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路及此,荀贞忽然想到了后世那首著名的《临江仙》,遂下马直到岸边,遥望落日下的梁县,按剑轻声吟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戏志才等人不知他干什么去,没跟他到河边。见他在河边流连踱步,迟迟不回道上,戏志才、荀攸、荀彧、程嘉几人於是也下了马,步行过去,到他身边。

    戏志才顺着他目光望去,见他似是在远望夕阳,笑道:“君侯好雅兴,将临强敌,激战在前的当下,却还有闲情赏此长河落日。”

    “志才,我有一话想要问你。”

    “君侯请问。”

    荀贞抽出腰剑,遥指彤红的落日,问道:“这夕阳一日一落,日日皆落,但是,这每日所落的夕阳可都与昨日同么?”

    “君侯此问何意?”

    “只是忽有所感。”

    荀彧笑答道:“同与不同,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每日被这夕阳所照的人却肯定不同。”

    听得荀彧此答,荀贞收起宝剑,转回目光,临水自映,看着水中披甲英武的自己,喟然叹道:“岁岁年年日照人,年年岁岁人不同。想我为繁阳亭长、西乡有秩的那些岁月仿佛尚在眼前,离去未远,而转瞬之间,白驹过隙,已经是十余年过去了。……志才、文若、公达,那时的你们也不过才弱冠未久,而今却也和我一样都过了或将近而立之年了啊。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们说,到四十岁时,咱们能做到‘不惑’么?”

    戏志才、荀彧、荀攸、程嘉几人中也就荀彧年纪小点,今年才二十七八,戏志才、荀攸、程嘉都和荀贞一样,已过了三十之龄。他几人都是聪明人,一听荀贞提及“不惑”就知他之所思,知道他说的是:这天下已然大乱,再过几年,恐会更乱,那么等到那时,我们这些人能够在越来越乱的时局中辨明形势,清楚何去何从,知道该怎么进退才是对的么?

    荀贞平时很少有感情流露时,但如戏志才、荀攸、程嘉这些跟从他日久的人却皆知,他的内心其实有时是挺细腻敏感的,说不上伤春悲秋,可偶尔却也会冒出些感伤惆怅的情绪。此时闻得他这些话,戏志才、荀攸、程嘉对视一眼,心中知:荀贞这是又触景生情了。

    程嘉徐徐答道:“我虽生性愚钝,尽管年未四十,可我却早就已经做到不惑了。”

    “噢?怎么做到的?”

    “自从明将军那日起,我就已是‘不惑’。”

    荀贞哈哈大笑,说道:“君昌,你又吹捧我。”

    “以明将军之明,我岂敢虚言吹捧,所言皆实。”

    “我听说,总说阿谀奉承话的人不是君子,是小人。”

    程嘉斩钉截铁地赞成荀贞的话,说道:“确乎如此。”话音一转,又接着故作纳闷,说道,“嘉所言者,字字属实,皆为心声,又非阿谀奉承,明将军这话却是说给谁听的?”

    戏志才、荀攸见惯了程嘉的拍马奉承,因而岁是听他说出这么露骨的拍马屁之话,却皆是面不改色,浑若寻常,荀彧跟从荀贞的时日尚短,见识得少,年纪又还轻,却免不了顿觉牙酸,甚至脸热尴尬,有点替程嘉难为情,不过他生性温厚,没有说什么,只是把脸扭到了一边。

    荀贞大笑道:“好,承你吉言,我争取让你以后都能如今朝,一直不惑。”

    道上行进的部队中奔出数骑,来至近前,却是前头开路的许仲带了几个亲兵过来。

    来到近前,许仲勒马跳下,问道:“君侯,日已西沉,前边对岸就是梁县,我军是在河这边先筑营,还是过了河去对岸筑营?”

    “伊阙、广成诸关皆在河北,我军不必去对岸筑营。”荀贞唤来亲兵,令道,“去找谢、丁、刘三位校尉,传我军令,叫他三人分兵一部去河对岸扎营。”

    荀贞等人到梁县这儿来是为了进击洛阳,退一步说,也是为了进击伊阙、广成诸关,而洛阳也好、广成等关也罢,皆在河北边,也就是河这边,所以没有必要去对岸扎营,可虽主力不必去,得有一部偏师去,毕竟梁县属河南尹,此时城中驻扎的有一部董卓部队,派支人马过去一则可以就近监视,二来也可以和主力呼应,迫使这股城中之敌不敢出城,只能龟缩其内。

    亲兵接令,自驰马去军后找谢容三人传令。

    许仲也接了军令,归去本部,安排部曲筑营。

    这一带数十里方圆内有两支董军,一支即梁县城中的那部,另一支则便是遣出那千许骑兵试探荀贞的那支,此支在梁县西北边的阳人聚、广成聚附近,离梁县四五十里,驻营是在河这边,两支董军隔河相望,遥为响应。两者相较而言,后一支的兵马较多,约数千之众。

