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梦没有和左老夫人同车,那样过于拘束,而是和崔广他们几人大咧咧的瘫坐在车里,尽情嬉笑,四人轮流驾车,秀车技,玩的不亦乐乎。唐秉说中午时分能到马陵,到时候就可以歇息片刻。
听到马陵,秦梦条件反射就想起,孙膑在马陵大胜庞涓。闲来无事之下,便对刚炫耀完车技的崔广提问,是否可知马陵之地发生过一件光大我师门的大事?
崔广迷茫的摇头,这令秦梦鄙视崔广的出陋寡闻,洋洋得意之下,便摇头晃脑给崔广讲道:孙膑领十万大军,每日减灶,直至三万火灶,造成军队溃散的假象,诱骗庞涓孤军深入,在马陵险要之地,剥光树皮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果然经过此地,发现剥了皮的大树,命人钻木取火,正欲看树上之字,谁知孙膑料定庞涓会点火,早已布下伏兵,万箭齐发,魏军伤亡惨重,庞涓看大势已去,喊道:遂成竖子之名!便拿剑自刎!
秦梦说完颇为得意看看崔广,崔广很是纳闷,抓耳挠腮,谦虚请教道:“小师叔不是在说笑?马陵之战倒是有所耳闻,那是齐田朌败梁之役!老崔更没有听先师讲过指挥过这样一场十万人的大战。”
经崔广已提醒,秦梦顿时醒悟。其实马陵之战多存疑,因为司马迁所写魏世家,田敬仲完世家,以及孙子吴起列传关于这段描述不尽相同。魏世家更有大段的注解质疑此役。
秦梦脚踏实地探查完马陵之地后,便肯定了这段历史只是故事而已,十万之众,削树皮留大字,皆是文学修饰之语,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马陵之地道路并不险阻,四野开阔也无大山,就连像样的土丘都少有,双方十几万之众在这里基本没有藏身之地,如是险要小道,行军自然要连绵十几里,断无可能万箭齐发大伤魏军,庞涓也没必要拿剑自刎!更可笑是,庞涓作为一国统帅没有必要亲自视察一块剥了皮的树!假如马陵几十年前地势比这险要,势必树木更加繁盛,那么庞涓更没有可能非要死在孙膑所选树下吧!史实细节不可详细,详细过甚便值得商榷。
崔广再次追问秦梦,此事到底是真还是杜撰,从哪里听到这个故事?秦梦哭笑不得,只能含糊其词应付过去,心中暗自警告自己下次出言谨慎莫要大意。
由于有左老夫人随行的缘故,子南真未敢大意,都保持着一日五十多里的行进速度,路上还多停歇休息,队伍离开马陵后,晚间又在寿邑安歇。三天之后才到达聊城,又过五天才到济水边上的崔邑,卫君准备第二日过济水,经历山去临淄。
第142章 崔氏()
队伍到达济水时,天尚早,卫君便迫不及待的入住了崔邑。一路而过,秦梦明显感觉到,齐国城邑富庶非魏邑可比,民风淳朴,恭敬礼让。
“崔邑,是齐太公吕尚嫡子齐丁公吕伋的嫡长子季子的封地。本应嫡子季子乘袭齐地公爵,但他却辞而不受,让位于叔乙。叔乙继位后,故封季子于此地。”
周术发现秦梦很喜欢听这些枯燥无用的历史渊源,接着介绍道:“我们常说家国天下,一方诸侯朝堂之上济济一堂的诸卿大夫,虽姓氏各有不同,但细数下来他们都是一个祖先,来自一个姓氏。崔氏虽不姓吕,但却是齐太公重要的一支。我们熟知的崔杼是就是吕季子的十三世孙,此人的事迹你大概也了解一二吧!”
秦梦摇摇头,怎能不知道崔杼在史记中有浓墨重彩的一篇。关于崔杼,又是一个红颜祸水的故事,这个乱局也是春秋历史的一个缩影。之所以摇头,就想从周术口中比对一下历史又何差异,不过失望的是故事经过一样,大概都是出自左传的缘故吧!
