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糁宦罚缓笤倮醇呙鹫庖宦贰9蚀耍肓轿凰韭硐嘣迹毫盍轿患崾亓教欤邓教旌蟊鼗崆簿丛 

    荀攸点头说道:“卜己遣两路贼兵出城,一路号称五千,一路号称三千,从表面上看‘奇妙莫测’,不知其虚实,然究其根本,此计却只见有‘奇’,不见有‘正’。没有了‘正’,‘奇’就好比是无根之木,不堪一击。志才所言不错,皇甫将军必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想正奇兼用,以我部为正,挡住九千贼兵,以主力为奇,先用全力快速地歼灭另外一路贼兵。”

    戏志才、荀攸虽然聪明多智,毕竟不是“神机妙算”,他们的这番猜测只猜中了一半,猜中了皇甫嵩的确是想“正奇兼用”,也猜中了皇甫嵩的确想以荀贞、傅燮为“正”,让他俩暂时挡住这九千东郡黄巾,却没有猜到皇甫嵩根本就没想着去歼灭另一路黄巾兵,皇甫嵩真正的“奇”是想趁机骗开濮阳城门。

    傅燮说道:“虽然如此,但我部只五千人,我只恐不能完成皇甫将军的将令啊”

    傅燮虽比荀贞位高,但论起硬仗却没有荀贞打的多,说实话,仗打到现在,荀贞对自己已是颇为自信了,区区四千黄巾兵,他压根没放到眼里,笑道:“司马不必心忧。皇甫将军与你我约:我等只需坚守两日,他便遣兵来援;我也愿与司马约:在这两天里,司马只管监视城中韩立就是,至於城外的来援贼兵,我只需千人就足能使其丧胆,不敢近我营垒半步”说着话,伸出手,与傅燮击掌为约。

    他这几句话说得甚是豪气,傅燮知他过往的战绩,倒也不觉得他口出狂言,反而甚是为之叹服,说道:“便如司马约”

    ……

    就像皇甫嵩的分析,也如荀攸、戏志才的看法,卜己、李骧的这条计策看似奇妙,实际上却只占了奇,缺少了正,没有了正的下场就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不堪一击。

    这天傍晚,来援白马的黄巾兵抵达白马城外,停驻在了汉兵营外五里的地方,不等他们扎寨,荀贞选了精锐千人,亲带之出营急击。典韦、刘邓、许仲、陈到、江禽、辛瑷、何仪诸人奋勇争先。辛瑷带骑兵三次冲入黄巾兵的阵中,典韦、刘邓连夺三面黄巾兵小帅的将旗。傅燮率余下数千汉兵列阵城下,严阵以待。韩立登城观战,从将暮至夜半,其间犹豫挣扎了好多次,最终不敢出城,眼睁睁看着荀贞率部把来援的黄巾兵马冲杀了个七零八落。

    酣战到夜半,在斩杀了近三百的敌人后,荀贞主动撤兵。经此一战,来援白马的黄巾兵胆气尽丧,虽尚拥众近四千,却连着退了五里地,连着两天不敢出击。

    同一时间,皇甫嵩带主力万人悄悄出营,趁着夜色潜行到濮阳城外。

    待夜深后,他从军中挑了数百早前的黄巾降卒,换上黄巾兵的衣服,於三更时装成溃兵的模样,也不打火把,抹黑仓皇奔到濮阳城外,大呼兵败开门。黄巾军的将校们大多出身农家,缺乏必要的军事素养,守门的小帅在看到城外这股自家溃兵的惨状后,大惊失色,甚至都没有去向卜己通报,当时就打开了城门。这城门打开的竟然如此容易,倒是出乎了皇甫嵩的意料。虽出乎了意料,不耽误他点兵遣将,马上以精卒为先,亲率大队在后,趁机冲入了城中。

    城中刚派了两路兵马出去,完全没有防备,一夜混战,到天明的时候,汉兵已经控制了全城。计算战果,斩获万余人,只不过却没抓到卜己、李骧,被他俩带了两三千人逃了出去。皇甫嵩只有万人,又是夜袭,事先没有把城池围住,那么多城门也不可能全部都能看牢,被逃走一些也是难免。不过,卜己、李骧虽然逃走,但他们带走的只有几千人,已是不足为虑了。

    皇甫嵩没有急着追击卜己,只派了两千人尾追之,留三千人守濮阳,来不及休整,天一亮,就自带余下的五千余人转回韦乡,与留驻韦乡的五千汉兵合力,只用了半天就把刚到韦乡外的这一路东郡黄巾兵给全歼了,两路汉军合兵,共万人,复转去白马。白马城外的黄巾援兵已经获知了濮阳失陷的消息,军心大乱,进退失据,皇甫嵩率军到后,又与荀贞合力,一战破之。三路合兵,万五千人围击白马。韩立投降。

    想当时皇甫嵩初到东郡,卜己还打算持久战,想拖到皇甫嵩缺粮,让他自己撤军,殊未料到,皇甫嵩屯兵韦乡不动是不动,这一旦动起来却比荀贞攻复韦乡还来的迅捷,前后只用了一天多就把濮阳、白马两城攻下,先后斩获近两万人。

