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川愈厚,大河、大江之水便多,反之便少。过多成涝、过少也成旱矣。”

    蔡邕深深的吸了口气,闭眼静静的沉思了片刻,又轻轻点点头。这旱涝之灾的说法,自已基本上是明白了,也领悟了。何白所说不错,道理也正是这样,蔡邕饱读诗书,倒能想得明白。

    蔡邕又问道:“蝗害当从何来?”

    “飞蝗是一种喜温爱燥之虫,干旱对它们的繁殖、生长及存活有许多益处。而旱时植物含水量低,飞蝗以此为食,生长极快,而且生殖力极高。相反,多雨与阴湿对飞蝗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所以蝗害起于旱灾,旱灾过后又需要谨防蝗害。”

    蔡邕又深深的吸上口气,面色沉重的问道:“世间无有蝗神?”

    “世间决无蝗神,只有假借蝗神为恶之恶人。而且飞蝗无毒,偶而食之有益,蝗害无粮之时,可捕蝗油炸佐食。”

    蔡邕又急问道:“地动之害又从何来?”

    何白眉头大皱,这地震一说很难用古人能懂的说法说出。想了想后,于是说道:“先祖势单力微,无法确实得知地动之害的具体原因,但是也有所猜想。我等所居之大地并非一整块,而是成数块漂浮于大海之上的,因大地沉重,海水多时难以推动。”

    “但是大地毕竟不稳,终有被滴水穿石的一刻。数块大地之接合处,只要有轻微的移动又或撞击,便会产生地动之状来。然而对我等人来说,大地之广无边无际,纵然微小的动弹,也会令我等人类遭受大害矣。这便是地动之害了。”

    蔡邕听着何白的解说,如听天书,目瞪口呆之余,却又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就是蔡家的两位小美人,也是眼放光明的盯着何白,直想把何白的脑子切开来,看看何白为什么懂得如此之多的稀奇古怪之物矣。好像在她们,包括古人的认识当中,人的思想,是从心中而来,而不是从大脑。

    最后,何白说道:“我家先祖以三代人之努力,发现所知越多,自身便愈发的渺小。欲求仙道,然而仙道渺茫,求之不得。因此,家父不准我再追寻仙道,更将我逐离了家乡。我现在是有家不能归,独余孤身一人矣。”

第101章 忘年之交() 
蔡明姬奇怪的问道:“何议郎,你之前说家人已不在此世?又说心念世俗,与令尊过早别离,难道不是……这到底是如何回事?”

    “元初年中,家祖于武陵山中修道……归来之后,作《桃花源记》”何白笑了笑,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改了年代人物,又掐去结尾后,背诵出来。

    说道:“我之曾祖入得桃花源后,彼时还有成仙得道之念,是以没能留在桃花源中安居。而我离家之后,再次返家之时,见家人中已然消失不见,只留下桃源二字,想来他们是进入了桃花源深处去了。我也曾尝试前往武陵源找寻家人,然而却始终不能进入到桃源之中。想来我与桃花源却是无此机缘矣。我之前说家父与家人不在此世,说的就是他们已经进入了桃花源中,并不在此世了。”

    “原来不在此世是遁入桃花源中。”蔡邕喃喃轻语道:“不意世间还有桃花源这等隐世而居的大好去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秦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唉,那武陵源有武陵蛮盘据,可惜我心有畏惧未曾去过,也不知我蔡伯喈是否有此机缘?”

    何白笑道:“我闻桃花源虽是隐世而居的大好去处,但却与世间很难沟通。除非是彻底想要遁世之人,又或有大机缘者,方能入内。像伯喈先生这般心怀家国天下的出世之人,只怕也进不了桃花源中。”

    “是矣,是矣……”蔡邕叹息不已,若非自已心怀家国天下,又怎会得罪了十常侍,因之遭至流放到朔方,又流浪到岭南及吴地,一连十二年都不得安生之日。

    何白见蔡邕情绪底落,也不知他心中的原因,若为不能遁入莫须有的桃花源去,倒有言语劝说。于是何白笑道:“桃源虽好,但其地太小,虽无惧人害,却恐惧天灾,因而我并不认为它是真正的福乐之地。就如文景、明章时大汉天下,也不比桃花源差上多少。所以伯喈先生若慕桃源,则大可不必。”

    蔡邕抚须点头赞道:“文景二帝之时,治国崇尚黄老之无为而治,那时可真是世间人人皆乐的太平之世啊。老夫老矣,也不知是否还有再见太平之世的时日啊。”

    何白眉头大皱,接下来是连续近百年时间的分裂乱世,虽有西晋短暂的统一,又是连接数百年时间的五胡乱华,直到隋文帝时才稍稍好点。想要真正安享太平,可能要到唐太宗时去了。也许此世有自已在,短则十年,长则十数年,就会有太平之世的到来吧?也许会吧。

    蔡明姬见老父与何白全都眉头深皱,为纷乱之天下而大为忧心不已,于是吵吵嚷嚷的叫道:“何议郎声言自已天文术数、山川地理、人文历史、动植生物、矿匠工学,兵书战策、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别的我不知晓,但是音律我家人人皆擅,何议郎可敢与我家论一论音律之道。”