这个红颜名叫东郭姜,是齐国棠公的妻子,棠公短命而不能和美人长守。崔杼去吊唁棠公时,碰上了东郭姜,惊鸿一瞥,淫心大起,回来的路上念念不忘。
崔杼便将心里的想法告知的家臣东郭偃,事情巧的是,东郭姜正是东郭偃的姐姐。家臣东郭偃告诫崔杼,崔氏来自伋公,而东郭来自桓公,按照周代的礼仪,同姓不可结婚。崔杼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执意娶了过来。
不知怎么齐国国君庄公和东郭姜勾搭上了,两人私通。齐庄公数次侮辱崔杼,崔杼心生怨恨,便托病不上朝,庄公也是有意思的国君,竟借着探望崔杼的名义,其实想接着调戏东郭姜。东郭姜入室,与崔杼一起把门关上不出,齐庄公抱柱唱歌。崔杼也是一个男人,而且还是一个很有权势的男人,对于此事,是男人都忍不了。
崔杼见庄公身边并无甲士,便领着家臣执兵器一拥而上。庄公请求和解,崔杼不答应,庄公又请求盟誓定约,崔杼也不答应,庄公于是请求到宗庙自杀,崔杼仍不答应。“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争趣有淫者,不知二命。”庄公跳墙想逃跑,被射中大腿,反坠墙里,被杀。
在齐国历史上有名的齐相晏婴,来到崔杼家门口哭喊说:“君主为社稷而死,我也为君主而死;君主为社稷而逃亡,我也为君主而逃亡。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的错误而死而逃亡,又不是他的亲宠之臣,谁愿意这样去作?”门开后,晏婴进去,枕在尸首上大哭。又起来跳了三次后,出去。家臣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晏婴。”崔杼并不昏聩,知道晏婴的影响力,故而没有杀他,对手下说:“民众对他有期许,放过他可以得到民心。”
接下来故事更乱了,齐大史得知此事,秉笔直书,崔杼弑君。崔杼怒道:“你也不记载前因后果,让我独背骂名,可恶至极,”太史便被杀了。太史一职都是世袭更替,齐太史弟弟接替太史,还是如此直书,结果又被杀死。太史的第二个弟弟,接着记载,结果又被杀。
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吧”,太史这种宁死直书的职业操守确实令人敬佩。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太史全家真狠!崔杼心里发慌,如此下来只能激起更多的反对。太史也就这点要求崔杼自信掌控了全局,便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崔杼立柞臼为君,即齐景公,自己为右相。两年后,与其子崔成等互相争权,家族发生内讧,左相庆封乘机攻灭崔氏,崔杼上吊自杀。
崔杼身死,嫡子跑到鲁国避难去了。崔氏虽位子齐国朝堂,但沉淀十几世的人脉,却无人能撼动,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子南真之所以要停留崔邑,那是要拜访一下崔杼的十七世孙,崔季子三十世孙:崔意如。也是崔邑的真正主人,只从田齐合并了齐鲁之后,崔氏的影响力便左右了齐国朝堂。
崔氏是隐形的诸侯,说他是第二个齐王一点不为过。崔氏在这个时代的到底有如何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秦梦并不知晓,但依稀知道崔氏在后世上千年中一直是乃名门望族,世袭门阀。
从东汉起,世称天下五大姓:崔卢李郑王。崔氏派第一位。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称“崔、卢、李、郑、王”均为一流士族。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时,依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后大怒,说:崔氏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后来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为第一,皇戚族长孙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尽管如此,崔氏的势力也没有丝毫受损,唐朝里三百年,崔氏出了二十三位宰相。
万事万物都是有根基,有后世之事也可知前世之事,崔氏势力到底如何,有此可见一斑。后世之事周术并不知晓,但当今之事周术却能如数家珍,崔氏和秦国走得很近,秦王庶女多嫁与崔氏之孙做妻妾。
在上古时代,殷商和秦都有玄鸟堕卵,而有其祖的传说。事实殷商和秦的祖先都是东夷之族,他们来自东方。周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周公旦辅国。按照殷商传统本应武王弟弟管叔接登大位,结果武王传为给了幼子成王。
文王十子中的老三管叔很是不满,便起兵造反。殷商帝辛之子武庚,东夷的奄地的蜚廉相呼应,齐太公便来到奄国平叛,追叛军蜚廉到了海边才将他杀死,将蜚廉一族迁西戎。周公旦将儿子封在鲁地,吕尚封在齐地,以监视势力强大的东夷,而奄地就在齐鲁历山一带,而舜就曾经躬耕于历山,曾赐秦先祖嬴姓。
这里的蜚廉就是嬴秦的祖先,齐地现在依然还有嬴姓命名的村庄乡邑。被迁往西戎之地的族人,以为周天子放马为事业起点,慢慢跃身为一方诸侯,嬴秦族群日益庞大,重回东方之意愈强!虽多被戎狄同化,但历代国君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同时也为向东方各国表示自己并非低人一头的蛮夷之族,便常会派宗室族人祭奠先祖故土,秦国特使必经崔邑,一来二去便和崔氏一族有了亲密的交往。
第143章 太公兵法()
四个大人,一个少年,在济水边上闲庭信步,谈笑风生,谈话的内容皆和崔氏有关。在讨论最热烈的时候,今日最为低调的崔广终于安奈不住,蹦到几人面前,指指自己鼻子,用手往下压压,示意众人停止喧闹。
“周兄,你说了大半天,似乎忘记我也姓崔氏?我盼望你能把话题引到我身上,可是左等右等,你就不如我意,枉咱俩平时关系最为要好,也罢,老崔也不是脸薄之人,再厚一次脸!这里面就小师叔不知我的身世,今日我得介绍一番。”
行路前以及这几日的朝夕相处,秦梦和崔广他们几人已经相当熟识,每个人的秉性也都了解的一清二楚。适才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