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下三门包围,无奈的鲜卑骑兵在大酋长的带领下往西突围,可谓兵败如山倒,五万鲜卑精锐骑兵就在刘学吾和吕布的连哄带吓中溃散。此战杀敌一万八,俘虏两万余人,大酋长带着残余的一万多人,狼狈的跑了。
第十二章 上京报捷,朝堂风波()
在经历鲜卑之乱后,刘学吾让人带着重金前往洛阳报捷,为何要带重金,当然是钱能使鬼推磨,以图在雁门独立招兵。刘学吾对于兵权的重要性更加敏感,先是收纳各地流民安抚百姓,提倡工商贸易,推进雁门边塞的经济繁荣,乘着天下还未大乱,派遣心腹到各地购买粮食,培养工匠。
还从益州调来两百名学吾教观培养出来的人才,分派各地潜伏在太平教中,以谋大计。
段飞带着重金来到洛阳,先是给何进,张让等两边送礼,然后命人前往报捷。
才刚睡醒的天子刘宏,最近身体逐日渐下,起床也没有什么精神可言,就连上朝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这要不是张让一大早屁颠屁颠的跑过来,刘宏还指不定在和周公探讨人生。于是很不情愿的打着哈欠,对着张让问道:“让父,何事吵醒朕的好眠?”
张让昨夜收刘学吾重金和名贵的毛皮,所以也就积极一些对着刘宏说道:“都是老奴不好,要不是天大的喜事,老奴也不会欢喜的昨晚睡不着,一大早就来打扰陛下,是想让陛下也高兴高兴。”
“哦,是什么天大的喜事,既然能让让父一夜无眠,倒是和朕说道说道。”
“陛下可还记的鲜卑每年这个时候都来吾大汉边塞叩边?”
“哼,这是吾大汉的耻辱,他若吾大汉飞将军,卫青,霍去病有一人在,区区蛮夷何等嚣张,不过这又和喜事何干?”
“启禀陛下,那您还记不记得半年前的雁门侯呼?”
“不就是朕的皇侄刘学吾嘛,你就别老和朕卖关子刘,赶紧说。”
“陛下,对就是这刘学吾,在雁门以五千步卒大破鲜卑五万铁骑十万大军,杀敌数万俘虏数万,杀死鲜卑前大酋长之子,杀得现任大酋长落荒而逃,吾大汉边塞至少数十年安稳。”一边笑盈盈的说,一边递上刘学吾的报捷文书。
“此事当真。”刘宏一边说一边看着奏章。
“此事千真万确,并州刺史丁原也有捷报,而且刘学吾还命人押遣鲜卑数百酋长上京献俘。”张让一句话就把丁原吕布的功劳给掩盖掉了,从而给予刘宏肯定刘学吾的回答。
看来刘学吾的金钱礼物没有白送,如果刘学吾此时知道,那还不乐得几天睡不着。
“好,好,好,不愧为吾大汉皇室子孙,吾大汉之幸也,宣各位大臣上朝朕要大举封赏。”
多日未上朝的众位大臣很多都是从被窝里面被叫醒,晕晕沉沉的两三一组,五六一群的相互打听消息。因为刘宏上位后,这么上早朝还是头一回,这也养得众大臣都有睡懒觉的习惯,这回都是满意外的,心有不甘就纷纷打探消息,以思对策。
有消息灵通的大臣,那是被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圈,享受着被推崇高高在上的感觉。更有者,夸夸其谈,但也有满脸乌黑的,比如袁氏为首的几位大臣。
“那还不是那刘焉的三儿子惹得好事。”一名好像知根知底的大臣开口道。
“你这老东西在吾们几个面前还卖关子,还不赶紧说明白到底什么事,让老哥几个心里有所准备。”一个相熟的大臣笑骂道。
“哈哈,据说那刘焉的三儿子叫什么来着?”
