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后面的高处看到索尼这支队伍离开了主力,向旁边绕过去,就猜到了索尼的意图,果断命令张华带着卫队营出击。
林毅卫队营的战力更加彪悍,张华带着冲杀过去一顿火枪加弓箭,没有来得及展开白刃搏斗,索尼这支队伍便被打零散了,留下一地的死伤,余者纷纷溃逃。
此时的正面战场上,博洛和锡翰也支撑不住了,由于刚才的苦战不退,人员伤亡惨重,兵马急剧减少,二将手下的人马现在根本不听指挥了,四散奔逃,兵败如山倒。
这一仗打到现在清军败局难挽,神仙也无能为力。
看到清军溃退下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多尔衮要亲自冲锋陷阵,被范文程劝住了。
“王爷不可意气用事,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退一步海阔天空。”
多尔衮冷静下来,觉得这是金玉良言,因为现在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就是冲上去,即便是全军覆没拼到最后,也难挽败局。
他也看到了,明军的大批援兵上来了,他们根本没戏。
现在野战他们不是明军的对手,他早就接受了这个现实。
其实骆驼炮队和铁甲战骑的溃败下来,就应该及时承认失败,整顿队伍离去保存实力。
可惜他刚才恼羞成怒,打算孤注一掷,现在看来自己刚才太不冷静了,就应该及早听范文程的,也会减少一些兵马损失。
想到这里他一咬牙带着残兵败将,如风卷残云一般溃逃了。
明军在后面追杀一阵,傍晚时分他们也收住了兵马。
这时有两只队伍又开过来了,一支是林毅的炮营,从5里之外刚才宋献策他们埋伏的地点而来。
另一支是十五万明军,包括明军的盟军蒙古军队和朝鲜军队,有步兵还有马队。
这十几万明军来自于海城。
林毅在这边又是充当狙击手,又是亲自指挥督战。
炮营阵地和海城的明军当然没有闲着,他们沿途派出了探子密切关注着战场的情形。
炮营阵地上的指挥使王琦看到宋献策、甘保、姜兴源、张华和女营兵将全都冲出去了,就剩他们2000来人收了200门炮了。
王琦以防万一也命手下2000人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前方战事吃紧,他就会留下少量的人马看守炮台,带着2000人冲杀过去,五里地他们跑步很快也能赶到。
但是他们得到的是明军打胜的消息,因此王琦感到很高兴,带着2000多人就没动。
但这时海城的人马开到了,十几万明军,包括蒙古部队,还有朝鲜军队,前面他们奉命撤退到海城是为了迷惑清军。
但是监国大人在前面战场上,他们岂能呆在海城高枕无忧?早在林毅那边的狙击一战打响,他们就得到报告,原来镇守海城的2万人马不动,这十几万人马已经圆满完成了迷惑清军的任务,就开出城来过来支援,必须确保这一战万无一失,确保他们的监国大人安然无恙。
这些当然是宋献策,早就事先安排好的。
这十几万明军离战场还有五里地时,也就是到达炮营阵地的时候,王琦告诉他们前方的战事已经基本结束了,鞑子已经被打跑了。
王琦和他们兵合一处来见林毅。
林毅传令就地安营下寨,因为天马上就要黑了,从昨天晚上折腾到现在,林毅也觉得累了,他决定就地休息整顿兵马,另外战场还须打扫。
十六七万人马很快进行了分工,有负责扎营的,有埋锅造饭的,还有打扫战利品的,医官救治伤员。
到第3天的时候,各营的战果就报上来了,包括伤亡的数字。
算上前面的狙击战,这一战历时大半个白天,歼灭了清军将近2万余人,所得的战利品堆积如山,最有意义的是此战缴获了大量的骆驼炮和金属铠甲。
林毅传令这些骆驼炮该修的修,包括受伤的骆驼和铁甲战马在内该救治的救治,还有这些金属铠甲,从死亡的鞑子及战马身上扒下来,擦洗干净了登记造册,先运(赶)往海城,好生的保管,说不定将来能够派上用场。
这一战明军当然也有伤亡,女营伤亡了8人,这是那35名狙击手和辅兵里面的。另外,男营兵将其他各营加一块伤亡了1000多人。
林毅告诉军需官,全都登记造册,该记功的记功,回头兑现奖赏和升职,该抚恤的抚恤。
这时甘宝和姜兴元,哲哲来找宋献策请罪。
宋献策看了看林毅,小黑脸哈哈一笑:“这次算你们走运,无罪反而救驾有功,倒是宋某运筹不周,须得向监国大人请罪了,险些让大人身临险境,某之罪也。”
林毅笑道:“先生何出此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嘛。这次先生功不可没,仍然记首功一件,呵呵……”
经过这三天的休整,明军人马又恢复了生龙活虎,战后事宜也全都处理完毕,林毅就打算乘胜进兵盛京。
这时有探马来报,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带着他们的兵将族人已经离开了盛京,于昨晚往赫图阿拉方向去了。
林毅一听高兴了,立即传下谕旨:“兵进盛京!”
