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豪强大姓把持着郡县的政、经、文,有的豪强还蓄养的有死士,养的有宗兵、家兵,一个外籍的太守要想有所作为,是一定要把地方豪强的势力打压下去才行的,荀贞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他这回明知邺县士绅、大姓多半不会应其召赴宴而还“自取其辱”,一来当然是为了达成瓦解於毒对他的戒备之目的,二则却也是存有“投石问路”之意的,兵家讲“知己知彼”,只有把对他存有敌意的豪强大姓都有谁家给搞清楚了,才方便他日后“对症下药”。

    闻得刘备担忧,荀贞笑道:“如此,以卿之见,我该怎么做,才能把诸家对我的敌意消弭掉呢?”

    “明公初来,尚无一政出府,诸家所以对公存怀敌意者,盖是因公逐故五官掾、功曹、主簿等吏出府之故也,备浅见,明公不妨在这方面下些功夫。”

    “噢?怎么下功夫?”

    “故五官掾、功曹、主簿诸吏对公不恭,当逐之,可郡县诸家之中不乏衣冠世家,其族中必有知礼恭谨、晓明政事之子弟,明公可择优取之。如此,既可充实郡朝,又可化解诸姓敌意。”

    荀贞在逐走了故五官掾、功曹、主簿等府吏后只从现有的吏员中选任了部分,用之顶替空出的职位,他选任的人不多,府中空缺的吏职还有不少,上至太守的门下亲近属吏,如主记等,下至府中具体办事的列曹,如户、比、时、田、水、仓、金、集、漕、法、兵、尉、贼、决、议、医等,均还缺人,尤其列曹,现今一半多的曹都没有一把手,也即曹掾,有的曹连曹史都不够人数,现下郡中贼寇肆虐,半数之县被於毒盘踞,政事非是最要紧的,但等荀贞平定了於毒乱后,要想政通令行,就得先把这些空缺的吏职、至少是列曹的曹掾先补上。

    刘备的这个建议只从表面上看,却是一举两得。

    只是,他之所言却不合荀贞之意,荀贞笑而不语。

    刘备看出了荀贞的不以为然,说道:“备愚陋,敢问明公,可是别有良策?”

    荀贞从容说道:“昔朱博治郡,云:‘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我也有此意。”

    朱博生性刚直好义,而且起於寒微,少小家贫,没怎么读过儒家的经典,重法轻儒可以理解,荀贞却是“士族出身”,从小就学习儒家经典的,而在治郡上却有效仿朱博之意,说出“奉三尺律令以从事”的话,刘备颇是惊讶。

    刘备毕竟跟从荀贞日浅,对荀贞早年在颍川时为吏的作风只有耳闻、没有亲眼见过,他所见到的只有荀贞在赵中尉任上时的礼贤下士,因当闻荀贞欲效朱博治郡时不免惊诧,荀攸却是早知荀贞“重法”的作风,见惯不怪。

    对荀贞重视法纪的作风,荀攸虽谈不上积极支持,却也并不反对。

    一则,儒吏固然讲春秋决狱,搞动机论,动机如是好的,那么即使触犯了法纪也可以从轻发落,荀贞在颍川任西乡蔷夫时为得到儒生的认可也按此判过案,可这只是来自董仲舒的观点,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却也不是一味提倡宽松之政的。

    二则,颍川受春秋战国时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名人的影响,郡中的士人向来是“高士宦,重文法”,如阳翟郭氏、长社钟氏俱是世授律法的名门,当地的士风从来不是“空谈清议”,而是讲究经世致用。

    三则,汉家自有制度,本来就是儒表法里。

    可以这么说,荀贞,又或荀攸,又或荀彧,他们不为政一方则罢,只要他们有机会成为郡县长吏,在为政上必然是会儒法结合的,至多因为本人的关系,或者儒重一点,或者法重一点,——荀贞来自后世,今生又受颍川士风的影响,显然是后者,更为重法。

    因此,当荀攸见刘备露出惊讶之色,他便笑着说道:“玄德可知明公‘乳虎’之名是如何得来的?可不是从征伐战场上得来的,便是因昔在颍川时‘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而得来的啊……不过玄德且宽心,明公虽重律令,却也不会如朱博那样撤罢议曹的。”

    朱博不喜儒生的空谈,每到一郡,辄罢去议曹,议曹者,顾名思义,乃是议论之曹,是郡中用来安置儒生、供他们发表议论的地方。

    朱博是前汉时人,当时儒法之争很激烈,有名的盐铁论说到底就是儒法之争,他撤罢掉议曹不会引起时人太大的非议,而自光武皇帝中兴汉室之后,本朝历代皇帝均大力提倡经学,以经术取士,发展至今,儒法已经渐渐合流,如钟繇家,世授律法,明明是个律法之家,却亦习学儒家的经典,又如荀氏,虽为儒学名门,荀衢教荀贞读时却也教过他律法之学,这么个背景下,荀贞当然不能、也不会如朱博那样轻视儒生、撤罢议曹的。

    事实上,刘备也不是一个把儒家学说奉为圭臬的人,他只是对荀贞这样一个儒学名族出身的人会说出“奉三尺律令以从事”的话感到意外罢了。

    他收起惊讶,复蹙眉头,说道:“治郡为政似当以宽猛结合为宜,今郡县士绅对明公多存敌意,明公如再只‘奉三尺律令以从事’,恐怕会……。”

    荀贞笑道:“恐怕会激起民变么?”

