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速去。”熊槐急忙点头。
李秋见状,立即吩咐手下的宦官去将魏美人请回。
“咳咳···”
方才情急之下一时间忘记了自己正处在感冒之中,如今一松懈,头晕感立即传道大脑,熊槐不由得身体一晃,有些站立不稳。
“大王,小心。”
众人的心思全都在楚王身上,楚王的一点风吹草动,立即引起众人担忧,李秋离熊槐最近,最先将熊槐扶住,其他紧接其后,纷纷向前扶住熊槐。
第十八章 封君贵族()
“大王,你怎么样了?”李秋紧张的问道。
楚王一旦有事,倒霉都是他们这些伺候人,由不得他们不紧张。
“无妨,传太医。”
熊槐在众人的搀扶下,来到魏美人的床上躺下,闻着床上满是魏美人的味道,再次想起魏美人,问:“魏美人可曾找到。”
“···”前后只有几个呼吸时间,楚宫不小,也不知道魏美人在哪里,怎么会这么快。
当然这话李秋不会说,只是点头道:“大王,臣再派人去请魏美人。”
“嗯,去吧。”熊槐点点头,知道是自己心急了。
没过多久,外面传来一阵的急促的脚步声,在宫殿外停住。
李秋微微转头,就看见是自己刚刚派去找魏美人的宦官,只有他一个人在回来,在门口焦急的使眼色,而不见魏美人的身影。
趁着楚王闭目养神的机会,李秋来到门口。
“怎么回事,魏美人呢?大王急着要见她呢。”
“回司宫,小臣已经找到魏美人了,但是魏美人听说大王召见后,无论小臣如何说,就是不愿意回来见大王。”
“什么!”李秋先大吃一惊,随后反应过来,此时魏美人不愿意回来也情有可原,毕竟大白天的,她现在的样子可不方便见楚王。
此时楚王还在生病中,要是魏美人的样子吓坏楚王,那就不太好了。
但问题关键不是她方不方便,而是楚王急着要见她。
“怎么回事?魏美人回来了吗?”
熊槐听到外面有动静,急忙询问。
李秋走回床边,只得如实答道:“回大王,魏美人已经找到,只是她不愿意回来见大王。”
熊槐闻言一怔,随即明悟,魏美人不愿意见他的原因,这是自惭形秽。一个连深夜独自呆在自己宫殿中也要带上丝巾遮住脸的人,如何能轻易走出自己心中的阴影。
想起昨晚魏美人得知自己站在她身后的第一反应,不是激动,不是欣喜,不是怨恨,不是抱怨,而是吹灯。
这···
的确是强人所难。
“既然魏美人不愿意回来,那就算了。”
听到楚王松口,不再要求召见魏美人,李秋顿时松了一口气。
“寡人见此处太过孤寂,着人前来伺候魏美人。”熊槐顿了顿再次开口道。
昨夜刚到这座宫殿的时候,宫殿的冷清和孤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再想起魏美人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么大的宫殿里,连一个伺候的人都没有,心中久久难安。
“唯。”李秋应道,而后询问:“大王,不知以何种规格安排魏美人?”
战国时期诸侯的后宫大多采用周朝的制度,立一后三夫人九美人,后面还有不少其他等级的待遇。
“恢复魏美人原来的待遇。”熊槐想了想道。
“唯。”
不久,楚国的太医来到宫殿,为熊槐诊治一番后,确认为病症,开了一个方子,离开为楚王准备汤药。
一连两日,因感冒缘故,熊槐都没有上朝,完全一心一意的养病。这不是懒散和堕落,而是熊槐心中有阴影,担心太医治不好他的病,那就玩大发了。
事实证明楚国太医的医术还是可以的,第三天,熊槐就感到感冒尽去,身体大好,完全没有后世所说的那种发烧感冒就会死人的状况。
其实我国古代中医兴起的时间极早,最早还要数炎帝神农氏,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流传极广,不仅是谷物还有药物。
而《神农本草经》以及《黄帝内经》这两本医学典籍,都是依托于神农黄帝,形成的时间极早,整理成书于汉代。
战国时代,乃至秦汉时代,真正致命的是伤寒,而不是感冒。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还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东汉末年时期的张仲景,就是专门研究伤寒的神医,最后凭借《伤寒杂病论》一书,证道成圣,被尊为医圣。
第三天,熊槐彻底病好后,第一时间召见了屈原。
自从三天前熊槐吩咐屈原去了解情况后,屈原就陷入亢奋状态,认为楚王重新改变了注意,回心转意,开始与他重归于好。
为此,屈原全心全力调查熊槐吩咐的事情,做到随时了解事情的动态。
今日,楚王病愈后,第一个召见他,令他十分激动。
“事情调查的如何?”熊槐一见屈原进来,立即询问。
