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千娇百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试过一两次,只是消耗太大……”不等张机和王营开口,侯在一旁的杨泉,有些苦恼的对刘恪说道:“而且金银币定型、保存困难,如果流通到市场上,只怕折损还要严重。”

    涉及到钱币铸造,杨泉就显得十分擅长,他本就是朝廷少府令门下督造钱币的官员,及至董卓祸乱洛阳,这才被迫逃到冀州,所幸被王营招募工匠时发现,便留到了镇北军,等到此番刘恪打算铸造新钱之时,便让杨泉负责铸币局的事务,现在看来,倒算是尽其才干。

    “无妨,你先让工匠铸造一版”刘恪倒也没说什么,直接让杨泉带领工匠分别在铸币局专门用来铸造银币和金币的工具上开始铸造,一应工序,和铸造铜币没什么差别,约莫两个时辰,金银币分别铸好,王营和张机分别端着送到刘恪面前,让他观看。

    刘恪一边掂量着金币和银币的重量,一边听杨泉介绍,只听杨泉说道:“这银开元,也是两钱四丝重,十枚银开元算做一两,折成一枚两钱四丝重的金开元,也就是说,十两银开元合计为一两金开元钱一两金开元是十枚金币、等价于百枚银币,而银开元和铜开元之间,又以一两银开元换算一百两铜开元,既一枚银开元币能换一百枚铜开元……”

    杨泉倒也不是随口胡诌,而是根据当世的购买力来计量货币价值的,当然,主要还是依据刘恪控制下的州郡粮价作为计量,在小农社会的当下,粮食始终是紧俏和硬通货,故而以粮价作为计量,既公正,又方便大规模铸币之后再诸州郡推行。

    刘恪听着杨泉的讲解,再合着自己对于洛阳、冀州等地粮价的了解,很快就有了一个关于新币购买值的概念,在杨泉的构思下,一两银开元钱,能购买市场上一石粮食,也就是说,一千枚铜钱就能买到一石粮食,这个价格不算低,但在此时算得上十分公允。

    不过刘恪相信,随着屯田政策以及开垦荒田、减轻徭役等多种举措刺激之下,粮食的价格还会下降,而这也就意味着所铸开元币的购买力会继续抬升,刘恪有信心,在天下稳定之后,开元币能取代其余货币,成为今后中华民族长久使用的币种。

    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随着对金银矿的勘探和开采,以及商经济的发展,铜币会渐渐消失,新的币种如纸币也将会出现,而现在,只需慢慢疏导,人性中对利益的追求,自然而然的会推动货币不断向前发展。

    在杨泉介绍完毕之后,刘恪也算是明白缘何杨泉不建议推行金银币,大概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金银乃是贵金属,如果铸造发行,流通到市场之后,恐怕百姓不会将其当作货币推行,反而会将其当作保值藏匿保留,如此将会大大阻碍新币的推行,进而可能导致物价上涨,再者,金银币在流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磨损,当磨损到一定程度,其价值自然而然的会削减,恐怕也是推行过程中的一大阻力。

    杨泉的这两个问题,很全面,也很深刻到位,刘恪尽管是穿越者,却也不是专门研究经济的,所以对这两个问题也不能给出明确的答复,不过趁着这个机会,他将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知识全部说出来,与张机、王营、杨泉进行讨论,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经过几个时辰的商议,总算是商量出了几条对策。

    其实倒也不是什么绝妙之策,面对第一个问题,刘恪等人商议出应以官府作为榜样,引导民众进行金银币的消费,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后各地州府郡县上交税赋时,尽可能的将粮食、布帛转换成金银铜等新币,铜币运输不便,地方官府肯定会选择金银币作为税款的结算,如此既能避免大宗物资运输的损耗,也能起到金银币的流通作用,官府如此作为,定然会给往来商旅做出表率,商贾在进行远距离、大规模商交易的时候,也必然会效法此举用金银币来作为结算货币。

    除此之外,例如官吏薪俸、兵将军饷,都可以用金银铜新币进行发放,官兵得到薪俸,再到市场购买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如此也能繁荣商经济,当然,为了避免有商人囤积粮食、哄抬粮价,刘恪要求张机在洛阳、卢奴、魏郡、蓟城、太原等大城市设立官府粮库,丰年收购粮食,待到旱涝之时,以官府所囤积的粮食等等物资来抑制市场价格,从而保证经济的有效稳定。

    这些法子,在后世乃是常举,不过此时经刘恪说出,到让张机等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隐隐之中,张机、王营、杨泉等人对于刘恪的敬畏也就越来越多。

    而如何解决铸造金银币使其增加硬度从而减少损耗的问题,则纯粹是刘恪在说,张机等人侧耳聆听,刘恪倒也没提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办法,只是告诉王营、杨泉,可以在铸币过程中适量加入锡等稀有金属,中国自商周开始,就开始锻造锡器,所谓五金,也指的是金银铜铁锡,故而刘恪倒也不担心杨泉等人找不到足够的锡来融入金银币之中。