    何白听后顿时头痛,音侓蔡邕与蔡文姬那是殿堂级的人物,自已这几斤几两也敢跟他们比。等等,自已什么时候说要比学识才艺了。何白看了一眼傲骄的蔡明姬,不由苦笑道:“在下一直自言自已所学太多,却样样不精,只是略懂略懂罢了,什么时候说皆通了?在下今日本想拜伯喈先生为师的,之前只是先生在考量在下的学识罢了,哪里是比试了。”

    不等蔡明姬出言反驳,蔡邕也摇头苦笑道:“老夫所擅者也只有儒学经义一项尔,然天明你家家传不俗,远非老夫所能比者。天明拜师一说,请恕老夫不敢答应。不过天明欲学儒学,老夫因为年长许多,阅书颇广,或可在旁略加提点。决不敢以师称之。”

    想了想后,蔡邕又不好意思的说道:“其实天明腹中所学,老夫也十分的好奇,有向天明求教之意。这样如何,如是涉及儒学,天明在请教时可唤老夫一声先生。如是其他,老夫在请教时便唤天明为先生,可否?”

    何白愕然的望着蔡邕,蔡邕这是什么意思?互称先生?这是想互相指点,和自已做忘年交么?这个……似乎……也不是不行。只是该做的推辞不可不做。于是何白再三的肯求先拜师蔡邕,蔡邕只是不应,何白这才作罢。

    接下来就是何白与蔡邕二人一边饮酒,一边坐而论道的时间了。然而多以蔡邕询问,何白回答的形式进行。只要不是儒家学说中的难点,纵是黄老之说,何白也能与蔡邕侃侃而谈。

    其中的见解颇多新奇之处,让人不觉耳目一新。只是每样皆是浅谈即止,也正好印正了何白自言略懂一事,这让蔡邕心如猴抓,只恨不能深入桃源深处,去寻何白的父亲问个明白。只是可惜的很,桃花源非常人所能进的,蔡邕欲要知晓新的知识,就唯有抱紧何白一途了。

    起初是蔡邕一人在问,后来在一旁侍候的蔡文姬与蔡明姬二女也加入了进来,向何白询问自已所喜好关注之事。面对蔡邕这老头一人时,何白或许不奈。但有文姬与明姬两个小美人儿的凤眼希求,何白唯有搅尽脑汁的回想在后世的见闻与知识来,尽量满足她们的求知欲。

    论道求教的时间不觉即逝,五斤的米酒早已下肚,案几上的菜肴也早已成残。何白都有些倦乏了,蔡氏父女三人还在兴致勃勃的求问着,让何白颇为无奈。

    幸好老辣的蔡邕瞧出了何白的倦乏,笑而止住了文姬与明姬的追问,说道:“好了,好了,时候已然不早了。纵然有许多的问题,也须等天明先生休息一番,待明日一早后再问不迟。”

    二女这时才发现,时辰已然子时过半了,不好意思的吐吐舌头,向何白陪罪。接着,蔡邕又力邀何白今夜就在蔡府之中休息。何府虽然不远,但朝庭有宵禁、门禁的制度禁令,超过一更三点,也就是晚上八点半钟之后,就不许行人在街上游荡,更何况是子时都过半了。

    何白虽是官员的身份,但谁知道雒阳此时有没有曹操那般的酷吏,拿着五色棒就一顿乱打。若是反抗或带兵器的,打死也活该。何白可不敢轻易犯险,顺势答应了蔡邕的邀请。

    在蔡府的客房之中住下之后,不多久,就有蔡文姬捧来一盆热水请何白清洗,说道:“天明先生,家中别无婢奴,只好由我来侍候先生洗漱了。”

    何白哪敢让大名鼎鼎的大才女给自已捧洗脚水啊,连忙上前欲接过水盆,不想却正好触及了蔡文姬纤纤玉手来。蔡文姬浑身犹如触电,面色潮红,心慌气躁,差点没将水盆打翻。

    虽然东汉时男女的风俗,还没有宋朝之后的那般古板防备,但刚才的举动指不定会让人怀疑自已是有意使坏。何白慌忙将水盆接住,又放在地上,这才拱手诚心道歉:“方才在下并非是有意冒犯,还请蔡小姐原谅。”

    蔡文姬羞红着脸,摇摇头道:“天明先生乃饱学之士,并非轻浮之人,昭姬知之,并未怪罪先生。倒是今日得先生教诲良多,昭姬还未正式拜谢呢。”

    说完,蔡文姬深深的行了一礼,拜谢道:“昭姬多谢先生的教诲与解惑,让昭姬知晓世间还有如此之多闻所未闻之学问。只可惜昭姬半月之后便要远嫁河东了,不能常随父亲身边聆听先生你的指点,甚是遗憾……”

    何白一怔,蔡文姬这就要嫁人了?是嫁与河东卫氏的卫仲道么?那家伙不到一年时间就死了,还累得蔡文姬守活寡,更被卫家人指责是其害了卫仲道,并将之逐回了陈留。从而遭至董卓西凉兵的劫掠,开始了长达十八年的流落异乡生活。

    此前是看史书,倒还没什么。此时蔡文姬就活生生的站在自已的面前,又是这般的知书达理,文雅娴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