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件事不但辛瑷写信告诉了荀贞,荀彧也有信来专门讲述此事,——其实不用他们告之,荀贞从别的渠道也已经知道了此事。

    结合之前董卓废立天子后一系列向士人示好的事例,他这次给陈纪升官和征辟荀爽不用说,自显然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亦是为了能争取得到士人的拥护。

    和陈纪、荀爽一起被征辟的还有韩融和申屠蟠等人,韩融也是颍川人,申屠蟠是陈留人,除了申屠蟠外,陈纪等人都接受了董卓的征辟,——荀爽本是不愿意接受的,党锢时他曾遁藏在汉滨十余年,这次他本是打算和党锢时一样,再次遁逃而去,可奈何被朝廷派来的吏员逼迫甚急,不得脱身,无奈之下,只好接受征辟,就在几天前离开颍川,去平原上任了。

    对陈纪被征到洛阳之事,荀贞的记忆中没有印象,但对荀爽被董卓征辟、最终到了洛阳一事,荀贞却是有印象的。

    对此,他早就做过认真的思考。

    他将要响应起兵讨董,而当袁绍起兵后,董卓杀了袁隗等数十口袁氏族人,那么荀爽在这个时候去洛阳安不安全?

    他认为是安全的。

    即将发生的讨董是以袁绍、袁术兄弟为首的,也就是说,董卓之所以杀袁氏族人,是“首恶必惩”,是为了打击袁绍、袁术,而至於荀贞、曹操、刘岱、桥瑁等人,他们只是袁绍兄弟手底下的“小弟”而已,董卓为了减少“死敌”,料来却断然是不会对他们的族人下手的,——要知道,曹操、刘岱、桥瑁等人多是“公族”子弟,族中长辈都是有做过三公的,其族人在洛阳或为吏、或定居者都有不少,董卓要想杀,大可以在杀袁隗等袁氏族人时一起杀,可事实上他并没有杀,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荀贞的推测是对的。

    既然董卓不会杀荀爽,而荀贞记得荀爽在到了洛阳后,只经过了很短的时日就被董卓拜为了三公之一,具体是三公中的哪一个他记不住了,可无论是哪一个,只要成为三公,对荀氏也好、对荀贞也罢,就都是一个极好的提高声望的机会,如此一来,对荀爽入京之事荀贞就是乐见其成了。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在得到了陈纪、荀爽已分别被董卓征辟的消息后,当即叫来典韦,命他从军中抽选出了一百精卒,即刻离郡,一半去追陈纪,一半去追荀爽,分别为其护卫,这样等陈纪、荀爽到京后,有了这百名猛士在侧,万一有变,也足可及时地护他俩逃出洛阳。

    辛瑷议定了借粮事,於十月中回到了广陵。

    在他回来后不久,陈容、陈到、陈褒三人相继完成了剿贼的任务,也分别回到了郡府缴令。

    三陈的此次剿贼很是成功,不但扫灭了盘踞在郡中山林湖泽中的诸股贼寇,而且严格按照荀贞的密令,借机一举拿下了各县的兵权。

    广陵诸县各有县卒,或多或少,少则百十,多则数百。三陈出发剿贼时都拿的有荀贞手令,令中命各县皆出县卒,以为配合。三陈到了地方上后,每至一县,皆先检阅县卒,抽其强者,编为一部,统一拿到自家手下指挥,留其老弱,仍归县寺,当平定了县中的贼寇后,这部分强者并不归还给县寺,以“缺兵”为由,三陈仍将之带到麾下,然后去下一个县。去到下一个县,同样如此施为。这样,在平定了郡中十一个县的贼寇后,三陈帐下都各自多了几个由各县强壮兵卒编成的别部,他们把这些别部带回了郡府。

    总计十一个别部,合计千余县卒,荀贞在亲自检验了他们后,大笔一挥,去檄各县,称“郡兵空虚,急需充实,察诸县卒精勇堪用,吾拟留郡用之”,光明正大地就把这千余壮勇精卒给扣留了下来,把他们编在一起,独立一营,成为了郡兵中的一个别部,以其平贼有功,号为“安郡”,并以陈容为将。

    这支郡兵别部编制成后,名义上是陈容为将,可陈容现下的主职是郡贼曹掾,自有其事,在实际的操练中,却是由许仲、荀成代替负责,和荀贞的本部义从一起训练。

    讨董在即,荀贞加强了对义从的操练,提高了操练的密度和强度,如今几乎是日日不停。

    而在二度造访过张纮等郡中名士、名族后,荀贞也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军中,每隔两天都会去营里待上半日,有时还会在军中住上一晚。

    陈芷、迟婢、吴妦、唐儿诸女不知荀贞将要起兵讨董,但以她们的聪慧,却也从荀贞的突然极为重视军事也猜出了一些端倪,陈芷嘴上不说,心中却难免担忧。为了她能安心养胎,荀贞少不得只能在她身上再多付出一点精力。

