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雄心壮志,寻常人想想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可偏偏,张正书就敢铺开这么大的摊子。
“就是千里迢迢才能赚钱啊,而且我们的船快,别人走一年只能来回一次,我们说不定能来回两趟,甚至三趟、四趟。这样的频率,赚钱还用说吗?而且,不止是白糖,像茶叶啊、香水啊、果酒啊……只要是能赚大钱的,我都往西边去卖。那里就是人傻钱多的地方啊,随便拿点丝绸过去都能赚大钱了……”
张正书当然知道卖什么最赚钱了,甚至他还把欧洲当成了一个倾销商品的地方,特别是即将兴起的棉纺织业,需要西方的市场帮忙消化,不然将会立即导致宋朝版本的经济危机了。生产过剩,市场无法承受得过来,那么会导致作坊大量倒闭,工匠大量失业。那时候,没有土地的工匠,会不会爆发出无产阶级革命?张正书都不敢确定了。
反正,改朝换代是必然的。
所以资本主义本身就是双刃剑,发展过快也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这样也能逼得宋朝做出改变,到时候张正书再出谋划策一番,应该还是能控制的。只是到了那个地步,张正书也不好说最后会演变成什么个结果了。
当然了,说这个还太早,最起码大宋要再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才会导致经济危机。
曾瑾菡也点了点头,她出身在丝绸商贾之家,自然知道西方人对丝绸的渴望:“不错,丝绸在西域的售价很高。”
张正书却笑道:“可不止是西域,我们的船队要去的地方,比西域还要远一倍以上。”
曾瑾菡也是把世界地图装进了脑子的,立即回过味来了:“小官人,你是说要往更西边卖?”
“可不,以往丝绸之路被断了,阿拉伯人做了中转商,不知道赚了多少钱。我们现在亲自下海,阿拉伯人就没市场了。”张正书笑道,“天授拂取,反受其害啊!”
曾瑾菡却没有那自信了:“可是郎君,去得这般远,怎能一年来回两趟呢?”
“船快就行了啊!”
张正书很明白飞剪船的速度,横渡大西洋只需要十三天。而飞蛟船,虽然速度不及飞剪船,但在二十天内横渡大西洋那是没问题的。那么换算过来,一年来回两趟欧洲,好像也不是什么难事。这还是最慢的速度,要是快速的话,飞蛟船估计能两个月就到达后世的埃及附近了。
当然了,这还没到欧洲。
这时候要想到欧洲,是要绕过好望角的。估摸着最快的速度,也要四个月才能到达欧洲腹地。
这么算起来,其实也就是大半年来回一趟。
不过,如果舍弃一点利益,让大食人做中转商的话,就能省掉不少时间。不过,怎么说都是直接贸易的利润来得多一些。
曾瑾菡也满眼是憧憬:“那我爹爹能不能也运丝绸到欧罗巴贩卖呢?”
张正书却觉得好笑,说道:“你爹爹估计兴趣也不大……”确实,以曾文俨谨慎的性子,是万万不会这么“冒险”的。
第676章 低估了()
蔗糖作坊的事,并没有耽搁多长时间。接下来张正书他们就开始走陆路到了广南西路,一路上配备了药物,才险而又险地避过了丛生的瘴疠。其实这药品,就是防蚊药袋,是系统提供药材清单,张正书让人做了不少随身携带着的。除此之外,还有随时可以用药的臭蒿。
张正书知道,一旦在这地方感染了疟疾,不及时医治的话,恐怕就真的交代了。
好在张正书停留得也不是很久,再加上宋朝这时候的广南两路,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多瘴疠了,所以都平安无事地离开了广南两路。
再加上张正书传下去的防蚊药材,以及治疗疟疾的奇药——臭蒿,也就是黄花蒿,已经让广南两路的百姓受用良多了。毕竟黄花蒿在大宋境内随便找都能找得到,得了疟疾之后立即采来煎服,再外敷,疟疾是猖獗不了多久的。其实,在宋朝之前阻碍汉人开发江南以南地区的,就是那恐怖的瘴疠。但现在疟疾能治,百姓还会用艾草熏杀蚊子,广南两路除了暑热、湿气交蒸之外,和大宋其他地方没啥两样了。
“郎君,这黄花蒿真的能治疟疾?”
曾瑾菡有点好奇地问道。
“嗯,绝对可以,但如果你用青蒿,那就治不了了。”张正书说道,“回去后你可以用显微镜观察——虽然也观察不了什么,反正这黄花蒿里面含有青蒿素,青蒿素能杀死体内疟原虫,达到治疗的目的。之前我说过了,疟疾是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青蒿素能杀死这些疟原虫,疟疾自然就好了。”
“那郎君怎么不留名呢,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啊!”