“大王,臣这两日已经调查清楚了。”屈原皱着眉道。
一想到手中竹简的内容,屈原内心十分沉重。
“贤卿说说吧。”熊槐面无表情道。
“唯。”屈原并没有打开竹简,叹了口气,道:“大王,据臣调查,昨天大将军屈匄出发之时,带领两千多人前往前线会合柱国景翠的楚国主力。”
“这两千人中,有两百人是大将军屈匄的亲兵,其余一千八百多人中,有三百多人是楚国贵族,其余的人都是贵族带领的家将。”
“三百多贵族中,有一百多人有职位在身,大部分都是封君领地中挂名的官职,还有小部分是大王的挂名臣子,剩下的那些人都是白身,是各大家族的历练子弟。”
“而且大将军昨日行军过程中,还有不少封君带兵加入进去。从郢都到前线,陆陆续续大大小小有十余个封君,看情况这些封君会有不少人,打算加入大将军的军队。”
“淮泗地区的封君,由于地处偏远的缘故,还没有消息传来,而郢都以南的封君,已经有不少人动身了,打算追赶大将军的军队。”
听着屈原的介绍,熊槐想了想,貌似前任当了十几年的楚王,也没有弄清楚楚国到底有多少封君。
至于贵族,实在是太多,恐怕屈原也弄不清楚国究竟有多少贵族。
楚国的等级制度,最上是楚王,其次是卿,再次是封君,接下来的大夫级别,都属于贵族,他们爵位是可以世袭的
而从前任的记忆里得知,楚国的封君的封地也是可以世袭的,在封地内享有所有的大权,包括行政财政军事司法在内的权力。
封君对楚国的义务,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供奉钱粮,另一个是国家有事,需要出兵帮助楚国进行战争。
第十九章 声王悼王()
屈原刚刚所说的封君领地的官职,指的就是帮助封君出来封地内部事务的人,由封君任命的隶属于封君的臣子。这些臣子听命于封君,而不听命于楚王,楚王也无法指挥封君的臣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就是阳城君一事。
楚悼王病死,吴起失去依靠,楚国贵族围攻吴起。结果吴起无路可逃,趴在楚悼王尸体上,封君们射杀吴起时,将楚悼王的尸体也射中了。
吴起死了,但是射杀吴起的封君贵族也没有得到好下场,被新楚王夷灭三族的贵族达到七十多家。
其中,阳城君见事情不对,提前跑了。楚王派人前去收回阳城君的领地,结果遭到墨家巨子孟胜的拒绝,拒绝理由是楚王没有阳城君的信物令符。
虽然楚王最后还是用武力收回了领地,但是封君制度的特色可以管中窥豹。
“贤卿,现在我们楚国的封君有多少?”熊槐问道。
“大王,微臣在担任左徒时,曾经有统计楚国的封君数量,因为群臣乱王的缘故,先王肃王诛灭了数十家攻击吴起的封君。因为楚国战败国土沦丧的缘故,失去封地的封君也有十几家。但是肃王宣王威王有陆续册封了一些封君,如今我楚国的封君依然还有一百多家。”
“而这一百多家封君中,拥有封地的,还有八十多家,另外一些封君,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没有封地,只有封君之名,流落郢都参与朝政。”
熊槐点了点头,八十多家实权封君,也不知道他们的封地有多大,在什么地方。
“贤卿可知目前封君的都所在何处?”
屈原对此早有功课,信手拈来道:“大王,我们楚国的封君封地和北方各国的封地都处在边境拱卫宗国不同。因为封君担心封地位于边境,一旦面临战争,就会失去封地的缘故,而请求将封地安置在楚国内部,因此我们楚国的封君大多在楚国心腹之地。”
“长江汉水流域中间的封地和江淮之间的封地最多,这些地方全都是人口密集土地肥沃的要地,却被封君占据,国家失去财源兵源。”
“国家一旦有事,大王向这些封君征集钱粮,都会遭到百般推脱,迟迟不肯供奉。大王向他们征调兵力,他们同样也会拖延,即使是派出军队,也不会派出封地中的精锐,而全都是一些从未经过训练的农夫,根本不堪一击。”
经过屈原的解说以及前任的记忆,熊槐对封君有了明悟,就是一个小型的封国。而且不是用来做屏障的封国,基本上都在楚国的中心的地带,吸收着楚国的精华,却不为楚国办事。
“一群蛀虫。”熊槐恨得咬牙切齿。
再想想屈原前几年的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只要看看楚国的大臣就很容易理解了。
楚国令尹昭阳,出身楚国公族昭氏;司马景鲤,公族景氏;柱国景翠,公族景氏;大将军屈匄,公族屈式;将军昭鼠,公族昭氏;工尹昭雎,公族昭氏;司败唐昧,贵族唐氏,上大夫上官大夫,贵族上官氏···
算上同样出生于屈式的左徒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