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姚昇是吴郡乌程人,吴郡和丹阳郡同在扬州,且两郡接壤,而且还又都挨着广陵郡,从广陵县南下,直行三四十里就是吴郡的郡界,西南下斜行,也是行三四十里便即为丹阳郡的郡界。姚昇家在吴郡也是个名门,家世冠族,为郡大姓,因两郡同州、又相邻之故,其族中人和丹阳的士人、豪杰多有来往,或是干脆就有姻亲的关系,此次若遣他去丹阳召兵,不但人头熟、地方熟,定能顺利完成任务,而且说不定他还能再从丹阳、吴郡为荀贞招揽到几个人才。

    荀贞恢复、发展广陵的农业,姚昇现为主事之人。

    荀贞又说道:“召兵事重,至若郡中农事,待卿走后,可暂由袁绥主之。”

    姚昇慨然应诺。

    :

86 戏志才谋划粮械 程君昌察漏补缺() 
戏志才又道:“去年徐州黄巾生乱,广陵郡县武库中所藏的兵械、甲器,有的被黄巾掠走了,有的被陶方伯要走了,而今所存者无几,明公来广陵上任,随行虽带了些兵甲辎重,可数量不多,远不足以供招兵扩军所用,而徐州三铁官,均不在广陵郡内。 ……,明公,愚以为,可适当加派人手,凿山冶铜,征募匠人,铸造箭镞、戈矛,以暂供扩军之需。”

    徐州有三个铁官,分别在彭城、东海诸郡,都没有在广陵,不过广陵虽然不产铁,却出铜。

    在前汉时,广陵等地是吴王刘濞的封国,刘濞图谋叛逆、觊觎皇位,支持他招降纳叛、扩充势力的底气有二,一是靠海煮盐,再一个就是“因山鼓铸”,这个“山”,指的就是广陵县外的仪征大铜山。刘濞正是靠了海盐、铜山这两大支柱,才有了充足的财力扩军备战。

    虽说早从前汉起,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铜制兵器就已经渐渐退出了战场了,但单就箭镞来说,铜制的箭镞还是有不少,并且是一直沿用到了现今的,现在是非常时期,用铜山的铜铸些箭镞,再铸些矛戈之类的兵器,暂时来说,也还是可以用一用,至少比没的强。

    荀贞同意了戏志才的提议。

    他当即写了一道军令和一道檄文,把侍卫在堂外的典韦、赵云叫进来,命典韦道:“拿我这道军令,立刻去营中见许仲、荀成,命他二人从义从中挑选出五十个擅长冶铸的兵士,即刻赴铜山,接管铜山的冶铸。”又令赵云道,“拿我这道檄文,即刻去功曹院,令院中属吏马上传檄各县,召集郡中各县的铁匠,命一县出十五人,五日内必须抵达郡府。”

    典韦、赵云接令,各持令、檄自去。

    荀贞的义从里有不少人在颍川铁官里干过,对冶铸之事都非常熟悉,从他们中抽出五十人就足够掌控整个铜山的冶铸了,而广陵共有十一县,每县抽调十五个铁匠,这就是近两百个铁匠了,加上学徒和铜山原本就有的那些匠人、服刑的罪人,也足可以大规模地冶铸兵械了。

    荀贞顾视堂上,说道:“此事关系重大,不可委於旁人,……公佐,就由你来负其主责吧。”

    公佐是魏光的字。

    魏光虽不懂冶铸,可他出身轻侠,为人勇猛豪气,又曾在邺县赵家待过,是见过大场面的,足能镇得住铜山的那一帮吏员和罪人。

    魏光帮着荀贞诛灭了邺赵后,跟着荀贞亡命长沙,又跟着荀贞去到洛阳,现又跟着荀贞来到广陵,他是给荀贞立下过大功的,荀贞早就想给以回报,只是因他为外郡人,非为广陵本地人,故此一时间不好给他安排职事,此前只是让他协助程嘉负责“礼宾内外豪俊”事,现在机会来了,给他这么个“重任”既是知人善用,也是情理之中。

    魏光知荀贞重情义,也知道荀贞早晚是会大用他的,所以当下闻得荀贞之令,他也毫不惊讶,当即出到堂上,慨然伏拜接令,大声说道:“有光在,铜山冶铸之事,明公尽可放心”

    “好事不宜迟,你现在就也去兵营,待君卿、仲仁挑好了兵士后,你就带着他们上铜山,先熟悉下山中铜冶的情况,只等各县的铁工一到,便可开工冶铸。”

    “诺。”

    魏光接令,倒退出堂,自追上典韦,同去军中。

    听得戏志才说起冶铸兵械之事,程嘉说道:“东海糜竺,州之巨贾,前番借秦松之力,明公从他那里买了来不少粮种、耕牛、农具等物。东海出铁,可打造农具,自也可打造兵械,明公不妨再遣秦松去见他一见,看看能不能从他那里再买些兵械过来。”

    荀贞颔首称是,说道:“不但兵械可买,粮亦可再从他那里买些来,……等秦松巡县回来,我就叫他再去谒访糜竺。”