    三陈归郡后不久,外出代荀贞行县的袁绥、秦松等人络绎归来。

    据他们回报,各县的长吏、县吏和士人,不少都表示了对董卓的愤慨,并且确实有些年轻的士人表现冲动,不过在他们及时地疏导、安抚下,没有发生什么不可收拾的大事。

    荀贞倒是很喜欢听到这个消息,郡中的吏、士越愤慨,那么将来他讨董时就越能放心地离开广陵。

    奉命监铜山冶铸事的魏光亦在这些天送来了两批铸成的铜箭镞,——荀贞之前命各县送铁匠来郡府,各县离广陵有的远、有的近,离广陵近的各县的铁匠大多已经到了,远的也都在路上了,按魏光的话说:这两批冶造成的两万箭镞只是小规模冶铸的成效,在那五十个颍川铁官出身的义从兵卒的配合、帮助下,他已经理顺了铜山的冶铸事,把铜山牢牢控制在了手中,组织好了兵械的冶铸工作,只等铁匠全部抵达,即可开始大规模地不停歇地冶铸军械了。

    荀贞接受程嘉的提议,又遣人去见糜竺,希望能从糜竺这里买些兵械,关系到兵甲军事,牵涉重大,糜竺虽早前被秦松说动,乐意给荀贞帮些忙,可亦是犹豫不决,不过最终在荀贞退而求其次,不再直接买兵械,而以“农具不足”为借口,改为买铁之后,他同意了这笔买卖。

    糜竺的家乡朐县就产铁,有官办的铁官,也有私人的冶铸作坊,凭糜家在当地的势力,不管是官办的、还是私人的,要想搞些铁出来轻而易举,就算为了避免陶谦猜忌,为不引人注目,分从各处进货,合拢一块儿,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足够荀贞打造数千军械了。

    总之,入到九月、十月以来,在董卓废立天子,袁绍、曹操的两封信到后,荀贞总揽全局,他帐下的文武诸人分行各事,在表面平静的郡中局面下,讨董备战的步伐越来越加快了。

    :

90 周毖巧言说董卓 袁绍得赦拜渤海() 
广陵县内外的兵营中,日日操练不息。

    十月下旬,洛阳又传来消息。

    却是董卓不再追捕袁绍,而是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并封袁绍为乡侯。

    这却是董卓的同州人、凉州名士周毖与何顒、伍琼之功。

    周毖虽与董卓同乡,但心向袁绍,早在袁绍离京前,他就在何顒、伍琼等人的介绍下,和袁绍暗中来往密切。张邈等人之所以能被董卓拜为郡守国相,其中亦多是赖周毖等人之力。

    袁绍逃离洛阳后,董卓本是悬赏追捕,催迫甚急,袁绍出逃冀州是为了武力讨董,而董卓却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追捕他甚急,这极不利於他募兵行事。

    於是,周毖、伍琼、何顒等留在洛阳的袁党成员就巧言说服了董卓,对董卓说:“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绍不达大体,因为恐惧,所以出奔,非有他志也。今明公追捕他甚急,他若走投无路,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如果他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於免罪,必无患矣。”

    董卓自到京以来,朝中公卿、洛阳名士大多敌视他,肯和他来往的士人不多,周毖、伍琼、何顒俱有高名於海内而却常出入他的门下,看起来似乎和他很亲近,由是之故,董卓虽知他们与袁绍的关系非常亲近,可对他们的话却也不能不细细考虑。

    送走了周毖等人,董卓即召来贾诩等谋士,把周毖等的话转述了一遍,问道:“我废立天子,连袁太傅都不敢有异议,老老实实的,袁绍虽有点虚名,然手不能提三尺之剑,左右尽无用腐儒,不知兵略,那么周毖等人刚才来为他求情,是不是这竖子惧我兵威,在变相地服软?”

    贾诩答道:“服不服软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公的确应该赦免他了。”

    “此话怎讲?”

    “明公追捕他已有些时日了,如能捕到,早捕到了,之所以至今还没有捕到,无它,唯因如周毖等人之所言,袁氏四世三公,树恩海内,冀州牧韩馥亦袁家故吏也,故此明公购之虽急,却一直未能见功。既然捕他不到,那便干脆赦免之,以观后效也好。”

    董卓沉吟了下,说道:“可万一这竖子没有服软,周毖等人是在以计诈我,那我听了他们的话,赦免了他,再给他个郡太守当当,这岂不是倒持干戈,我岂不是做了回蠢人?”

    “袁绍如没有服软,以他的家声世资,干戈已在其手矣他若真要反明公,明公赦不赦免他都无足轻重。”

    “……你说的也是,但袁家毕竟名重,如只袁绍一人在外倒也罢了,孤掌难鸣,可现今袁绍、袁术兄弟皆出奔在外,一在冀州,一在荆州,万一在我赦免了袁绍后,他兄弟二人南北呼应,联手起兵,我虽不惧,可也是个小麻烦啊。”董卓虽然同意贾诩的话,可总还有些迟疑。

    贾诩说道:“明公如忧二袁联兵反乱,可用离间之计。”

    “离间?”

    “绍母贱,而绍之名却远高於术,如何顒、曹操、荀贞、张邈、伍琼、周毖之徒,皆与绍交,而不登术门,术怀忌忿久矣其兄弟既然不和,那么明公就可以针对这一点下手,更进一步地挑拨他二人,使其纵共举反乱而却不能联兵,如此,便无忧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