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白马天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说仇恨,青州黄巾和袁曹刘三家同样仇怨深重。曹cao和刘备都是靠攻打黄巾军起家的,袁绍手上也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原本有七八万之众的冀州黄巾就是在袁绍手中土崩瓦解的,

    说起来青州黄巾还要感谢公孙瓒父子,若非幽州大军不断南下攻击冀州,袁绍和曹cao绝对不会停止对青州黄巾的进攻。

    而且徐和还派出过多名密探,前往幽州和冀州各地,对交战双方的实力有过一番了解,他认为公孙续获得最终胜利的可能性占了七成以上。因此三名大渠帅私下商议的时候,他不但主张同意公孙续的要求,而且还想更进一步,直接派人去和公孙续商议投靠的事情。若是公孙续给出的条件足够优厚,甚至可以大军尽出攻击三家联军的地盘,以此来支持公孙续在冀州的主战场。

    不过徐和的提议却被管亥断然拒绝,此人目光短浅,桀骜不驯,对青州黄巾的武力十分自信,他认为应该立即封锁青州通往外地的通道,和任何一方的势力都不往来,让青州成为‘国中之国’。毫无疑问,这是很愚蠢的想法,青州本就破败,若是再割断和外界的联系,只怕连一年半载都坚持不下去。而且这么做看似谁都不得罪,其实却两面不讨好,等到冀州之战分出胜负,胜者挟大胜之势而来,固守自闭的青州黄巾岂能抵挡得住?

    徐和再三劝解,希望管亥打消这个主意,奈何管亥固执无比,任凭他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

    张绕态度暧昧不定,徐和问起他的意见的时候,他提议聚众商议,管亥立即赞同。

    徐和无奈,只好同意张绕的提议,召集众人商议应对之策,结果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六成左右的人都反对投靠公孙续。

    管亥得意地看了看徐和,大声叫道:“兄弟们,安静下,听听某的妙计!”

    众人一愣,随即哄堂大笑,管亥粗莽武夫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什么时候能和‘妙计’二字扯上关系了?

    管亥也不生气,笑骂了几句之后,大声道:“诸位兄弟,冀州大战不管哪方获胜,都势必实力大损,到那时俺们三十万大军进可攻,退可守,必定能建立盖世功勋,恢复大贤良师(张角)在世时的荣光!刘邦那个青皮都能做开国皇帝,俺们黄巾为何不能?若是投靠公孙续,只不过是其门下走狗而已,还要时刻担心身家性命,哪有现在这样逍遥自在!兄弟们,是不是这个道理?”

    众人哄然赞同,管亥这番话,可谓说到他们心里去了。他们大都是流民贼寇出身,目光短浅,粗鄙不文,成为黄巾军的渠帅之后作威作福,一个个野心急剧膨胀,没有强大的武力压迫,想让他们低头服软绝不可能。即使是徐和的嫡系部下,此时也大都随声附。

    徐和又气又恼,狠狠地瞪了张绕一眼,若非这厮刚才态度暧昧,逼得自己同意聚众商议,又岂会被管亥这粗坯控制住了局面?他很清楚在座众人的心思,只有管亥和寥寥三五人是真的想要恢复‘大贤良师在世时的荣光’,其他人只是舍不得手中的权势、钱财和美色,若是公孙续在信中保证他们这一切不受损害,只怕七八成的人立即就会同意投靠公孙续。

    面对徐和的怒视,张绕微微偏过头去,显然不准备表态支持徐和。

    徐和心里忽然一阵悲凉,他是青州黄巾最早的创建者之一,当时那批老兄弟每个人都是为了大家而奋战,从不在乎自身的荣辱得失,只可惜那些老兄弟都已经战死,只剩下了他这个孤家寡人!当初其他各地的黄巾战败之后前来投靠,队伍急剧扩大,他还十分欣喜,后来才发现那些前来投靠的黄巾头领自行其是,大为败坏了青州黄巾的风气,等到他下决心纠正的时候已经晚了,原本的青州黄巾和外来黄巾早已混成一团,几乎不分彼此了。

    原来的青州黄巾,徐和几乎可以一言而决,现在做什么事情都有掣肘,有时候哪怕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妥协。他原本以为为了团结所有的人,这些退让都是必须的,此时看来显然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在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青州黄巾需要的是他的正确决定,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团结而作出的退让,那样会让数十万青州黄巾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第六百六十五章 管亥刚愎欲出战() 
    张绕避开徐和的目光,看着周围吵吵嚷嚷的众人,眼中不经意间闪过一丝得意。

    他原本是河内郡一个小县城的商贾,家产颇丰,平时积德行善名声极好。不料本县县令看上了他的家产,随意罗织了几条罪名将其下狱严刑拷打,家眷也被发卖为奴。狱中不知岁月,就在他以为自己必定会死在牢狱中的时候,一群黄巾军冲进牢狱,放出了所有人犯,让他们加入黄巾军。