    程嘉又道:“丹阳虽产精兵,可毕竟是外州外郡,有道是‘故土难离’,纵有明公手,叔潜纵为扬州人,此去募兵,至多也就是能募个三五千人罢了,加上明公本部义从,可能也还不够万人。鲍信在泰山,以区区一个骑都尉的职位,现就已募得万余之众,由此可见,当将来州郡响应袁本初起兵时,各路人马必然都会不少,少则万余,多则数万。当是时也,诸路皆兵强马壮,而若是唯明公麾下不足万人之数,恐会既不足以壮明公之声势,亦不足用也。……明公,招兵一事,不如两路俱下,一路由叔潜赴丹阳募兵,另一路则可在广陵本郡招募壮士。”

    招兵扩军这件事,荀贞本来的打算就是两手共用,一边去丹阳募兵,一边在本郡招募,听了程嘉这话,他当即同意,说道:“君昌所言是很是,不过在本郡募兵这件事不用着急,等到入冬后再说吧。”

    程嘉赞道:“明公高明”

    为何要等到入冬后再说?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广陵郡府的粮食不多,如果现在就大举募兵,会早早缺粮,再一个则是因为冬季天寒,这个时候募兵,缺衣少食的老百姓更容易应募。

    至於募来的新兵的战斗力的问题,固然是越早招募、越早开训,战斗力就越能尽早地得到提高,可按照预料,同时也是按照荀贞记忆中的历史轨迹,袁绍很快就会起兵,至迟不会超过明年开春,距今已只有三个多月了,也就是说,便是现在就把所有该招募的兵士都招募到,留给荀贞的时间也根本就不够去操练新卒,所以,荀贞这次扩军招兵的本意事实上就是如程嘉所说的,是用来壮大自己的声势的,将来与董卓作战,他所倚仗的还是他的本部义从,最多再加上丹阳兵,那么既然如此,与其太早招兵、消耗粮食,还不如晚一点再开始招募。

    粮、兵、甲械诸事议定,诸人的话题没有再转到朝中的这次剧变上,而是问起了程嘉这次出使的成果。

    程嘉把面见臧霸的过程详细道出,又说了一下面见阴德的过程,再又提了下诸葛亮现不在琅琊,最后说道:“托赖明公威名,嘉此次出使幸不辱命,将来明公响应袁本初、统兵出郡后,万一陶方伯真的生了异心,欲图我广陵,臧霸想来也不会无条件地听从他的命令了。”

    刘备代表荀贞和彭城相薛礼订立了盟约,程嘉又圆满完成了使命,外有薛礼挑衅、内有臧霸二意,广陵外部的局势算是得到了暂时的安定。

    将来即使荀贞领兵出郡,只要广陵内部不乱,就不会有什么大事了。

    程嘉又道:“嘉谒东海相阴君於琅琊郡府,对坐而谈,我观阴君面色、闻其言辞,他似对臧霸颇怀不满……。”他叹了口气,说道,“阴君与明公两家为姻亲之族,只可惜阴君手上无兵,要不然,我这次出使,连臧霸都不用见,只要和阴君谈妥,琅琊的泰山兵就不足忧也。”

    世上的事没有十全十美,能够在短短的不长时间内,合纵连横,先与薛礼结盟,又说动臧霸,这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换个别人,手底下如无戏志才、荀攸这样的谋略奇才,若无刘备、程嘉这样的办事干才,是万万做不到的。

    :

87 再访郡士揽为用 军政虽妙徒然功() 
次日一早,辛瑷、姚昇各离郡府,分去颍川、丹阳。

    要想在将来响应讨董、起兵离郡后保证广陵郡内不乱,一方面需要硬实力,即对广陵郡县政治、军事、农业等各方面的得力控制,另一方面还需要软实力,也即要得到广陵郡中士族、豪强的多数拥护与支持,即使得不到他们的“效忠”,至少也要让他们不反对自己。

    硬实力这方面,荀贞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软实力这方面,他也要积极地去做。

    送走了辛瑷、姚昇后,荀贞即离开郡府,借着“董卓废立天子,新帝登基”的由头,再一次去造访张纮等郡望名士。

    荀贞第一次造访张纮是在他刚到郡不久时,现在他在广陵已有段时日,已经实行了一些政事举措,如重视儒教文学,如拒绝再给州府供应超额的粮食、以减轻士民负担,如购买粮种、耕牛、农具诸物,大力恢复及发展农业等等,他的这些举措都是既符合广陵士人的利益,又符合儒家的施政观念,那么这第二次与张纮相见,张纮对他的态度自就与第一次时大不同了。

    张纮很热情,不复再有初次见面时的那种“客气”,因知荀贞的夫人陈芷怀孕,他甚至还叫出了他的妻子,命其把家传的一道安胎良方给了荀贞。

    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环境远不如后世之故,在当下这个年代,胎儿夭亡腹中、产妇难产等现象很常见,所以荀贞对陈芷怀孕之事一直非常重视,不但在饮食、起居上精心安排,还让郡医每天都给陈芷检查身体,现在又得了张纮家的这道安胎秘方,也算是锦上添花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张纮上次见荀贞时,观其言谈举止,虽无倨傲,却还是把荀贞当作了“外客”。而这次却叫他的妻子拿出了这道家传的安胎秘方,却是说明他已认可了荀贞在广陵的施政,或言之,他已认可了荀贞这个人,不再把荀贞当作“外客”,而是当作“自己人”了。

    对此,荀贞是很高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