    韩立投降后,傅燮奉令率部入城暂驻、看管俘虏,荀贞归还皇甫嵩麾下,一入皇甫嵩帐中,他即心服口服地拜倒:“贞少学兵法,自以为知兵,今见将军用兵,方知何为兵家将军今取东郡一战,不动如山、侵略如火。以此山火焚其贼兵,即便贼有百万,又何忧耶?”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126 三战尽复东郡地(十一)() 
荀贞进到皇甫嵩的帐中,心服口服地拜倒:quot;贞少学兵法,自以为知兵,今见将军用兵,方知何为兵家将军今取东郡一战,不动如山、侵略如火。 以此山火焚彼贼兵,即便贼有百万,又何忧耶?quot;皇甫嵩抚须笑道:quot;汝南贼说:'汉军有二虎,孙、荀两司马'。卿随我转战三郡,功常冠三军,今克定东郡,卿功又第一,先取韦乡,再克白马。卿何其谦也。quot;叫荀贞起身,笑对他道,quot;来,贞之,我给介绍一位东郡名士。quot;

    皇甫嵩的榻畔坐了一人,年约六旬,须发皆白,老态龙钟。

    皇甫嵩介绍说道:quot;这位便是燕县王公。”燕县是东郡最西边的一个县,临陈留郡,在白马县的西北边。相比汝南、颍川,东郡一则辖县少,二则文化底蕴也不如之,故此名士不多,有名的门阀士族也少,燕县王氏是其中一个。荀贞心道:“燕县王公?”瞧这个老者六十来岁,心道,“王氏乃燕县冠族,其族中最出名的有两个人,一个叫王从,乃是王氏的家长,一个叫王环,乃是王从之子。观此老者年岁,必是王从无疑了。”当下行礼,说道,“小子荀贞,拜见王公。”这老者忙叫他起身,笑道:“我适才听将军说:荀君从军征战,常为王师先发,攻伐战取,无往不克,今早已名震豫、兖两州。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如此的功勋,子曰:‘后生可畏’。”笑对皇甫嵩说道,“今见荀君,乃惭愧我之老朽无能。”皇甫嵩微微一笑,叫荀贞入席坐下。交谈几句,这老者果然便是燕县王从。

    士族之中,有很多都是父子齐名、兄弟齐名的,比如荀贞的岳家,陈寔与他的两个儿子陈纪、陈谌齐名州郡,号为“三君”,又比如荀贞族里,荀爽兄弟八人号为“八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是因为“知识的垄断”,士族大多世代传习儒学,父传子、子再传子,代代相传,称为“家学”,有这样一个优良的先天条件,就算是中人之资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相比那些没有“家学”的寒士们自然就更容易出现人才,另一个则是因为“舆论的垄断”,花花轿子人抬人,士族之间彼此吹捧,你夸赞我家的子弟,我夸赞你家的子弟。两者结合,就出现了士族里多有父子、兄弟齐名的现象。

    这个燕县王氏也是如此,王从与他的儿子王环并有名於郡中。王从年轻的时候也曾出仕,从郡吏做起,最高任过大县的令,当过千石的官,转任三县,后见升迁无望,便辞官归家,专心教子。他教子的成果很好,王环今年不到四十,已然青出於蓝,先是仗着其父的荫庇,二十多岁时出仕郡中,先为督邮,继被擢为郡功曹,接着又被任为郡上计掾,举孝廉,五年前进京“上计”,上计就是向朝中汇报当地的经济情况和财政收支基本情况,为国家编制财政预算提供依据,因为表现杰出,被留在朝中,拜为“郎”,一为郎官,身价便大不同,而在众多的郎官中,“孝廉郎”,也即由孝廉而被拜为郎的,更是其中的翘楚,打个比方就好比是后世的状元、探花郎,很快就出为大县之令,他也确实是个人才,在任上政绩显著,前年被擢为荆州一个小郡的太守,已是两千石的高官了。——通过进京上计而一跃龙门是两汉常见的事情,也算是一个升迁的正途,颍川上计吏郭图就一直希望能被朝中留用,只是可能他机会不到,虽然连着好几年进京上计了,却一直没有能被公府相中。

    荀贞来找皇甫嵩,不是专门来拍马屁,而是有事情的,和王从、皇甫嵩对谈了一会儿,王从看出他似心中有事,很识趣,笑道:“今濮阳、白马虽下,卜己仍未被擒显戮,我就不多打搅了。将军,荀君,告辞了。”卜己起兵后,王从聚集了数百的族人、宾客、徒附,坚守自家在乡下的庄园坞壁,虽不足以建立功勋,但却也保住了王氏一族。荀贞带汉兵入郡之当时,他就听说了,不过因为皇甫嵩当时还未到,所以他没有来,又在听说皇甫嵩带数万精兵至后,他马上带着自己的私兵,也就是那数百的族人宾客前来,本是想趁机立些功劳,不过却没料到皇甫嵩获胜的如此快捷,所以却是来晚了一步。对他的来意,皇甫嵩是清清楚楚,当下笑道:“王公既然来了,也不必急着走。公名重东郡,若是愿意,可且留在军中,待日后平定了东郡之后,还得借助公之名望安抚百姓啊。”

    皇甫嵩如此善解人意,王从自是没有拒绝的道理,痛快地答应了。

    送王从出了帅帐,荀贞与皇甫嵩转回帐中。荀贞心道:“要说起来,皇甫将军乃是将门出身,但他对士子们却实在是十分厚待啊尤为难得的是,他如今贵为左中郎将,持节,掌数万步骑,转战数郡,战无不胜,攻杀的黄巾兵数十万计,却仍然毫无跋扈骄横之色,在面对士族时仍是‘礼贤下士’,不但对名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