    张绕假意同意,一扭头就逃回家中打听家眷的下落,然后得到一个五雷轰顶般的噩耗,在县令的暗示下,他的妻妾子女都已被迫害致死!从极度的悲痛中清醒过来之后,他立即去找了本县熟识的太平道(即张角创立的教派)掌教,卑躬屈膝表示要为道门奉献出一切。

    由于张绕的名声极好,掌教为了收揽民心,拉拢更多的人,立即提拔他为掌管数千人的小渠帅。掌控了兵权,他立即带人杀进县衙,结果发现县令全家已经悬梁自尽,他疯狂地*了几具女尸,然后挨家挨户搜索衙门中的人,每找到一个就先*女眷,接着灭其满门。

    随后的日子里,张绕不计手段向上爬,就连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本县太平道掌教也死在他手中。数月之后,张绕一跃成为一方大渠帅,然后不停兼并黄巾部众,最终成为冀州数万黄巾的统帅。他疯狂地四处攻略城池,虐杀官吏和豪族,抢掠他们的钱粮和女人,过上了肆意妄为的快活日子。

    只可惜好景不长,冀州黄巾随后数次惨败在袁绍手中,张绕也被迫离开冀州投靠了青州黄巾。当他发现徐和是个‘老好人’的时候,心里顿时萌生一个念头,青州黄巾应该是我的!他很擅长伪装,一直都未表露自己的野心,做事手腕又很灵活,逐渐取得了徐和的信任,终于成为了青州黄巾的三大话事人之一。

    走到这一步,张绕想要独自掌控青州黄巾的计划已经成功了大半,只需要一个契机罢了。这次公孙续的来信,在他看来就是最好的契机,虽然他也觉得投靠公孙续是眼下最好的选择,但是还是私下里蛊惑了管亥几句,那个粗莽匹夫果然跳出来反对徐和,使得徐和不得不同意聚众商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情正向着张绕希望的方向发展,徐和的嫡系部下稍后肯定会站出来和管亥唱反调,毕竟这是决定青州黄巾生死存亡的大事,双方都不可能退让,如此一来,这次的议事就有极大可能成为徐和一系和管亥一系决裂的开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只需要在暗中煽风点火,等待最佳时机一举将管亥和徐和除去,从而彻底把青州黄巾控制在手中。

    徐和见张绕避开了自己的目光,心里更加恼怒,随即就升起一股警觉,张绕平时对自己很尊敬,遇见争执不下的事情一般都站在自己一边,眼下这次抉择关乎青州黄巾的存亡,这厮却选择坐壁旁观,实在是太异常了!不过现在的头等要务是压制住管亥的支持者,他把对张绕的警觉暂且放在一边,对自己的几名嫡系手下使了个眼色。

    此时大厅内除去徐和、管亥和张绕之外,还有十九名大小渠帅,其中有五人是徐和的嫡系,八人是管亥和张绕的人,其他六人一般都保持中立。

    徐和的嫡系接到徐和的目光暗示,立即站出来反驳管亥的主张,同时把徐和的主张详细说了一遍。

    正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管亥的亲信将领也都是脾气暴躁,头脑简单之辈,他们可不管谁的主张才是对的,当场就和徐和的亲信们吵了起来。

    张绕的人没有得到指示,只是冷眼旁观。

    徐和看到这一幕,心里对张绕的警惕更加强烈。

    那六个平时保持中立的渠帅表面劝解,心里却各怀鬼胎,他们其实就是墙头草,平时哪方占优就赞同哪方。不过墙头草的心思往往都很灵活,现在的情况显得有些诡异,平日都会支持徐和的张绕竟然一言不发,看样子似乎徐和出了什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不可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争执双方言辞越来越激烈,进而开始互相谩骂,若非管亥和徐和大声喝止,只怕当场就会发生殴斗。

    张绕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徐和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该是自己站出来的时候了!他轻咳一声,正要开口说话,却被突然冲进大厅的一人打断。他勃然大怒,抬眼一看发现来的是负责城中警戒的渠帅杜俞,心里忽然涌起一股不祥之感,硬生生把怒气咽了回去。

    争吵双方看到杜俞满脸惊慌,也迅速停了下来。

    徐和皱起眉头,大声问道:“杜俞,发生了何事?”

    杜俞急声道:“启禀徐大渠帅,末将刚得到东莱(烟台)快马送来的紧急军报,一个时辰前,大批幽州军从海上而来,在东莱海边迅速登岸,驻扎在东莱的兄弟们被其一举击溃,如今幽州军正向着广县快速进发,请大渠帅速做决断!”

    “什么?”管亥大惊失色,怒声叫道:“这怎么可能!到处都乌黑一片,他们怎么可能准确上岸?杜俞,莫非是你在谎报军情?”

    杜俞苦着脸道:“启禀管大渠帅,末将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谎报军情啊!报信的人就在外面,大渠帅一问便知!”

    管亥恼怒地挥了挥手:“那还不赶紧让他们滚进来!”

    杜俞对外面喊了一声,几个风尘仆仆的黄巾士卒快步进来,向众人跪地行礼。

    徐和也顾不得和管亥的争执了,仔细询问了几句,确认来人没有说谎,幽州军确实从海上登岸了!他心里的惊骇无以言表,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