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仍旧是一个潜藏的威胁。

    故此说,荀贞在看到蹇硕身死,而何进、袁绍等人基本完成了对洛阳驻军的控制之后,他断言说道:董太后危矣

    荀贞说的这个“董太后危矣”,并不是说董太后的生命“危矣”,而是说董太后的权势“危矣”,——说到底,董太后是先帝的生母,先帝刚死,何进、士人就算再胆大包天,定然也是不敢杀董太后的,可不敢杀董太后,却不代表不会把董太后“打入冷宫”。

    荀贞推测,何进、士人下一步可能会对董重下手,从而把董太后在朝中的“羽翼”剪除,以此来彻底瓦解董太后在宫中、朝中的权势与影响力,让她从此之后靠边站。

    事实也正如他的推测。

    荀攸的第一道消息是五月初二送到长沙的,第二道消息是五月初五送到的,第三道消息是五月初八送到的,第四道消息是五月初十送到的,五月十四日,第五道消息送至。

    这第五道消息的标题仍很简单,比第四道还简单,只有六个字:骠骑将军董重自杀。

    标题之下,荀攸讲述了一下董重自杀的起因和经过。

    董太后与何太后在宫中争权,董重与何进在朝中争权,一些宦官因何进与士人走得太近之故,担忧何进会对宦官下手,故而虽然蹇硕落败身死,却依旧“团结”在董太后、董重的左右,互为党援,与何太后、何进、士人争斗。

    董太后每欲干预政事,何太后辄相禁塞。董太后忿恚,私下里骂何太后:“汝今嚣张,依汝兄何进之势耶?我敕令骠骑断何进头,易如反手”

    何、董两大外戚本就争斗不休,董太后又在这个时候说出了这种话,无异於导火线。

    何太后听说后,把董太后的话告诉了何进。何进与袁隗等士人的公卿现是盟友的关系,当即与三公和他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共同上奏:“董太后使故中常侍夏恽等与州郡勾结,搜刮财物,悉入西省。故事:藩后不得留京师。请迁宫本国。”

    “西省”,董太后所居之宫名曰“永乐宫”,“西省”是永乐宫诸多的机构之一。“悉入西省”也就是把搜刮来的财物悉数存在了永乐宫。“藩后”,董太后本是解读亭侯夫人,她的儿子虽是天子,她的丈夫却非天子,所以何进以“汉家故事”为由,请求把她迁回河间。

    何太后批准了这道奏折。

    奏折批准后没两天,五月辛巳,也即五月初六,何进举兵围骠骑将军府,收捕了董重,免去他的官职,董重因之自杀,其部兵卒千余被何进吞并。

    先是蹇硕身死、继而董重自杀,董太后这个小集团接连损失了两大干将,从此一蹶不振,成为了在此次政斗中第一个被赶杀出局的,宦官集团内部的三个“子集团”也由此变成了两个。

    宦官集团内部剩下的两个小集团,一个是何太后,一个是张让、赵忠。

    何太后是何进的妹妹、是新帝的生母,何进不会动、士人动不了,那么对士人来说,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张让、赵忠等常侍们了,——如果能把张让、赵忠等给除掉,何太后在宫中没有了爪牙、羽翼,实际上也就等同被废掉了。

    讲完了董重自杀的经过,荀攸在下边果然便就提到:“大将军之亲客张津者,素与司隶善,司隶因屡由张津进言,劝大将军悉诛诸宦官。蹇硕、董重既死,司隶复进言大将军。然以吾观之,大将军似颇迟疑,车骑与舞阳君又多阻之,诛宦之事,恐难速行”

    “亲客”就是亲信的门客,司隶指的当然是司隶校尉袁绍,车骑便是车骑将军何苗,舞阳君只能是何进的母亲。

    何进怎会不迟疑?对现在的何进来说,拥立董侯刘协为天子的主要策划者、实行者蹇硕和董重既然已经先后死掉,那么威胁他“大将军”地位的外患就减轻了很多,不但减轻了很多,甚至从某个方面来说,目前的这种情况对他是最有利的。

    士人的势力因为此次政斗而提升上去了,宫内虽然死了一些重量级的宦官,可张让、赵忠等常侍们的势力依然不小,士人和宦官为了自身的利益都需要争取何进的支持,那么作为士人与宦官共同的争取对象,何进大可以左右逢源、两边平衡,这显然对他是最有利的。

    如果听从了袁绍的话,把张让、赵忠等宦官也除掉?对士人来说,当然是最好的情况了,他们从此不再有政治上的敌人,可对何进来说呢?何进不是士人,即使能够得到丁原、董卓这些武人的支持,凭他自己,能够与庞大的士人阶层对抗么?他能够压制得住袁隗等士人的公卿、重臣么?他压制不住。如此一来,岂不是把胜利的果实拱手相让给了袁隗、袁绍等人?

