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在信中说,讨董起兵是一定会有,而且是不会再等太久,所以他也要为此做些准备了,他决定到陈留去,去找张邈,在陈留募兵备战。
荀贞和曹操虽关系亲近,可一则他俩相识晚,二来他两人见面也不多,如论交情,还是不如曹操和张邈,而且比起广陵郡的地广人稀,陈留富庶、民口稠密,再一个比起和洛阳、冀州的远近距离,陈留也离冀州、洛阳更近,募兵备战的话,对曹操而言之,陈留自是首选之地。
荀贞有点小小的遗憾,可惜没办法劝动曹操来广陵,要不然说不定就能把曹操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尽管这个可能性极其小,小到微不可计,可试一试总还是可以的。
袁绍的信先到,曹操的信后至,看完他俩的来信,荀贞提笔给孙坚写了封信去。
对即将到来的讨董这件大事,荀贞已经潜心谋划、思考了很久。
从一定程度来说,讨董是开启乱世的大幕,讨董过后便是群雄争霸,那么该怎么样去做,才能通过“讨董”给自己的将来谋得最大的利益?荀贞经过思考,已有了一个成型的方案和计划,在这个方案和计划中,孙坚是重要的一环。
孙坚的重要,不仅仅是因他勇猛敢战,更重要的是,结合原本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荀贞想要通过他来间接插手、或者干脆就是直接控制住“讨董后”的豫州。
荀贞心道:“文台起兵后,原本的历史中他是依附袁术,而今我与他交情莫逆,大可把他拉到我这一边,换言之,拉到袁本初这一边,袁术能表他为豫州刺史,我,或者说袁本初自也完全可以做到。有他在豫州,西阻董卓,东应广陵,讨董过后,我就可以放心地攻取徐州。待到击灭陶谦、泰山兵,拿下了徐州后,我再与他联兵,一方面,如有机会,便北上收取青、兖,另一方面,如无机会,亦可南取荆、扬,先与刘表、袁术争锋,静观中原、北地之争。”
整个“诸侯讨董”的过程,可以说除了孙坚、曹操外,那么多的州郡长吏,包括袁绍在内,没一个积极用兵的,荀贞也根本就没想着通过讨董就真的能平定天下之乱,他的计划是分两步,一步是通过“积极讨董”得到“忠义”的美名,进一步地提高他的名望,再一步就是要通过“讨董”取得对豫州的控制权,——这也是为何从在最初接到袁绍的信、准备讨董始起,他就一直没有想过去酸枣屯兵,而是把要讨董时自家屯兵的地点定在了颍川,颍川是他的“家乡”,固然借粮方便,可更重要的是他从一早就开始在图谋“争夺豫州的控制权”。
豫州虽在地理战略上有不足,为四战之地,可豫州富庶、民口多、人才多,又挨着徐州,这等州地是不能坐视外人来争的,荀贞是一定要将之置於手下的。
那么说了,既然有此想法,他为何不亲自去掌控豫州?
却是两个缘故。
首先一个,他是“豫州人”,依照汉家典制,按“三互法”,他是做不了豫州的刺史或州牧的。
其次一个,便是因豫州在地理战略有先天的不足,外边没有什么天险阻隔,州内以平原居多,如由他亲自入主豫州,西边的董卓、南边的袁术都将会是严重的威胁,而北边的袁绍、张邈、曹操等人说是“盟友”,可为了各自利益,恐怕早晚也会撕破脸皮,这么一来,就必然会陷入战事无停,不能发展的困境中。
所以在讨董后、群雄争霸的初期时,他是不能、也不会亲自去掌控豫州的。
不会、也不能去亲自掌控,那么该把豫州交给谁?
