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赵峥的荷包也日渐枯萎,他已经写信去枣阳,让史嵩之把这三个月银矿的分成送来,眼下正是年节,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押送。只怕钱要拖到月末了。
但元宵节还未到,一对浩浩汤汤的车队就进了广州城。
来人正是变得有些消瘦,却越发精神的王员外,王福财。领着六十余的队伍,来到了赵峥府外。
赵峥看到是王员外,眼睛一热,枣阳旧人,好似看到了师父大郎二郎他们,破口而出喊了一声:“王大叔。”
王福财听见差点从马上掉了下来,连忙喊道:“使不得,使不得,小仙长这是在折我的寿。小仙长如不嫌弃,叫我一声阿福就行了。”
“阿福……”赵峥念了念,这不是正是我对师父撒谎中那个忠仆吗?
赵峥抚王福财起来:“赵峥乃是红尘中人,说什么折不折寿,以后就叫你阿福叔,你唤我三郎就行了。”看王福财风尘仆仆的,就知道他是年刚过就跑过来,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让他敢于出入这毒瘴之地,这情赵峥也得认了。
王福财也不敢托大,但也实在想和赵峥亲近于是开口道:“要不我唤你三郎仙长?”
第二十二章 春典()
王福财从赵峥向他借钱的信上,以及史嵩之口中得知赵峥现在哪里缺少工匠,二话不说将家里,族里的工匠、铁匠、木匠威逼利诱一股脑的全弄到广州来了。
也是那日他从史嵩之口中得知是赵峥坚持要将银矿的两成利分给他,史家这才答应,否则以他一介商人的身份,在史家眼里哪有资格占有两成。
从竹山县回到枣阳的时候,赵峥已经前往广州一个多月了。王福财一肚子感激的话没处说的时候,赵峥借钱的信便来了,王福财不顾家中女眷的反对二话不说亲自赶来广州。
赵峥看着眼前将近三十人的工匠,铁匠,眼睛直冒金花,这下可真是帮了他大忙了。更不要说王福财运来的五千两银子。
那还未建成的玻璃厂,赵峥将王员外借给他的三千五百两银子入股直接给了他两成的股份。王福财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无条件的信任赵峥。
人和钱都到齐了,工期便大大加快了,到了二月中旬,锅炉作坊都已经完成了,只是这第一批制作出来的纯碱都不纯。再加上玻璃作坊受限于这个时代,有些技术难关突破不了,所以第一批烧出来的玻璃,表面既不是那么光滑,而且颜色浑浊,比赵峥在枣阳实验中练的都还差,不过这是大规模工业制作,质量下降在所难免。
所以这些残次品在在赵峥的眼皮子的销毁,这玩意越多越不值钱,赵峥需要制作一批看得过去的玻璃去南海那些国家大肆掠夺一番,然后再去坑金国和蒙古。
一直到三月开春的时候,玻璃作坊里才制作出一批稍稍看的过眼的玻璃,赵峥整日蹲在作坊,亲自进行技术改进,有些技术还是需要对外保密的。
为此三月重要的事情赵峥都忘记了,两亩红薯和土豆,还有一亩混着胡萝卜辣椒包心菜收获大典,朝廷可是足够重视,京城特地派了钦差过来主持。
赵峥此刻全然不知,还在想着如何进一步的改良技术。直到孙河来时还趴在锅炉旁边做记录,直到孙河说起此事,赵峥才恍然大悟,急忙拿起身旁一个木盒子随孙河去了。
赵峥赶到时,广州大大小小的官员正在等着他开坛做法,进行春典。
赵峥看着那个祭坛有些傻眼了,拉着一旁孙河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孙河也有些纳闷,一副理所当然的说道:“做法事啊。”
赵峥拍了拍脑门,走上了祭台,大声说道:“农事关乎百姓生计,怎么问道于鬼神。天定胜天,何惧鬼神。”说完走下祭台。
一票官员目瞪口呆,宫中来的内侍(也就是太监)见状过来与赵峥说话:“这位就是大智灵童吧。这红薯、土豆官家和史相公可是盯得很紧,就算灵童是得道之人,小心些,莫惹恼了神灵总是好的。”
要赵峥去做法事还不如要杀了他,非是他不肯妥协,顺便上台胡扯几句。而是此时关乎以后科学的发展。如将他视为那些神神鬼鬼之人,他以后如何确信于人,对史嵩之充神棍,那是当时迫不得已,无奈之策。
“此事我心有定计,贵人不用担心,赵峥不会鲁莽。”
那内侍见状也是一阵气结,但又不敢发作,只好附和:“那就依灵童所言。”
——
赵峥全然不惧得罪那内侍,等红薯、土豆还有那胡萝卜的亩产出来,自己的地位已经稳如泰山,新的封赏不日就是下来,一个小小的内侍还是奈何不了他的。
随着红薯一个个被掘出来,洗干净,称重,那些官员脸色也越发动容。
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红薯,那些官员激动的握紧了双拳,中国一向对农耕之事极为看重,视为根本,他们此时的激动心情大抵是发自内心的,而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红薯在他们的政绩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报!红薯亩产三千四百二十斤。”赵峥听到这个数字微微颔首,比起后世的示范性地亩产万斤,或许地上许多,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径直就是神迹。
孙河此时也按耐不住激动:“虽然在枣阳也见过一次,但还是觉得天佑大宋。小仙长您这是万世之功。”
其他官员此刻也纷纷过来恭维赵峥,赵峥也不敢托大,互相道贺吹捧一番。
“报!土豆亩产三千一百七十斤。”
“报!胡萝卜计算下来亩产也有两千一百斤,小麦亩产七百一十二斤。”
“咦!”所有人都盯着那报数的小史看,似乎有些不确认刚才所说的话,这红薯和地瓜,他们是闻名已久,但这胡萝卜又是什么东西,也如此高产。还有那小麦几乎是之前亩产记录的两倍,这又是怎么回事?