    他怎能不迟疑

    这份迟疑,连带着让荀贞也受到了“损害”。

    荀攸在这道消息的末尾写道:“司隶私与吾言:‘君侯清名高重,欲暂以执金吾相屈,如不可得,乃为羽林’,因数进言大将军,请赦君侯罪,征拜君侯入朝。大将军意似踌躇。”

    执金吾虽非九卿,而秩同九卿,亦是中二千石,袁绍欲为荀贞谋取此职,却绝非“相屈”。实话说,要非荀贞有过此前的“诛捕邺赵”之举,以他的资历,远未够格去当这个执金吾。

    “羽林”指的是羽林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与虎贲中郎将的俸秩相同,俱为比二千石,两者的掌责也相同,俱掌宿卫侍从,所属的机构也相同,都是光禄勋的属吏。

    执金吾与羽林中郎将这两个职位看似风牛马不相及,一个中二千石,一个比二千石,却有一个共同点,即是:皆握有兵权。执金吾下辖有缇骑二百,羽林中郎将下辖有羽林郎数百。

    袁绍的意图很明确。

    现如今他是司隶校尉,掌住了京畿的雄权,他从弟袁术是虎贲中郎将、曹操和淳於琼等为西园校尉、何顒是北军中候、与他一党的伍琼现为城门校尉,分别握住了虎贲、西园、北军五营和城门驻军这几支京都的戍卫力量,如能再把“名望高远、知兵善战”的荀贞征拜入朝,为执金吾也好,为羽林中郎将也罢,势必都能使他再多掌握一支京都戍卫军的力量。

    至於执金吾、羽林中郎将的下辖兵力不多,这个不重要。

    荀贞有义从,他一旦入京,势必不会孤身,即使不能带太多义从从行,带个三百、五百,加上执金吾、羽林中郎将的下属吏卒,也是一支不小的兵力。

    而且最妙的是,荀贞有“诛捕邺赵”的事迹,一来如今名望够高够大,可以为袁绍举旗呐喊、扩聚声势,二来也可借此来逼何进下诛宦的决心。

    却奈何袁绍所算虽精,何进却亦不傻,不管袁绍怎么说现今荀贞“名高望重”,就是不肯松口允可袁绍之请。

    看完了荀攸送来的这第五道消息,荀贞将之出示给程嘉、孙坚。

    程嘉、孙坚传看消息的空儿,荀贞心中想道:“初闻灵帝驾崩、洛阳政乱之时,我虽不欲马上进京,却亦有‘坐待时变、以定是否上洛’之意,而今看来,这洛阳却是不能去了。”

    荀贞虽然不知“历史的细节”,可结合他所知的“历史进程”,却也看出何进死在临头了。

    如上所述,蹇硕、董重一死,士人下一个想除掉的目标就是张让、赵忠等宦官。

    在这个时候,何进犹豫了,从他个人本身来看,他的这个犹豫是对的,因为不除张让、赵忠对他有利,可从整个形势的发展来看,他的这个犹豫却是错的。

    袁绍蛰伏多年,终等到诛宦的良机,现而今,上有袁隗为太傅、参录尚事,中有他为司隶校尉、雄视京畿,下有袁术等各居京都要害、握掌兵权,在这个时候,何进就算犹豫、赵忠等宦官就算想向何进妥协,袁绍能答应么?他绝对不答应,何进不干,他自己也会干

    以当前洛都之局势而言,对何进来说,诛宦这件事已经可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可何进在这个时候却迟疑不决。

    迟疑不决的结果就是:他不但不能在士人与宦官这两大集团中左右逢源,反而会成为这两大集团生死相争的牺牲。

    也就是说,他要么败在士人之手,要么败在宦官之手。

    以荀贞之所知,何进最后是被宦官们给杀掉了。

    何进是何时死的?荀贞不知道。可从洛阳眼下的局势发展情况上,他却完全可以推出结论:何进离他死在宦官之手的这个结局已然是为时不远了。

    那么,在这个时刻,荀贞干嘛还要去洛阳?

    他还不如立刻返回颍阴,等待何进、袁绍檄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

    荀贞心道:“何进虽亲士人而实忌惮,纵便我飞与他,他也肯定不会听我之言,何进之死已不可挽回。尽管阻止不了何进死,但是……,但是不知能否改掉董卓横行洛阳的结局?”

    荀贞穿越到这个时代很久了,之前他人微言轻、无权无势,不敢有“改变时代”的奢想,那太不现实了,可他现在算是有了名,也有了点势,虽然不多、但已经具备一点改变时局的能力了,他的想法当然也就会随之改变,想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稍微改变一下历史本来的进程,比如“士人与宦官两大集团恶斗、却便宜了董卓”这个结局,他就想改掉。

    对后来的三国争雄之世,荀贞是颇为神往的,可三国乱世,上看到的是群雄逐鹿、谋士斗智、将星璀璨,现实中却是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十室九空,“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如能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把时局扭转,以使百姓不再受那战乱之苦害,又为何不为呢?

    如能做到,他绝不惜力。

    可能不能做到?

    他做不到,因为汉室腐朽已久,大厦将倾,谁也支撑不住,谁也改变不了。

    改变不了天下将分崩离析、陷入战乱的局面,那么,退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