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便是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吧。
董卓笑道:“天明,此禅位诏书既是你为老夫得来的,那主持皇帝禅位,新帝继位大典,便以你为主来操持吧。”
何白看见一旁的李儒面色阴沉,将头偏向一侧,想来极度不喜自已。也是,李儒为董卓出谋画策良久,方才有了董卓执掌朝政之机,而他做为董卓麾下的第一谋士,正要共荣共尊之际,却有自已跳了出来。
自已不但轻易的为董卓取得西园军大权,更劝服了皇帝行禅让之举,擢升董卓为总掌朝政的相国之位。这职位可比袁隗的太傅更加名正言顺一些,是真正的百官之首。单单只是如此便罢了,董卓更使自已主持皇帝禅让与新帝继位大典,可见董卓是准备将自已培养成为朝中的得力助手,这可就让李儒极度的不满了。
何白可不想被李儒这小毒士给掂记了,于是拱手拜谢道:“多谢相国的信任,只是吾不甚懂得皇帝禅位与继位的大典朝礼之事。吾闻李文优学富五车,乃饱学硕儒,当深明朝礼,因此,吾以为还是请李文优主持大典为好。”
李儒听了,顿时满意的转过头来,正视何白。董卓点点头道:“好好,文优为正,那天明为辅,可否?”
何白再度拜辞道:“数月前时,吾便尊奉前大将军之令,出任北海相一职,并有讨平青州黄巾之责。若非近日十常侍之乱,如今吾早已统军前往北海国了。今有相国在京师统领百官,匡正社稷,扶佐汉室,吾在北海亦能安心不少。西园下军已然出发许久,大典之事吾只怕不能参与了,白想就此拜辞相国东行。”
董卓不悦的说道:“何进已死,他的命令天明又何必在意,还是留在京师,老夫必大加的提拔于你。大典事必之后,老夫便擢升天明为光禄大夫或五官中郎将一职如何?”
何白拜辞道:“多谢相国厚待,吾非为前大将军之令,而是为青州黄巾之势而担忧也。况且白今年尚且不满二十五岁,能得一国之相,已是天幸,可不敢再惦念其他贵职。而且吾才干不足,在京师颇感不适,还想在地方上多加历练呢。还是等吾三旬过半,才干与经验丰富之后,再行回朝,彼时还望相国能记得今日对白之宠幸也。”
董卓只能叹息道:“天明志向如此,老夫也只得同意了。”
当夜,吕布终是杀死了丁原,三万并州军,只有七、八千人跟随吕布投降董卓,其余人马皆向北散去。此部大军多是朝庭集齐各地的精卒,由丁原统率支援并州的,并在并州守边逾年。如今丁原已死,大军又无其他有威望者出来收拾,于是全部散归各郡,不复有并州军之称谓了。
自吕布杀死丁原之后,不知是有愧,还是羞见故人,对何白一直躲躲闪闪的。看来吕布是知晓杀死丁原不好,只是为了自身的前途,又因为董卓的司空三公身份,代表着朝庭正统,这才以尊朝庭正朔之命的心态干下此事。
何白只得去书一封,希望吕布仍来接收府邸,把自已对他的感情投资进行到底。对于丁原的死尸,何白也派人收敛了,好给世人一个重情重义的好印象。唉,政治人物就是难当,为了权力与名声,事事都不能放纵自已。
因有何白的插手,董卓不但没了擅自废立的罪名,还被皇帝刘辨任命为新皇帝刘协的辅政相国一职,这下袁氏人是彻底的愣住,不知所措了。董卓现在是军权在手,又有相国的大义名份,袁隗单单一个太傅的名份怎么与之相争,而且这太傅还是皇帝刘辨的太傅,算不算是新皇帝刘协的太傅,可还不好说呢。
不过袁隗倒也看得开,只是照旧回复成与何进共同执政的状态罢了,于已的地位权势相差不大。而且没了十常侍的捣鬼,董卓对已还算恭敬,袁隗于是默认了与董卓共同执政的方式。
然而花费若大心力除去十常侍、坑死何进的袁绍,不但什么也没得到,还被叔父袁隗与董卓共同所忌惮,身为司隶校尉,权势不增反衰,在朝中几乎都插不上话了。
袁绍顿时大怒,自已辛辛苦苦的到底是为谁来哉?袁氏既不用我,那我便自起炉灶单干。对袁董共同执掌朝政不看好的袁绍,当即挂印东门,奔冀州去了。同时离去的,有不少与袁绍相善的官员,其中就有逢纪、陈琳的身影。
因为袁绍的名望太盛,董卓初掌朝政,可不敢对其漠视,不闻不问。于是在他人的劝说下,任命袁绍为上郡勃海太守一职,并赐爵位为邟乡侯,算是给袁绍的安慰。
只是此事已不关何白的事了,之后的讨董之战亦与何白无太大关系,名称和由头自有袁绍他们去想。何白则向青州去了,准备自已的筑基大业,治理好北海一国,好为将来的天下大乱,拥有一个不错的根据地而努力。
第143章 徐州收益()
昭宁元年八月,帝称因身无德于天下,故失传国玉玺。九月,禅位于有德之皇弟陈留王协,命太傅袁隗、相国董卓共辅之,改元永汉。十一月,帝东巡于青州,就食于东莱。并以卢植为相,罢帝位,降称东莱义王。《后汉书》蔡邕