    千里之路,始于脚下,刘恪倒也清楚,在推动商经济发展的路途上,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只能算是一个起步,当然这个起点却已经远超于原来历史的发展水准……

    :

327。第327章 设置壁垒,限制流通() 
刘恪回到府邸的时候,已经是夜半三更。

    没有到后宅去打扰已经睡下的蔡琰、貂蝉等人,刘恪直接到前府房对付了半宿,次日起床,梳洗完毕,未来得及吃早饭,就让高湛传令召沮授、田丰、徐庶、贾诩四位军师到府中叙话。

    刘恪如此疯狂的工作,不免让蔡琰等妻妾感到心疼,也不管刘恪在房里面奋笔写关于铸币的章程文,蔡琰、貂蝉、赵雨、袁蔻、宋三娘就带着素然、抹茶、茉莉等丫鬟到房找刘恪吃早饭。

    赵雨看到刘恪因为没休息好而生出的黑眼圈,忍不住的就埋怨道:“恪哥哥,你整天忙东忙西,但是也要保全身体,你就算不为我们姐妹着相,倒也该体谅体谅自己啊”

    刘恪也知道自己这些天冷落了众女,但是有些事情他不得不做,带着几分愧疚,刘恪说道:“等过阵子,我带你们到河内、弘农等地走一圈,趁着春和日丽,也算是陪你们散散心。”

    蔡琰、貂蝉等人听到刘恪要带她们出洛阳城散心,当即各个欣喜的不得了,就在众女叽叽喳喳的商量着什么日子走、应该穿什么衣服、带什么东西的时候,高湛有些破坏气氛的进来报告道:“王爷,几位军师到了。”

    高湛如此一说,蔡琰、貂蝉等人自然就不能继续在房里面待下去,只得叹了口气,狠狠地瞪了高湛一眼,然后就带着几分幽怨回到后宅,看着众女离开时的神情,刘恪当真想抛弃这些劳心劳力的政务、军务,带着众佳丽游山逛水享尽人间之福。

    不过现实总是残酷的,等到沮授、田丰、徐庶、贾诩走进房,刘恪都来不及将早饭吃完,就直接和四位掌管军机要务的军师帮忙商定秋税之后推行新币的事情。

    沮授等人自然清楚刘恪昨天下午到铸币局的事情,等看完刘恪早晨写的关于推行新币的章程文之后,沮授就首先说道:“铸币之事,势在必行,如久拖之,必然生乱,张机等人既然已经将铸币模板刻出,那就不必再往后拖延,就在秋税之后,推行新币,如此也能彰显主公革除旧弊之决心”

    田丰紧接着说道:“新币推行,不能全无准备,眼下春税征收在即,倒不如让铸币局将春税征收上来的铜钱回炉开始铸造新铜币,至于金银币,也可先铸造起来,如此等到秋税之后,全力铸造,也不需担心到时候货币跟不上各地的需要。”

    有沮授和田丰开头,徐庶也不吝啬言语说道:“公与、元皓所言甚是,臣窃以为,在回收旧币之时,倒不如悄然将官员薪俸、军队粮饷都用新币发放,如此潜移默化,也能给各地百姓官员一个适应的过程,经过半年时间的适应,待到秋税之后全面推行,百姓们也不至于惶恐不安。”

    “文和,你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沮授、田丰、徐庶的话,让刘恪深以为然,他见贾诩坐在最后面似在思考,便直接点他询问。

    “主公”

    贾诩欠了欠身,拱手对刘恪建议道:“臣担心的是,我们铸造的钱币会被带入其他地域,虽然这样会加深各州百姓对我们的认同感,但是却也不可避免的会减少我们辖下的流通货币,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钱币缺乏,紧接着就是粮食、布匹价格上涨……”

    “啊”

    经过贾诩这一提醒,刘恪这才意识到自己对推行新币的事情有些想当然了,贾诩之言,恰恰是点出了在乱世推行新币的弊端,尤其是在天下尚未统一的情况下,贸然推行新币,势必会引出越来越多的阻碍,而各地割据势力则是其中最强的阻碍。

    “文和所提问题,未尝没有道理,诸位可有什么良策以为应对?”货币的问题上,刘恪能够说上一些见解,但是在种种阻碍之中如何取舍,他就只能依靠贾诩这些智囊。

    显然,这个问题有些棘手,沮授、田丰、徐庶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刘恪见众人为难,遂将崔琰、陈琳、甄逸以及张机、崔林、姜峰、邓平等六曹主事都叫了过来,还让考工校尉王营和铸币局主事杨泉参与,本着群策群力的念头,来共同商讨对策。

    集体参议的力量显然是强大的,就在众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陈琳别开生面的提议道:“不如设置关口,检查往来商旅,凡入境者,告知使其在郡府兑换新币,凡出境者,则不许其带新币出境,如此,固然麻烦,但是却能减缓新币流失、避免物价上升,还有就是,依照此法,可将其余诸侯境内的钱币都融入我们治下,间接地各诸侯势力内部就会物价抬升,这也是一招打击各地诸侯的计策。”

    “妙”

    未等刘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