    除了这两支董军,离梁县百里上下的伊阙、广成诸关中又驻扎了一部董军。

    事实上,梁县、阳人聚及广成聚的这两支董军从编制、归属上来说就是属於伊阙、广成关中的那支董军的,是关中董军派放到外边的前哨、据点之类。

    也就是说,关中的这支董军才是荀贞、孙坚等将要面对的劲敌,也即此次进军的主要对手。根据情报,这支董军共约有两三万人,带兵的主将是胡轸。

    胡轸字文才,和绝大部分的董军将校一样,也是凉州人,和董卓同州,他与董卓帐下的另一个将领名叫杨定的,两人齐名於凉州,俱是州中的大家豪右,在凉州很有影响力,在如今的董卓军中,他是与牛辅、董越、段煨等几个并列齐位的有数重将之一。

    关东起兵数十万,董卓除了在政治上有所应对,如迁都等等之外,在军事上亦有应对部署,军事上的部署还更早於政治上的,首先一个,他遣派了将领屯驻在洛阳西部,以看住他往长安去的退路,其次一个,他遣了勇将屯驻在洛阳北边的孟津、小孟津,以御冀州义军,再次一个,他派了徐荣屯驻在荥阳、成皋、太谷、轘辕一线,以备酸枣联军,最后,他遣了胡轸驻扎在伊阙、广成诸关,以此来阻挡南阳的义军北上及防备颍川的义军绕道梁县北上。

    他派来防御酸枣、颍川、南阳诸军的这两个将领,荀贞都很熟。

    荀贞最熟的是徐荣,交情最好的也是徐荣,不过大概是因为荥阳、成皋、太谷、轘辕一线的责任太重,——既要主防酸枣,又要协防冀州,还临着颍川,可以说是一线挡三面,所以需得遣一靠得住的、智勇双全的将领驻守,故而军事能力更强的徐荣被董卓派去了此线驻守,而相对较次的胡轸则就成了荀贞当面的守军主将。

    这对荀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如是徐荣为当面关卡的守将,那么荀贞就可以试试说降,即使不成,也能借此施个反间计,颇有可上下其手之处。

    荀贞是颇知徐荣之能的,出兵前,他给曹操去的封信中专门提过此事,叮嘱曹操一定要小心谨慎,万万不可大意,否则恐怕会是很有落败的可能。

    “徐荣不在当面,我虽不能说降或用反间计,可单从战斗的角度来讲,我却是没有孟德的压力大啊,这也是件好事。”荀贞回到道上军中后即又遣了人去请孙坚等人过来商议军事,在等孙坚诸人的时候他这样暗暗想道。

    :

26 当过小城取大敌 自领中阵分左右() 
孙坚等人踏着暮色来到荀贞军中。

    此时,中军帅帐已经建好,诸人皆进到帐中议事。

    谢容、丁猛、刘秉三人中,他们选了刘秉去对岸筑营。

    刘秉的部队已经在络绎渡河,不过身为本部主将,却不能只看眼前一点,需得了解全局,所以他暂时没有和部曲一起渡河,也来了荀贞这里商议军事。

    诸将齐集,荀贞主持军议。

    早有卫士在帐中挂上了地图,图中所绘的是西至三辅、东至颍川、南至鲁阳、北至洛阳这块区域内的地形、山川以及敌我各部人马的驻营形势图。

    外边傍晚天色,帐中早早升起了火烛,把帐内、地图都映得清清楚楚。

    荀贞来到图前,指点图上,对诸人说道:“诸君请看:这里是汝水,水北岸的这里是我军现下所停驻之地,水南岸的这里是梁县。”他的手指从梁县往北边滑动了一点距离,在图上汝水北岸一个名为“注城”的地方顿了下,接着说道,“这里是注城。”手指又顺着注城往西北去,在阳人聚、广成聚附近停顿了下,说道,“此处则是董军在梁县一带的主力屯扎处。”

    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敌我所在的位置后,荀贞转对众人,又介绍敌人各部的兵力,说道:“经探查,梁县城中约有董军一两千人,广成聚、阳人聚的董军主力营中约有四五千步骑,注城城中的董军人数最少,约数百人,……现在我军所面对的大概敌情就是这样。”

    虽然说荀贞、孙坚等人一直所重视的梁县和广成聚与阳人聚一带的两支董军,而实际上,在汝水这附近的南北两岸上总共是有三支董军的,这第三支就是注城城中的那数百董兵。

    注城在战国时是韩国的一个城邑,魏文侯三十三年,魏以吴起为将,击秦,曾在此地大败秦军,后至赵孝成王时,被赵国用三个大城从燕国换来的田单率赵军又在此地大败韩军,夺下了此城。不过到了如今,此地已早非县邑,虽依旧是以“城”为名,现下也屯驻了数百董兵,可事实上却只不过是个与梁县隔河相望的董军据点罢了,并不值得特别重视。

    荀贞回到席上,顾盼诸人,说道:“我军今已出颍川,进至梁县,接下来该如何进战,诸君请畅所言之。”

    谢容说道:“今我军与曹、袁二军共进,声势虽盛,众近十万,而多新卒,我窃以为,当速战,不可久延。”

    孙坚同意他的观点,说道:“我等军中多为新卒,不出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