曾瑾菡有点不明白。
张正书笑道:“其实这臭蒿早就被人用作药了,《神农本草经》里就有,只不过被归属为青蒿罢了。但沈梦溪的《梦溪笔谈》里写明了两种青蒿是不一样的,我把臭蒿叫做黄花蒿,别名臭蒿,就是为防止百姓误用而没取到疗效。至于为何不留名嘛,我又不是大夫,留名对我有何益?只不过我恰好知道臭蒿能治疟疾罢了。”
史陌则感慨:“世人若都像小官人一样不好名,岂会有如此多的纷争?”
张正书也没说话,他只是觉得做了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罢了。他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尽快把广南两路变成后世那样的鱼米之乡,这样一来,粮食有了保证,人口会繁衍开去,作坊也能吃上人口红利而兴起,海贸也会更加繁荣。其实,即便是张正书不这么做,在二十八年后广南两路一样会被这么开发的,张正书只不过把时间提前了一点罢了。
再加上臭蒿入药早就被老祖宗发现了,只不过还没有能意识到臭蒿能治疗疟疾罢了。张正书只不过提了一个用法,自然不敢留名。
可以预见,在没有疟疾困扰之后,广南两路将会以怎么样的速度发展。
张正书对广南两路的期待,甚至超过了荆湖两路。毕竟广南两路都是有出海口的,一旦成为良港,潜力非同小可。再加上气候适宜,是最适合种植两季稻、甘蔗等作物的地方。这样的宝地,一旦彻底开发了,潜力有多么惊人?更重要的是,张正书把两地弄得繁华富裕了,税收增加了,交趾肯定在一旁窥视的。
一旦交趾人胆敢再次入侵,估摸宋朝统治者也不能再坐视不理了。
不错,这就是张正书的“险恶用心”!
只是这个用心,还不能对别人明言。这是堂堂的阳谋,不得不让朝廷诸公屈服的。
其实,一旦禁军通过蜂窝煤作坊完成新老更替,再恢复训练,就又是一支强军,岂会怕那些交趾猴子?而且到了那时候,大宋的税收继续增加,军费也充足,彻底占领交趾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关键是,大宋出兵还是“师出有名”的,其一交趾是中国“固有土地”,只不过被小人窃取了去;其二,交趾多次入侵宋境烧杀抢掠,人神共愤;其三,交趾中有不少汉民后裔想要归国……好吧,第三条是借口,随便找个人来冒充交趾人就行了。
张正书相信,当一块肥肉放到大宋嘴边,没理由不吃的。
布局完广南两路之后,张正书一行人就北上了。先是到了荆湖南路,然后坐船到了荆湖北路。历时差不多一个月,才再次回转到长江上,通过大运河而转入汴河。不是说荆湖两路不重要,相反在明清之时有“湖广熟,天下足”的地方,也是一个宝地。但是相对起广南两路来说,荆湖两路水运能力也有,就是缺少出海口,除了长江、洞庭湖以外,通航不了大船,这是硬伤。所以,地位就下降了一点。换句话说,就是地方潜力不够大,而且也开发得差不多了。于是,张正书只在荆湖两路呆了十余天罢了。
回到汴梁城的时候,已经是五月末了。
“郎君,怎么这些天都是阴雨连绵的?”刚刚下船就要撑起油纸伞的曾瑾菡,埋怨地说了一句。
一路以来都是阴雨天,让曾瑾菡都看不了两岸景色,自然是怨言颇多了。
张正书却神色凝重,他好像小觑了今年的黄河汛期。
雨水加上冰雪融水,再加上大量的泥沙,黄河想不决口都难。
“也不知道那河堤筑得怎么样了……”
张正书心中想着,心已经飞去了内黄口。
虽然他离开开封之前就把任务布置了下去,筑河堤、挖水库、拓宽河道、疏散内黄口百姓,但不知道会被履行到什么程度。要知道,距离正史上
黄河决口,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
要是工程没有完成,那是真的会死人的!
黄河决口,那绝不是在开玩笑。而且在雨天里筑河堤,好像也是一个高难度的事情。
“姝儿,我先送你回家。”张正书脸色凝重,他知道自己低估了这一次决口。虽然这一次决口在历史上不算很大事,史书上也只是一笔带过。但是,能记载在史书上的,又岂是小事?而且,这一次黄河在内黄口决口,东流就断绝了,这可是影响地势的大事啊!
第677章 奉旨办事()
“怎么了,郎君?”
曾瑾菡被张正书严肃的模样吓到了,心下惴惴不安地问道。
“我预料错了天气,你看现在,估摸着整个黄河流域,都是下着雨的。虽然雨势不大,可对于本就不堪重负的黄河来说,这本身就是极其危险的。我与官家有约定,不得不去。可你不一样,你就在家呆着,等我回来就行了。”
张正书一边走,一边淡淡地说道。
其实,张正书也知道黄河决口非同小可。这天地之威,绝非凡人能抵挡得住的。但是,既然他接下了这事,就不想退缩。当然了,在短期内,黄河应该不会那么快决口的。且不说那水泥河堤可能已经筑好了大半,北流河道也疏浚了不少,一时间黄河应当没有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