    “……这倒不至於,但备恐会加深隔阂。如无士绅、大姓之佐助,明公难治郡也。”

    当太守和当中尉不一样,当中尉只要负责好军事就行,当太守却是军、政均需负责,一个只会打仗、搞不好的民事的太守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守。没有地方大姓的支持,荀贞或可以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在民事上极可能会遭到失败,一旦失败,等一年任期满时考核就不会达标,转不成真太守事小,被罢官免职事大。

    荀贞自有主见,说道:“魏近京畿,郡多豪猾,况今贼乱,地方尤多强雄,此辈之属,如荆棘之刺,欲治郡施政,非得将之尽摧不可,非如此,不能政令通达。玄德,卿之建言不能称错,可如想行之,却需先得缓一缓,待我把豪猾、强雄清理一遍后再行之方为合宜,此‘先兵后礼’是也。”

    荀贞刚逐走了一大批府吏,若是马上就再从豪强、右姓里召辟子弟,就不说这些正怀不满的豪强、大姓会不会接受他的召任,只说“前倨后恭”,只会助长这些豪强、大姓的气焰,故而荀贞打算“先兵后礼”,等再修理一批大姓后再给他们甜枣吃。

    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荀贞没有说出。

    赵忠权倾朝野,郡县里不少的豪强大族依附赵家,这一点从荀贞上任初时遭遇到的那些尴尬就可看出,赵家势大,非西乡的土霸王第三氏可比,也非邯郸的豪强之首魏氏也可,不宜轻动,要想诛灭之,就得讲讲策略,得先把依附赵家的豪强大族清理掉,等斩掉了赵家在魏郡的这些羽翼,然后才能徐徐行事。

    ——赵忠家固然敌视荀贞,可话说回来,荀贞对赵忠家又何尝不是虎视眈眈?

    荀贞入仕至今,所取得的最大成是在军事上,乱世将至,只凭军事上的成就不足以使他卓然同列,毕竟他虽立过一些大功,可首先,前有皇甫嵩、董卓等,均是帝国宿将,论名气他不如之,其次,便是“同辈”之中,也有如孙坚、傅燮这样借黄巾之乱而崭露出头角的,他并非唯一一个因战功而出名的人,所以说,要想取得足够他立足乱世的声望和政治资本,使他为天下瞩目,他就必须要做出一件令天下震动的事,放到眼下来说,最合适的就是诛灭赵家。

    荀贞细细地考虑过:从收获上看,赵忠是阉宦的首领,海内士人无不痛恨之,如果他能把赵家诛灭,肯定能名动天下,说不定还会成为年轻士子崇仰的对象;从害处上看,他如果诛灭赵家,必会召来赵忠之怒,受到陷害,可这又有什么关系?他可是知道历史走向的,天下大乱近在眼前,宦官之覆灭为时不远,到时候顶多弃官潜逃,亡命江湖一段时间就是了。

    与收获相比,害处几乎是微不足提。

    既有此意,为达成目标,他自不会把眼下郡中那些或因依附、或因畏赵家之势而敌视他的豪强大姓当回事儿,也完全不介意把他们清理掉了。

    刘备是因不知历史之走向,万没想到荀贞竟存有此意,所以才会“关心则乱”,为荀贞日后的施政感到担忧,听得荀贞欲“先兵后礼”的打算,他仔细想了下,说道:“公言甚是,却是备所虑不周了。”

    等刘备、荀贞的讨论告一段落,荀攸笑道:“治郡施政,折服豪强,此日后之事也,明公,今公之计,於毒已中六分,余下四分,不知明公打算何时实施?”

    “明天开始我就装病,……公达,君昌、陈午在内黄做得怎么样了?”

    “程嘉昔年游学,尝多次来过魏郡,其人又好结游侠,对内黄的士子、市井之侠皆很熟悉,已借彼辈之力与内黄守城贼将套上关系,常得机会出入其府、奉献财货美女。”

    “很好,再过个两三日,你就可以乔装打扮,故作隐秘地去内黄,秘见君昌了。”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12 荀家五虎度陈仓(三)() 
第二更。

    ——

    魏县,於毒府中。

    自从荀贞就任魏郡,常有於毒派出去的斥候和暗线出入府中,而尤以近日为多,在继向於毒禀报过邺县兵乱以及荀贞设宴“自取其辱”后,这一天,又一个暗线从邺县赶来,求见於毒。

    “禀报将军,荀贼病了。”

    “病了?”

    “是。”

    “所患何病?”

    “具体是什么病暂时尚且不知,但是近日来,荀贼的亲信刘备、宣康几乎每天都去县市中的医馆里抓药,所买之药甚杂,看不出他是患了什么病。”

    於毒很不满意这个暗线的办事能力,不快地说道:“怎会不知他患了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