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从军事上将,一旦武汉被攻克,支那政府不单单要面临政治上的危机,还要应对军事方面的困境。毕竟华北、华东、华南、中原都丢失了,蒋政府只剩下穷困的西北和闭塞的西南了,这个持久战该如何继续打呀?因此投降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必然的!”

    除了这些,板垣征四郎又从双方实力对比以及战场局势分析了此战的胜负概率,得出日军必胜的结论。

    日军高层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正常的,毕竟对此他们是有经验的。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列强在屡次侵略中国境内时,开始,中国的清政府还进行一定的抵抗,可是随着列强的大军逼近中国的繁华的城市和都之时,清政府就会停止抵抗,屡屡要求战败议和,进而割地赔款,结束战争。

    因此,日军大本营就想当然地推断出只要日本军队一举攻占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和战略要地,基础本来就不稳固的******政权也要效仿清政府停止抵抗,提出议和,从而使日本政府在得到一定实惠的前提下体面地结束这场本不愿扩大的战争。

    不得不说,板垣征四郎虽说是一个军人,但是这口才确实令不少政客都感到汗颜。在他三寸不烂之舌的鼓动和劝说下,包括近卫文麿等人在内的政府高层终于动摇了。很快,在裕仁天皇的拍板下,日军大本营决定进行第二次武汉攻略战。

    关于进攻武汉的作战计划早就做出来了,几乎是第一次武汉会战的翻版。日军拟定以华中派遣军应以主力沿长江地区攻占汉口,尽量消灭敌军。而华北方面军以一部在华中派遣军攻势开始前,攻占晋南豫北一带以牵制支那第一战区和第二战区。

    根据上述决断,日军参谋总长于6月7日下达了第179号命令:“华中派遣军应利用南昌作战之战果,协同海军伺机占领彭泽、、湖口、九江一线。华北方面军占据地区内确保安定之要领,在于尽量使残敌归顺,无可能时则扫荡敌之主力,尤其是支那中条山之敌。并就策应华中派遣军向汉口作战,研究并准备以一部兵力向郑州方面前进牵制敌军的作战。”

    命令很快就下达到了中国战场,接到命令之后,早有准备的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积极调兵遣将,随即动了第二次武汉攻略战。

    为了打赢这一仗,华中派遣军共调动了14个师团和一个航空兵团,另外调集了一支实力相当可观的海军参战。畑俊六大将先是命令东六迩宫中将的第二军主力四个师团为基干逐次向皖南、豫南附近集结;而冈村宁次中将的第11军以五个师团的基干部队向彭泽、湖口附近集结兵力。

    并将德川好敏中将航空兵团的第一、第三、第四飞行团为基干,对武汉极其长江航道上的中国海军舰队进行大规模的轰炸。余下的五个师团担任上海、南京、安庆等占领的警备任务。

    这样,日军用于直接进攻武汉的兵力(海6空)达到了35余万人,再加上数量相当的伪军,其兵力达到了历次大会战之。

    除了兵力庞大之外,此次日军显然是下了血本,其海军联合舰队第三舰队主力全部186艘大小舰艇,除了不能进入长江航道的几艘大型舰艇之外,其余的全部进入长江航道,配合6军作战,单单海军6战队就足足有九千余人,规模相当的庞大。

    另外,为了不再失手,日军大本营刻意加强了武汉战场上的武器装备,单单增加的各式大炮就有数百门之多,坦克装甲辆更是达到了空前的96o辆,作战飞机数百架。

    而日军的行动自然瞒不过国民政府的监视,要知道日军虽然在正面战场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战绩,也打得国民政府丢盔弃甲,但是就谍报层面却远远比不上国民政府无孔不入的军统局。

    在得知日军积极调兵遣将,企图攻打武汉之后。国民政府统帅部当机立断,立即调兵遣将,相对列阵。

    为了阻击日军夺取大武汉,国民政府统帅部拟定先调集8个集团军、十个军团及若干战区直属部队,共57个师以及海、空军一部参战,总兵力约6o余万人。另外还拟定调集8个集团军的预备部队在武汉后方的长沙集结,作为武汉会战的二线部队。

    如此算来,国民政府决定在这场大会战中投入16个集团军12o万大军,这完全是不过了的架势,要和日军在武汉地区决一死战。

    但不管是老蒋还是国内的其他派系都明白,国民政府虽说在兵力方面颇具优势,但是由于在武器装备方面处于劣势,仅拥有少量的大炮、飞机、军舰和装甲车,这一仗想要打赢极为困难。

    6月11日,日本大本营在接到华中派遣军的汇报之后,终于下达了攻占汉口的第25o号命令。

    当日夜,华中派遣军第二军主力一部由六安开始,向固始、潢川、罗山、信阳方向攻击前进。其主力第13师团则是向叶家集、新店、宋埠、孝感方向攻击前进。

    而第11军的第6师团主力则是于6月12日开始由黄梅向广济、高山铺、浠水、巴河、黄陂、汉口方向攻击前进。此外隶属于第11军的第15师团、第九师团、第24师团则是兵分三路沿长江西进,企图夺取彭泽、湖口、九江等地,轰轰烈烈的第二次武汉会战终于在马铮的期待下拉开了帷幕。