第401章 移师盛京()
多尔衮带着残兵败将一口气败出八十余里,夜幕就开始降临了,看看后面没有追兵,浑身是汗的多尔衮这才命令队伍停下来整休人马。
但是多尔衮一看自己这队伍太狼狈了,兵将们个丢盔弃甲,浑身身血污,脸上五红花绿的,满脸的沮丧,简直比乞丐还狼狈几分。
最沮丧的当然是这位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他强打精神稳定下来之后赶紧命人查点人数。
刚离京师的时候,算上乌真超哈,多尔衮带出来三万多雄兵,可是现在再看,连陆陆续续跟上来以及受伤的全都算上还剩下六七千人。
不过略微使他感到幸运的是,100多门红衣大炮始终没有受损,耿仲明和尚可喜这两个大清的汉人王爷拉着大炮还没到战场,就跟着败退下来了。
一天时间惨败如此,这次离开京师没三天,满清八旗威名丧尽,情何以堪,天不佑我大清啊!
多尔衮顿足捶胸,当时死的心都有了,热血上涌上的他拉出战刀就要抹脖子,可把手下众将下坏了,范文程、博洛和索尼赶紧把刀给抢下来。
也不怪多尔衮要寻短见,这才一天时间,承载着他和太后及整个大清复兴的三万雄师就剩下这么点狼狈之兵了,这次彻底输了,输得几乎血本无归了。让他这位大清的摄政王颜面何存?
耿仲明,尚可喜,范文程和、博洛和索尼等人赶紧劝,什么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云云。
但是说出这话连他们自己也有些勉为其难,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只败不胜就是不是兵家常事了,现在大清十战九输,这怎么解释,谁接受得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总算把多尔衮劝住了,其实多尔衮也没有真想死,蝼蚁尚且贪图,况且人乎?
尤其他现在还是大权在握的摄政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赦,生杀予夺,试问天下芸芸众生,在这个位置谁愿意去死呀?
不就是吃一回败仗吗?那算得了什么,又不是没败过,不就是在林毅面前又吃了一次败仗吗?这又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多一次败绩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惨莫过于还像10年前那样,继续游牧民族的生活,只要不死总会出头!
这样想着多尔衮心自己劝住了自己,心里豁然开朗,轻松了许多。
然后整顿兵马带着残兵败将连夜回了京师,来见太后。
孝庄皇太后心情更是糟糕到了冰点,多尔衮又吃败仗的事情她现在已经知道了,200里地的距离京师太近了,孝庄皇太后当然也关注了多尔衮的战事,这是整个大清的命运所系,那边多尔衮一吃败仗,这边便有探马把战况就报到京城了。
孝庄皇太后的心情刚好没几天,又阴云密布了,她痛失兄长是小事,现在大清命运堪忧。何去何从?向大明朝俯首称臣,继续接受汉人的奴役,像以前那样,对的起祖宗吗?尤其是丈夫皇太极驾崩、新皇登基不过才两三载,小顺治还是个玩童,岂不等于是大清的江山断送在她和多尔衮之手了吗?
她跪倒在祖宗的庙前,看着皇太极和努尔哈赤的画像,泪水如断线的珍珠。
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始终不会在给她指路了。
最后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一商议,盛京绝对不能再待下去了,败回来的人马和守城的人马加在一起才13;000多人,其中包括满人的兵将,蒙古人的兵将还有一部分汉人的兵将,这便是大清的全部武力所在了。
这点实力如何对抗大明?能守得住偌大的盛京城吗?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都知道如果负隅顽抗下去是什么后果,亡国之君臣是必然的。
向大明屈膝投降还去和谈?这一步他们不敢想了,三番五次,恐怕再提这事,等于火上浇油,明军攻破城池非屠城不可。
因此他们商定以后叫来范文程和宁完我等等众大臣,召开御前会议,小顺治当然也参加了,摄政王代表小顺治宣布迁都事宜。
御前会议散了之后,文武百官忙忙碌碌都赶紧忙着搬家的事去了。
搬家可不是一件小事,搬一回家相当于蜕一层皮,这是对个人住户来说的,何况泱泱一城之大清国?
从皇宫大内,到内阁府院,再到大小臣僚的家院子府邸,各级衙门的官印卷帙,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宗庙马匹,等等多如牛毛,有价值的东西当然都不能留下。
多尔衮甚至建议临走的时候把京城放一把火,火焚大清京师,这红砖绿瓦,亭台楼阁,金碧辉煌的皇宫大内,不能便宜给了大明。
孝庄皇太后没有同意,这曾经是龙兴之地,是祖宗们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在天之灵也不会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