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和他谈话的过程中,他先后问我了三个问题。”

    “噢?”

    “头一问是:‘闻赵家少君踏暮离城,出居邺北庄园,此事可真’?”

    “第二问呢?”

    “次一问是:‘闻虽天寒,府君勤政不倦,理料郡事一如往昔,此事可有’?”

    “第三问呢?”

    “最末一问是:‘窃闻君侯之旧主今乃朝中贵人,君侯且与汝南袁本初结好’?”

    “你怎么回答的?”

    “头一问我笑而不语,次一问我颔首称是,最末一问,我告诉他:不仅君侯的故主阴公现在朝中为贵人、君侯与袁本初结好,而且君侯与大鸿胪曹嵩之子曹孟德亦结好也。”

    听完程嘉的话,荀贞与程嘉相对一笑。

    荀攸对魏光不太熟悉,听程嘉详细地给他讲了一遍魏光的背景,拍手笑道:“赵然遁逃出城之日,怕是万万没有想到:因他暮遁之故,而竟使魏光倾心於君侯了。”

    魏光的这三问单个看好像没什么意思,连在一起看就很有意思了。第一问,确定了赵然“出城而逃”,第二问,确定了荀贞“若无其事”,第三问,则确定了荀贞的“后台”。三问连在一处,很明显,他的确是“意动”了。

    荀贞笑道:“昔马援奉隗嚣至洛阳,陛见光武,光武笑曰:‘卿遨游二帝间,今见卿,使人大惭’,马援答曰:‘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魏光乃有伏波将军之风乎?”

    伏波将军马援是本朝的名臣、名将,国家栋梁,魏光只是个轻侠出身的“草莽人物”,虽不知他日后发展会如何,但只就眼下来看,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马援相比的,荀贞引用马援的这句话来说他,一是因知道魏光“意动”而开心,二来却也是笑谈罢了。

    程嘉这些月与魏光接触很多,听了荀贞的这句话,他难得一本正经地说道:“君侯,魏光虽出身微寒,然以嘉所见,非寻常游侠、寒士可比,君侯切请勿轻视之。”

    程嘉很少这么严肃,更从未当面批评过荀贞,这是头一回。

    荀贞收起笑容,正襟危坐地给程嘉道了个歉,说道:“是我轻佻了。”顿了顿,心道,“甚少闻君昌赞人,而他今赞魏光,这么说来,魏光还真有过人之处?”

    荀贞和魏光没见过,虽听程嘉说了些魏光的过往故事,但也只是觉得魏光大概是个“存有志向”的“好名”之人,存有志向和好名没什么稀奇的,“眼高手低”的人多了,有志向、好名,同时又有能力的人就不多见了,听程嘉这意思,魏光是其中之一?

    荀贞因说道:“能得卿之赞,魏光必有其长,不知他可与我帐下谁人相比?”

    “魏光年少好侠,慷慨轻生,其雄壮之气足可与刘邓相颉颃;后折节读,随从士大夫,风雨不避,又与陈午相仿佛;其为人也,颇有恢廓气度,虽不及君卿,而远胜伯禽、子绣诸人。”

    “如卿所说,此魏郡一豪杰也。卿可持我手再去梁期,邀他来邺,我欲一见之。”

    在这之前,荀贞虽重视魏光,但也只不过是把他当做了一个诛灭赵家的有力武器罢了,并没有重视他本人,今闻程嘉所说,改变了态度,准备亲写信一封,叫程嘉带去给魏光,邀他来邺县相见。

    程嘉应诺。

    ——

    1,简报。

    邸报是由唐时各藩镇在京都的办事人员私自发回地方的,而两汉之世,各郡国在京都虽也设置有“邸”,但这些邸只是用来“待朝宿”的,两汉律法严禁郡国之邸向本郡国传送政治情报,如违者,将会受到严厉地政治处罚,“简报”是由汉家朝廷直接发给地方郡国的。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68 英雄志气袁本初() 
祝童鞋们元旦快乐。

    ——

    京都洛阳。

    就在荀贞以“助养牛”为借口强迫邺县令任用栾固、霍衡所荐之人时,他派去给袁绍、阴修等人送信的信使比赵然的信使提前一步,到达了京师。

    洛阳虽大,但阴修、袁绍做为朝中的显宦,他们的宅子很好找,信使分别将信投入他们家中。

    因为信上附带了荀贞的名剌,荀贞的信很快即被他二人宅中的下人送到了他们的案前。

    阴修是个老好人,能进善不能除恶,有缺点,也有优点,不过对自己的故吏、门生,他还是很照顾的,特别是如荀贞这样出身名族、本身又很有能力、取得了不小成就的。

    荀贞今年不到三十岁,已是二千石太守、以军功得封颍阴侯,有这样年轻出息的故吏,对阴修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儿,不但能加大他自己的政治力量,而且有利於他子孙后代的仕途。

    所以,在接到荀贞的信后,阴修虽然不是一个刚直不阿、不惧权势的人,但在经过权衡弊利得失后还是决定帮一帮荀贞,若是赵忠果然要向荀贞发难,那么他就为荀贞说一说话,当然了,这个“说一说话”是有“度”的,前提是不能损害他自身的利益。