何白领兵至北海,走的是陈留-梁-沛-东海-琅琊-北海的道路,明着是因为这条路太平好走,暗着却是为将来南下徐扬考察一番沿途的道路地形。
此时徐州的北面青州、兖州黄巾此起彼伏,徐州却相对太平无事。自去年陶谦击败徐州黄巾贼后,以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境内实行屯田。短短时间内,徐州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发展,州内百姓富足,谷米屯满粮仓。
何白感觉此时在天下未乱之前,与徐州文武相友善的话,这对将来自已在青州的统治极有好处。于是何白在路过徐州之时,不但命令下军全体官兵严整军纪,遵守后世军队的八项纪律,还将自身最威武又平宜近人的一面展露给徐州人看。徐州人在见过下军的军容军纪之后,无不为下军的威武之姿而深感敬服。
之后何白又请求暂留徐州整军,刻意的与徐州刺史陶谦相结交,与徐州别驾富豪糜竺相亲善,与徐州丹扬兵大将曹豹、许耽、吕由等论交情。又向陈登、王朗、赵昱等徐州名士请教治郡见解,更向泰山流民将领臧霸、孙观等请教与黄巾作战的战术问题。
如今的何白可算是天下闻名的名士,在刻意的折节下士、屈已待人的交往之中,徐州文武皆对何白大为亲近。陶谦认为何白是天然的盟友之选;糜竺等官员认为何白有英主之相。他名士们亦认为何白的才学与见解别具一格,品性与德行都令人赞赏不已。特别是对百姓的态度,有若人之父母,将来的北海国必定大治。
看来何白到京师洛阳养望半年,还是大有所得啊。特别是下邳陈氏可是与袁氏平起交游的汉朝三公门第,当时陈氏一族的刺史郡守一大把。陈珪、陈登父子能够与何白平等而交,趟若何白日后主政徐州,必不会引起徐州士族的反感。
在徐州相对独立的骑都尉臧霸也认为何白的能力不输于已,又因何白的官位略高,早已名满天下,更年长一岁,于是率泰山诸将以兄事白。有如此众多的势力认同何白,将来陶谦有事,何白只怕能够轻易的将徐州收归囊中。
在没有与陶谦相交时,何白还按三国演义中那般认为陶谦是个老好人。相交一阵之后,何白便就知晓,陶谦为人性格刚强霸道,治理徐州颇有些严酷的意味。但还好不是苛政型的,只是手段强硬与徐州士族称不上友善,与徐州士人们的关系比较紧张,有些独裁的意味。
因为其自身拥有极强的军力,有三军一万五千人的丹杨精卒为私兵。加上朝庭原有的刺史部大军,以及其个人的威望、官途、战绩、还有极强的整合能力,方能将徐州所有的势力整合在一起,隐隐的有割据一方的态势。
说来以州牧、刺史之身于暗中割据一方的先行者,不正是益州的刘焉与徐州的陶谦么。就算是袁绍、袁术、曹操、公孙瓒等人,也还要迟上两年才成。
也正是因为陶谦的霸道,与徐州士人的关系紧张,所以在前不久察举张昭为茂才时,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轻视他,因此将张昭监禁。恰好何白刚刚到来,又与张昭好友赵昱相互援救,这才被释放出来。
何白又大力的邀请张昭前往北海暂避,张昭也想看看以何白的观念治郡成效如何,于是决意前往北海暂居。至此,何白才满意的领军向北海国而去。
路经琅琊,又向驻军于琅琊国的臧霸告别。一路行到阳都,何白突然想到诸葛亮似乎就是阳都人。虽然其现在还正年幼,上门打好关系也不错。
于是命人询问阳都诸葛氏的府邸何在,不想却得知到诸葛亮之父诸葛珪,已于前年时就不幸逝世了。母亲章氏则更早一步去逝,如今诸葛氏一家的成年人只有继母一人。小辈中年纪最大的诸葛瑾也才刚满十五周岁,而诸葛亮更才只有八周岁而已。
诸葛亮的亲叔叔诸葛玄如今正在四方游学,不知所踪,无人可以关照到他们。此时的诸葛亮一家六口人正是坐吃山空,无人依靠的境地。何白大喜,如此不正是天助我也么。当即备上厚礼,前往诸葛家拜访。
阳都诸葛氏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诸葛亮这支恐怕算是庶出了,所以没有在祖地诸县居住,而是分离搬到了阳都县来。不过即便如此,他家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出身,只是到了诸葛亮父亲诸葛珪这一代已经是明显没落了。
阳都诸葛氏前家主诸葛珪至死时,也只是个郡丞。因此有何白这新任的北海国相、龙池乡侯前来拜访,身为小家主的诸葛瑾顿时慌乱的不知如何是好。
还是年幼机敏的诸葛亮出来劝道:“北海国相又非我琅琊国相,我家又无大人,前来我家决非是为公事,必定是因与我家有旧,这才前来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