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原本历史上发生过的,依旧扶持孙坚来做这个豫州刺史。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孙坚都是最好的人选。
从交情上来说。
孙坚和荀贞交情莫逆,荀贞救过他,他也藏匿过荀贞,他的儿子也拜在了荀贞的门下,这份交情已是非常深厚了,而在陈芷怀孕后,荀贞甚至还又想过和他联姻的事,如陈芷生的是个儿子倒也罢了,孙坚虽有女儿,可年纪不合适,但陈芷生的如是个女儿,那么孙坚的嫡子中,次子孙权、三子孙翊、四子孙匡都年岁不大,皆是合适的婚姻对象。
交情深厚是一个,再一个从能力上来说,孙坚猛鸷敢战,帐下精兵强将,有他在豫州,董卓、袁术绝难入豫州半步,他完全可以成为徐州西边坚固的屏障。
交情、能力之外,再一个,孙坚是个武人,非士族出身,而豫州士族强盛,就算扶植他当了豫州的长吏,也不怕他真的就能把豫州控入手中,反过来,荀贞出身士族名门,且是豫州人,他反而可以借机通过孙坚扩大他在豫州的影响力,为最终把豫州收入囊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综合各方面,扶持孙坚入主豫州是最好的选择。
而这件事自也就成为了荀贞“通过讨董来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荀贞此前给孙坚写过几封信,信中已略微透露了袁绍可能将要联合州郡、起兵讨董,并暗示孙坚要抓住机会,最好也参与到其中来,并说他愿意向袁绍推举孙坚,为他谋得更好的前程。
前期的铺垫已经做足,荀贞不必再用暗示的话来对孙坚讲,这次写的这封信,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孙坚,说:董卓废立天子,引起了天下的公愤,袁绍不日就要起兵,——写到这里,他引用袁绍信中的话,提到愿从袁绍起兵者,而今已有十余州郡,——引用完袁绍的话,他接着写道:天下公义在袁,将要起兵的联军又如此兵强势壮,董卓之败将是必然。一如袁绍、曹操叫他及早做好起兵准备一样,在给孙坚的信末,荀贞也叫孙坚最好现在就开始做起兵的准备,并又在最后提了一句,说前些时居长沙,甚喜孙策、孙权等孙坚诸儿,常憾其非为己子,现在陈芷怀孕已有数月,将来如生女儿,希望能和孙坚结为姻亲。
通过遣刘备、程嘉等出使彭城、琅琊,使广陵的外部局势获得了暂时的安稳,给陶谦添加了麻烦,可以暂不用再顾虑他;通过剿贼、屯田等事,把广陵郡的军政经济等权力逐一收拢到了手中,消除了郡内诸县、盗贼反乱的可能;通过行访郡学、重视文教和两次造访张纮、陈琳宗族等举动,又终於得到了郡中主流士人的拥护或者不排斥,稳固了在广陵的统治基础。
没有了内忧之后,开始募兵、购买军械和谋划军粮。
而在袁绍、曹操的这两封信到后,荀贞又正式开始着手进行“将来讨董后谋取利益”的计划。
:
89 陈荀分被董卓征 兵编别部号安郡()
给孙坚的信写好,荀贞遣人加急送往长沙。
去颍川议粮的辛瑷和去丹阳募兵的姚昇抵达了目的地,时有信送回,报告他们各自的进展。
正如荀贞的预料,姚昇做为扬州本地人,配以乌程姚氏的名望,加上荀贞身为袁党一员的身份,与曹操、袁绍交好的丹阳太守周昕不但一点儿都没有为难他,还大力地配合、支持他。
丹阳多山,山多山民,这些山民有的是为避税而逃入山中的汉人,有的是世代居住山林的野人,所谓“丹阳出精兵”,这个“精兵”多即指这些“山民”。
周昕一道檄令下去,丹阳各县的县寺皆遣人入山,以米肉粮饷为诱,为姚昇招募壮勇。
朝廷在丹阳募过很多次兵,丹阳郡府、各县对此都是轻车熟路,进行得很顺利。
据姚昇信中回报,现已招募到了三千多的精勇,——这还是在淘汰掉了不少不合格的山民后。
辛瑷虽生性疏狂,却非不知轻重缓急之人,到了颍川后,他先后与荀氏、辛氏族中的长辈密议,又密见乐进,也大致敲定了将来荀贞到颍川后的“借粮事宜”。
他在写给荀贞的信中,汇报了议粮的顺利进行,同时还提到了荀、辛族中和颍川一些士族近期的情况和动态。
韩馥前时被董卓拜为冀州牧后,为了能抗衡冀地士族、在冀州站稳脚跟,曾经专门遣骑回到他的家乡颍川,大张旗鼓地请迎颍川士人入冀,以壮其声势、扩其羽翼,颍川士人接受他的邀请、去到冀州的为数不少,如辛氏族中的辛评和辛毗兄弟,如荀贞昔日在颍川郡府的同僚、出身阳翟郭氏的郭图,都去了冀州,现俱在韩馥的府中。
韩馥也邀请了荀氏,一方面是荀贞暗通声气之故,一方面也是个人的眼光所见,荀氏上下现皆已清楚知道天下将乱,在经过商议和再三地斟酌、考虑后,族中最终决定让荀彧的四兄荀谌接受了韩馥的邀请,继辛评、辛毗、郭图等人之后,不久前刚去了冀州,——荀氏既知天下将乱,而明明族中有荀贞在广陵为太守,麾下精卒强盛,却为何不全力帮助荀贞,而竟分出了荀谌去冀州?其实并不奇怪,原因很简单:这是世家大族在乱世中的自保之策。
荀贞虽是荀氏族人,虽也是一地太守,可却只是帝国境内百余郡国长吏中的一个,将来天下果然乱后,前程如何还孰是难料,荀氏一族数百口不可能全都挂在他这一棵树上,而韩馥是颍川人,与荀氏是老乡,现又为冀州牧,形同一地诸侯,表面上的实力远胜过荀贞,分一人去他那里,不管是对宗族来说,还是对荀贞日后的发展来说,都应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
就如辛氏,辛瑷是死心塌地要跟着荀贞了,而辛评、辛毗却则远去了冀州,这看似是他们各自不同的个人选择,可从宗族角度来看,事实上却都是一样的性质,都是最为妥当的决定。
除此之外,辛瑷还写信告诉荀贞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
一件是董卓征平原相陈纪为五官中郎将,另一件是董卓又征荀爽为平原相。
这两件事不但辛瑷写信告诉了荀贞,荀彧也有信来专门讲述此事,——其实不用他们告之,荀贞从别的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