    与此同时,华北方面军各部队也调动频繁,不但驻山东的第12军主力一部悄然南下皖南,而且一向没有什么大动作的驻山西第一军也罕见的行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晋南地区完成了集结,看样子要有大动作。

    消息传到集宁,马铮当即命令各部队做好准备,随时听候出击命令。

    其实对于马铮来说,现在出不出手其实没有关系,最好是趁着日军这次无暇他顾的时候积蓄力量,等日军和国民政府拼的差不多了再行动,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实际问题时马铮并不敢这么做,主要是他对国民政府的应对方案实在是没有信心。看完国民政府调动的情报之后,马铮唯一的感觉就是国民政府第九战区根本就没有吸取上一次的教训,如果照着他们的战略部署的话,战败的可能性高达8o%以上,因此他必须早点出手,给日军制造压力。(。)

第四百四十四章:露出獠牙(求订阅)()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四百四十四章:露出獠牙(求订阅、求月票、求努力保持现在态势,消耗敌军兵力,最后确保大别山,黄、麻间主阵地,及德安、箬溪、辛潭铺、通山、汀泗桥各要线,先摧破敌包围之企图,尔后以集结之有力部队由南北两方向沿江夹击突进之敌,说白了,其实还是沿用上去年反击的老路子。

    在日军动进攻之前,国民政府统帅部致电第五战区,命令第五战区应以现在态势确保大别山主阵地,积极击破沿江及豫南进犯之敌。具体布置是,以李延年、许绍宗、刘汝明等部,确保现阵地,积极击破当面之敌,并酌派部队在浠水、巴河两线占领阵地,同时转用约五个师兵力于宋埠、黄陂间,与武汉守备部队协同作战。

    在豫南则是派出孙连仲、宋希濂、张自忠部固守黄麻以北大别山阵地,并控置冯治安、徐源泉部于麻城、宋埠间、策应各要路口作战。而胡宗南及于学忠部取侧面攻势,与占领阵地部队相连系,努力击破该方面包围之敌。必要时,13师可抽调使用于宣化店附近固守隘路。最后应确保大别山阵地及信阳,使武汉部队作战容易。

    同时指定12个师以上兵力,在大别山分区设立游击根据地,向安庆、舒、桐、合、六及豫东、皖北方面挺进游击,尤须积极袭击沿江西进之敌。

    而作为保卫大武汉的主力第九战区的作战任务是,极力维持现在的阵地,并须确保德安、箬溪、辛潭铺、通山、汀泗桥要线,以维持全军后方。在南浔路星子方向,以吴奇伟指挥王敬久、俞济时、叶肇、欧震各军确保德安以北现阵地为全军之右翼。

    薛岳亲自指挥王陵基、黄维、李玉堂等部迅击破沿瑞武路公路两侧进犯之敌,确保控置箬溪横路铺各隘路口,以阻止敌之迂回。并乘敌突入向北侧击。此外九战区尔后以四个师以上兵力,在九宫山建立游击根据地常川向敌后方游击。

    除了这些之外,统帅部还命令第一、二、三各战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各部积极向敌袭击,打击防区内的日伪势力,以牵制敌日军,防止其像武汉调兵。同时命令第三战区沿江腰击炮兵,不惜一切代价截断敌舰长江联络线,配合海军参加武汉会战。

    统帅部还单独给马铮所部了一封电报,命令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将瘟疫遏制在现有地区,决不能致使瘟疫扩散,以免影响到武汉会战。

    以上的就是国民政府统帅部制定并照此执行的武汉会战作战指导方针,这份作战指导方针从字面上来看是比较正确的,既有面面防守,又有重点夹击,还有敌后游击骚扰。

    可是如果细作分析,就有了破绽。先是防守比较杂乱,根本就没有一个重点,没有指出究竟在哪个地域进行重点防守?究竟在哪个地域以坚强防守去逐步消耗日军然后以生力军一举聚歼之?既然已经预料到了日军将要进攻的路线为什么不预先在某个地域内埋伏绝对优势兵力寻机聚歼日军呢?

    所以在马铮来看,国民政府统帅部只是在理论上指出了要将重点兵力摆在外线寻机捕捉消灭日军,可是事实上,并没有将这个计划落实到实处。就是说,在实际会战中,并没有在外翼集结绝对优势兵力去聚歼日军,而只是集结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去打击日军,其结果必然收效不大,既没有打破日军的进攻,更没有扭转战局。

    显然,国民政府统帅部的参谋人员只是在纸面上四平八稳地提到了貌似合理的战略战术,可是在****的绝大多数高级将领中,包括******、白崇禧、何应钦等人,并没有真正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