    做出了决定,他提笔给荀贞回了封信,命人送去魏郡。

    ……

    袁绍和阴修不同,阴修只是决定适度给荀贞以援手,而袁绍在读过荀贞的信后,却当即决定如果赵忠向荀贞发难,那么他就要全力相助荀贞。

    对阴修而言,荀贞只是一个故吏,或许在将来能够帮助到他或者他的子弟,而对袁绍来说,荀贞现如今却已是他这个政治小集团中较为重要的一员了。

    最早来说,袁绍对荀贞是不太重视的,要非曹操的推荐,他根本就不会知道天下还有一个荀贞,而随着征讨黄巾一战战事的发展,荀贞越来越出名了,特别是在张角被辛瑷逼死之后,他的名字一下为很多人所知,眼看着荀贞成了一个潜力股,袁绍自然不吝啬於扶他一把,於是帮他谋得了赵国中尉一职,而又没想到,在赵国中尉的任上,荀贞发挥出色,不但把国中的盗贼悉数平定,并又在张牛角、张飞燕之乱中立下了显著的战功,保住了巨鹿等郡的安定。既然荀贞发挥出色,表现得越来越上佳,那么袁绍对他自然也就是越来越重视了,因此又不惜力气地为他争得了一个魏郡太守的位置,并且为他争来了一个颍阴侯。

    且不说魏郡太守,只从“颍阴侯”这个侯位就可看出荀贞在袁绍眼中的地位的确是越来越高了。颍阴是荀贞的家乡,且是美县,要不是重视荀贞,袁绍怎可能会下力气给他争来此位?

    话说到此,其实也可从中看出袁绍此人颇有气度,舍得帮携看重的人。

    这与袁绍的出身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系。

    袁绍虽说是出身“公族”,但首先他原本不是嫡子,而是他生父的庶子,其次,他是被过继给袁成的,而且是在袁成死后过继过去的,等於说是“遗腹子”、“年幼失怙”,尽管他的生父、他的从父们对他从小就很是照顾,但说到底,在宗法上,他已经是“袁成的儿子”了,不可能跟着他的生父住,从小就顶起了“一家之长”的责任,这就难免会在性格的形成上给他造成一定的影响,便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某个方面而言,他就类似於这种情况。

    他年轻时为县令,回家时,送他的人很多,车骑如云,快到汝南郡界时,他叫这些人都回去,不让他们再送了,并且自己也改坐了俭朴的车,所为者何?只因为汝南有许劭,他担忧许劭会给他恶评。由此事例即可见,他不但比寻常的贵族子弟早熟、早自立,而且也更在意别人的看法,换而言之,更敏感於个人的“声望”。

    要知道,他的亲弟袁术在年轻时可是远不如他,人称“路中悍鬼袁长水”,何为路中悍鬼?说的就是袁术倚仗家势、任侠使气、横行霸道,与袁绍一比,两人的差距何止以道里计

    不过袁绍和袁术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好游侠。

    毕竟袁绍是贵族子弟,好“侠”是不少贵族子弟的共同爱好,比如曹操、张邈,他们年轻时都好游侠,年轻、又有家势,难免会“目无法纪”。不过不同的是,袁术的“目无法纪”是“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之类,而袁绍则很快就把兴趣转移到了与受朝廷通缉的党人结交上。

    袁绍既然尚义好侠,又重名声,那么不可避免的,他就会与党人来往得较为密切。

    他出身公族,汝南袁氏天下重之,门生故吏遍布州郡,他有这么个出身,加上他名义上的父亲袁成当年在京城又有大名,上至公卿外戚,下到士子游侠,无不结交,很吃得开,京师为作谚曰:“事不谐,问文开”,“文开”即袁成之字,受袁成大名的“余荫”,又再加上他的生父和从父们对他又很宠爱照顾,那么几方面一结合,党人们也乐意与他结交。

    比如何顒、张邈等等,这些党人的名士、领袖都与他结交,成为他的奔走之友。

    他本是因为轻侠、重视清名而与党人结交的,但在党人结交的过程中,随着与越来越多的党人接触,难免的他也就越来越受到党人的影响,遂渐渐地就以诛除宦官为己任了。

    实际上,汝南袁氏与宦官的关系一向是不错的,要不然,袁氏也不可能在两次党锢之祸中安然无恙,并且贵重於世。当然,袁氏与宦官的关系不错,并不是说他们依附於宦官,他们与党人、名士的关系也不错,如果袁氏依附宦官,是阉党之一员,与党人、名士的关系不好,那么袁绍就算想与党人结交,党人、名士料来也是不会理会他的。

    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这是袁氏在朝中的立身之本,也是袁氏能在历次政治斗争都安然无事,一直贵重的主要缘故,而如今却出了袁绍这样一个“逆子”,与党人往来密切、蓄养剑客死士,在袁氏家族内部,原本在最初的时候,袁绍的生父、从父们对此是不赞成的,所以当听说赵忠说“不知此儿终欲何为”后,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