    可就在这时,不少有“密奏之权”的亲贵之臣开始通过御药院暗入文字,提出了“罢枢密院兵学司”的建议。

    所谓“密奏”在仁宗朝之前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宋仁宗下诏进行了限制:今后臣僚乞入内nei侍省、御药院、内东门投进文字者,令逐处申中书,再取旨。

    也就是说堵上了不经过中书省“暗入文字”的口中。不过到了英宗朝治平元年,“暗入文字”的口子就被打开了,不过不是人人可以“暗入”,只有受皇家(皇帝或太后)信任的重臣或亲贵之臣可以由御药院暗入文字。

    虽然赵煦并不怎么看得上那些给他上密奏的亲贵重臣,但是这些亲贵在密奏中提出的“权臣掌兵于京师乃曹魏、北周乱政之源”,却引起了赵煦的警惕。他的祖宗是武将篡位,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权臣篡位的例子,不得不防啊!

    当然了,章惇是大大的忠臣,赵煦绝不会怀疑的。可是章惇现在一大把年纪了,他的地位将来总会被旁人替代。如果枢密院一直在开封府控制着几百甚至上千个精兵,谁知道会不会出司马懿和杨坚?

    “陛下,枢密院兵学司虽然不可罢。”章惇在宫廷中是有耳目的,所以他知道赵煦在担心什么,也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但是开封府人多地狭,没有余地可供兵学司可用了。所以臣以为,应该将兵学司学堂设在大名府。”

    赵煦点点头,感到放心了,然后他又瞧了瞧枢密使曾布。曾布马上出班奏道:“陛下,臣也觉得开封府不适合练兵育将,开封府繁华太过,杀气太淡,养不出勇武之士。不过大名府也不合适,大名府一样是繁华大城,而且人文鼎盛,和开封府也差不多。”

    曾布说得似乎有理,赵煦又转头看向章惇。

    章惇道:“那就干脆把兵学司学堂摆到沧州去吧。”

    “沧州?和界河商市摆在一块儿?”赵煦问。

    章惇想了想,摇头道:“放在界河边上也不妥,太容易被辽人窥见,可以在清池县的浮阳河边寻一块儿官田建个军学之堂,不仅要有院舍、堡寨、库房,还应该有操场和马场……如此占地,也只有摆在空旷且距离开封府并不遥远的沧州了。”

    沧州,也就是界河商市所在的州,其实是很荒凉的。沧州北方靠近界河的地方也就是后世天津市的地盘,本来应该是好地方,但是因为辽国的原因一百多年来不敢发展。而沧州的南部则因为三易回河时间被淹了多次,自然也繁华不起来了,所以是个地广人稀的所在。

    章惇顿了顿,又道:“另外,兵学司学堂目前主要是教养西军小将,那是因为兵学司还没有摸索出练将之法。待到将来,兵学司亦可从开封选拔少年将种,善加养育,使之成为将来可用之将才。”

    赵煦想了想,也觉得妥当,颔首道:“便依了章卿之言。

    现在时候不早了,朕也有些累了,今日便到此吧。”

    赵煦这段时间的身体很不好,召对的时间也有些缩短,不到午时饭点,就早早宣布召对结束。殿中重臣便齐齐告退,赵煦犹豫了一下,又对章惇道:“章卿,你且留一步。”

    章惇依言停步,其他重臣照样离开。章惇站在殿中,等着赵煦说话。赵煦沉默了一会儿,才低声道:“西军将门能战的原因之一是养了私兵效用,现在开封府的不少勋贵都想学一学西军将门,借着界河商市的机会,养一点自己人。你怎么看?”

    “开封将门想要为国效力自然是好事。”章惇说。

    现在大宋朝廷中有新党旧党之争,军中也有西军将门和开封将门两个大山头。这一次朝廷设立枢密院兵学司则让开封将门非常紧张,担心朝廷要用西军将领统领开封和河北禁军。

    另外,开封将门的人都是耳目通灵之辈,自然知道朝廷已经在打北面的主意了。这个机会开封将门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