众人将疑惑的目光看向了赵峥。
“胡萝卜是我从胡商那里得到的,至于那小麦则是我培育过的。”
众人恍然大悟,纷纷想赞颂赵峥一下,可赞颂的话刚才已经极尽所能说完了,一时还没有什么新词。
“这些红薯运送一部分到临安外,其余的马上的拿来重新育种,然后栽种。”
这时那内侍有些疑惑的问道:“灵童,这红薯可以再种,那且不是一年可以两熟!”
刚才吹捧那时间,赵峥从赵广乐口中得知此人姓马,任中亮大夫,于是改口称道:“马中亮,红薯,土豆喜热,只要光照、温度充足即可。在广州一带,一年可以三熟。”
众官员听了肃然一惊,这可是违背他们常识的地方,一年竟然可以收获三次。但赵峥在这方面的权威,他们并没有怀疑。
“不仅如此,我还重新培育了水稻,产量是以前的两倍,用心栽种,亩产千斤不是问题,并且广州这里可以一年两熟。”
官员听到这里已经有些麻木了,今天神奇的事情太多,让他们有些目不暇接。但赵峥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他们热血沸腾起来。
“诸位,广州环境独天独厚,物产丰富,绝不是世人认识的那样是毒瘴之地,只要大家用心经营,不出二十年,便要为大宋再造一个江南。”
“再造一个江南!”赵峥的话似乎让他们有些魔怔,继而热血沸腾。
再造河山,多么浪漫而壮阔的一句话!
春典过后,赵峥找到马内侍,将手中那个木箱托他带给皇上和皇后,就当是上供的。
“这时我练器时偶然所得,可以用来洗衣洗澡,比皂角好用多了,而且还有淡淡清香。”赵峥制作纯碱虽然不纯,但还是可以用它和石灰石做苛化反应,制造烧碱。肥皂的问题就解决了,有些杂质也无关紧要。
“其中有块是给马中亮的。”箱子里总共六块香皂,之所以要给马内侍一块那是因为给皇上的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万一有毒怎么办。所以倒不如大大方方给他一块。
马内侍笑了笑,刚才的不快就是揭过:“灵童有心了。”
当天夜里,宫中来的那名内侍没有去广州官员为他准备的盛大宴席,而是连夜回京。车尘滚滚,这个时代的开始初露峥嵘。
第二十三章 数学家()
临安府,皇宫内。
南宋的皇城是在原有的府衙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开创了中国历史独有的南宫北市的格局,皇宫在南,居民在北。
中国一向讲究坐北朝南,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宫不是北宫朝南,比如长安,就是居于中央,统领四方,比如北京。
搞的这么个四不像,两府给出的解释是,是为了表示朝廷收复北方的决心,所以皇宫面朝北方。这当然是个扯淡的解释,根本原因是原有的府衙就是这么建的,百官不想皇城扩建而已。
南宋历任皇帝都想扩建改建都被两府给挡了下来,说是怕激起民怨,有损圣听。然而这又是一个扯淡的理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征个地,那会真正在乎几句民怨,而且南宋这些皇帝又不都是像传说中的唐太宗那样爱民如子,将百姓放在江山社稷之前,更何况李世民是不是有这样的情怀节操,鬼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皇宫周围大都是高官显贵的商铺、院子,临安城寸土寸金又是靠近皇城,那些商铺院子更是有市无价,所以便极力阻止皇帝扩建皇宫。
所以南宋的皇宫在中国的历史就显得这么不伦不类,这也从一方面体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皇帝也不能随便胡来。这也使得南宋的政局权相层出不穷,稍微弱势的皇帝便没有办法制约他们,南宋末期更是出现言相不言君的局面。
南宋的皇宫称大内,虽然是历代最小的皇宫,显得有些寒碜,但南宋的第五位皇帝赵昀却并不觉得,比起自己以前住的破院子,这里大的许多,奢华的许多。
赵昀是太祖的血脉,本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