“刘学吾啊。”
“对对对,就是这刘学吾,在雁门杀了鲜卑前任大酋长的独子,引得鲜卑现任大酋长也就是死者的亲叔叔带领十万鲜卑大军袭击雁门。”
“哎,又是这惹祸精,十万鲜卑大军,雁门的守军还不足万,可惜那些雁门百姓啊。”一个大臣哀叹道。
“去去去,吾还没说完呢,插什么口啊。那刘什么的还真有点本事。”年老大大臣说道。
“是刘学吾啊,老大人。”旁边一年级较轻的大臣矫正道。
“哎,老了,老是记不住啊,就这刘学吾可谓是胆大包天,在马邑以五千步卒抵抗鲜卑,却不知鲜卑大酋长是被气晕了头,还是这刘学吾顿时厉害,短短十日,就凭这这五千步卒大破鲜卑,杀死俘虏皆数万,据说连那大酋长还被那刘学吾小儿砍断一只手臂重伤逃走了。”
这下子可把周围的几位大臣给镇住了,旁边一位肥胖的大臣吞吞口水,不由的道:“这刘学吾好生了得,别说是十万鲜卑大军,就算是十万头被绑着不动的猪,五千人都得杀十天半个月。”
“你这猪老三啊,真是人如其名,存粹猪脑子,都说了只是杀了数万俘虏数万嘛,哪来十万全杀,你以为真是杀猪的啊。”一个瘦弱的大臣欺笑的说道。
此时何进带着几名心腹也干到,别的没听到,只听到杀猪的,这几个字,于是狠狠的瞪了过来,对着这几位大臣重重的哼了一声。
那个肥胖的大臣,不由的在心里喊道,宝宝心里苦啊,被人嘲笑也就罢了,还跟着受到这种莫名之灾。摇摇头,走到偏僻处,不敢在原地。可见何进在朝堂上的威严。
而此时的何进却以为是那些世家子弟又在嘲笑自己是屠夫出身,心里不由狠得死死的。所以以袁氏为首的一众公卿大臣又默默的躺枪了。
刘宏看着下面的众位大臣,站起来说道,朕今天要和众大臣分享一件喜事,吾之皇侄刘学吾,朕亲封的雁门侯没有辜负朕对他的期望,在雁门大破鲜卑十万大军,这可使得吾大汉边塞至少是十年安定。
虽然通过早上的相互打听,大臣们心里有了点数,但还是从天子刘宏口中说出来振奋人心。
一脸乌黑的袁氏几位大臣相互用眼神做了一下交流,令一名心腹上前:“启禀陛下如何得知这消息,为何兵部却没有消息来源,是否是刘家三子虚报战功还有为确定。”
“是啊,陛下如何以刘学吾一人之言而下定论,此前也无鲜卑来犯的消息,臣告刘学吾虚报战功以扰乱帝心。”这又是一位袁氏的心腹出来参告。
“哼,汝等又非兵部之人,从何而知兵部未接战报。”狠透袁氏等世家子弟的何进占了出来说道。
何进又对刘宏说道:“启禀陛下,雁门太守刘诞大破鲜卑十万大军乃是实施,如今已排都尉段飞押遣鲜卑数位酋长和数百鲜卑皇室子弟前来献俘,如今已经在宫外等候。”
“汝等还有何言,现在就各位大臣探讨如何封赏。”天子刘宏满意的笑道。
第十三章 天子封赏,蔡女赐婚()
经过满朝大臣一顿唇枪舌战之后,议定封赏如下:加封雁门侯刘诞破虏将军,领雁门太守,赏金千两,布匹两百,其余下将领段飞封擒虏校尉、张辽封驱胡校尉,并州都尉吕布阻敌有功封平胡校尉。
又闻刘诞学吾儿年方一十六岁尚未娶妻,多位世家大臣推荐自家良秀,请天子刘宏赐婚。最后由天子刘宏选得蔡家女子文姬,以才学闻动京都,其父又是内阁大学士蔡邕,于是在赏赐的圣旨里面又加上赐婚蔡邕之女蔡琰。
这可把蔡邕乐坏了,之前就闻名刘学吾才名,前不久又在京都见此人仪表当当,虽算不上俊美,但给人一股踏实的感觉,原本就是宗亲封侯,如今又大破鲜卑立下大功,深受皇恩,镇守一方,可谓前途无量,当然也乐意结亲。说起这女儿,蔡邕以前不知多头痛,作为蔡邕独女的蔡文姬从小娇生惯养,又出生在大儒世家,自幼以才女闻名京都,使得京都各大世家弟子门人求亲者络绎不绝,可惜自家人知自家事,自己这女儿眼高于顶,自语非才学者胜己不嫁,非名门贵族者不嫁,非天下闻名者不嫁,此三不嫁,让蔡邕愁白了头。之前世代与蔡家交好的河东望族卫家的嫡公子卫仲道遣人来提亲,勉强符合自己的女儿的要求,但却听闻这位卫家公子从小体弱多病。身体虚怕有什么万一害苦女儿一辈子,蔡邕正准备思索着怎么回信,结果就遇到众大臣弄出了要给刘学吾赐婚的注意,正愁着的蔡邕不由得眼前一亮。于是就毛遂自荐的把自己的女儿推了出去,结果还被刘宏选中,或许在众女中,蔡文姬不是最美的,但无论才学、修养和世家,却无疑是最合适的,刘宏也有自己的考量。
据历史记载: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历史上的蔡文姬无疑是一位苦命人,小时候拜读其《悲愤诗》二首,历史评价获高,历朝历代仰慕者千千万,可称汉末第一才女,如不信请百度百科或查一下中华图书历史记载。
不说远了,就说在益州的刘焉吧,可怜天下父母亲啊,自从刘学吾离开家里后,刘焉每天的担心都多于欢喜的。虽然自己的这个三儿子从来都不让自己省心。虽说有神童之名,却从小就不爱读书,一天到晚就知道舞刀弄棒,请来的老夫子不是被气跑,就是被吓得连夜辞行。
后来实在没办法只能忙里偷闲亲自教导其读四书五经,后来刘学吾又提出要拜师习武,刚好早年与昆仑刀宋朝有过命的交情,好不容易请来教学,结果弄得家里不安宁。刘学吾对着家人说什么轻身健体,强迫两个哥哥,又带坏其小弟,逼得刘学吾的两位哥哥纷纷外跑远方逃避,美其名求学论道。而原本乖巧文弱的小儿子却是练武练上引了,在宋朝的指导下,武艺进展不逊色其兄。原来昆仑刀宋朝在陪同刘学吾到达京都后就消失无踪,其实是回到益州刘府,为了他这第二个徒弟。
他又为何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