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槐闻言一愣,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个念头,石磨的事情泄露了。
接着,又想起这几个月来,各国麦米价格猛涨,已经与上等粟米等同。
原本熊槐还以为大战经年,各国都缺粮了。
但现在看来,恐怕是石磨的事情早就泄露了,故而各国才提高麦米的价格。
而且,恐怕现在各国都已经反应过来了,几年那一次粮食危机,齐楚两国大打出手,恐怕就是为了麦米。并且,那一战结束后,各国的麦米价格再次大为回落,以致各国的麦米全都流向齐楚两国。
现在真相大白,想必各国都知道齐楚两国那一战之后,立即达成了默契,然后联手坑了各国几年。
想来各国知道石磨还有石碾后,应该全都对齐楚两国恨得咬牙切齿吧。
至于燕国明知道楚国早就有石磨了,还将石磨送到楚国来
熊槐略一沉吟,便反应过来了。
燕王这是想要向天下显示自己的博大胸襟,麦米便宜而面粉极贵,普通百姓空有麦米却不常吃,想吃面粉却又吃不上。燕王手握如此神器,却没有藏着掖着,反而公之于众。
尤其是在各国大战,急需用麦米制作面粉以获取资金,用于国事的时候,燕王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那就更显得难为可贵了。
如此作为,必然能极大获取民心。若是天下百姓都在传唱燕王的恩德,这必然会震撼天下人。从此,天下有识之士,恐怕也不会像现在,以燕国国小,燕王才能不足,而不愿前往燕国。
燕王才虽不足,然德行足矣。
想着,熊槐心中一叹,之前那个上蹿下跳的燕王,跟他心目中的燕昭王相差太远。直到经过这几年的沉淀,到了今日,现在的这个燕王,才是那个真正的燕昭王啊!
熊槐有一丝明悟,等燕王首先公布石磨石碾的消息传遍天下,恐怕就有真正的大贤留意燕王了吧。
第八百零二章 弃我去者()
就在熊槐暗暗猜测燕王用意的时候,屈原走到公子安身侧,一脸沉重的道:“大王,燕王不暗藏石磨,反而千里迢迢的送来楚国,解了我楚国的燃眉之急,这等情谊,非重礼无以酬谢。”
熊槐闻言一怔,诧异的看向屈原。石磨本就是楚国最先发现的东西,燕王送给楚国本来已经有的东西,来成就自己的德行。
面对这种事情,楚国不暗骂燕王也算心胸宽广了,怎么还要重礼酬谢燕王呢?
这不是已经被燕王踩了一脚,然后又伸出头,再让燕王打一巴掌么?
只是,熊槐见屈原一脸沉重,不像是在说笑,更不像是在说反话。
见此,熊槐心中一沉。
接着,陈轸像是想起了什么,脸色一变,急忙走到屈原一旁,亦开口道:“大王,左徒言之有理,燕王大恩,我楚国必重谢之。”
熊槐见状,皱了皱眉,接着思绪一转,然后脸色一变。
石磨的事情已经不是秘密,即将公之于众,那么之前齐楚两国的所作所为,就瞒不过其他人,其他人必然会知道他们所享用的面粉,肯定被齐楚两国狠狠的坑了一笔。
其他国家奈何不了齐楚两国,其他国家贵族更加奈何不了齐楚两国。
他们从来都没有被齐楚两国放在心上。
但是,楚国之内的人呢?
熊槐此时已经想起来,当初卖面粉的时候,不仅卖到三晋宋齐等国去了,而且还在国中卖出了许多。
要是等国中权贵富人得知,他们所享用的面粉,本是寻常之物,却被楚王坑走了一大笔钱财。
这···
若是其他时候,他们肯定还得大赞一声楚王贤明。
但是,在百姓迟疑,贵族离心的时候,让他们知道这事,这肯定会让他们更加痛恨他这个楚王。
所以,燕王送来的不是石磨,而是一个台阶,更是一个可以提前公布于众,安抚那些勋贵,趁机收拢民心的机会。
想着,熊槐脸色一变,然后一脸肃然道:“燕王有心了,此等情义非重礼难谢。”
说着,沉吟了一下,正色道:“敝国有珍兽犀牛,其皮制成皮甲,坚固非常刀箭难伤。寡人愿意以五百副犀牛甲相赠。另,楚国东部河水入海口处有一地名为堂邑,寡人愿为以此地为燕王汤沐地,以答谢燕王。”
公子安见此,不由笑了笑,这次送出石磨与石碾的目的全部达成了。
其实他这一次来楚国,不仅仅只是送礼,也不是为了踩着楚王的身躯成就燕王的德行,实则乃是为了试探楚国。
不久前楚王在国中大肆杀戮群臣的消息传到燕国,不仅让已经准备回国的鄂君停住了脚步,同样也让燕国上下对楚国充满着迟疑。
楚王是不是已经老迈,已经老糊涂了,才做出这种亲者痛而仇者快的事情。
因为齐楚两国的敌对关系,让燕国不由自主的将外交重心放在楚国,若是楚国衰弱,这对燕国极为不利。
一旦齐国没有了楚国的牵制,再次将重心放在燕国身上,以燕国那瘦弱的小身板,根本扛不住。
故而,为了试探楚王是不是已经老迈昏庸,为了决定燕国接下来的外交重心在哪里,才有了这次的行动。
现在看来,楚王虽然杀戮大臣,却并非毫无顾忌,依然顾及名声。
而且···
公子安看了看一旁作陪的屈原与陈轸,心中不由称赞,楚国之中依然有诸多大贤,而且还被楚王所信任。
这样的楚国,肯定不会轻易衰弱,还能成为齐国未来十几二十年内的力敌。只有一个强大的楚国,才值得燕国继续下注。
如此···
公子安心中有了决断,于是,对楚王送出的礼物毫不推辞道:“谢大王馈赠。”
熊槐见公子安接受了自己馈赠,微微松了一口气,顿了顿,再次开口道:“不知公子所来的第三件事是?”
公子安闻言,笑了笑道:“大王,自鄂君去燕,已近两年矣。寡君数见鄂君,与其语,多称赞其能。故而寡君又一个不情之请,希望鄂君能留在燕国辅佐寡君。当然,作为回报,寡君希望大王不要嫌弃在下愚钝,能让在下有幸能侍奉大王。”
熊槐一怔,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三件事,竟是燕王与楚国交换大臣,而且交换的对象还是楚国最富有的鄂君。
交换大臣,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交换人质。
鄂君启身为自己的臣子,当然可以做人质。
但是,鄂君去燕两年,至今未归,现在燕国突然说要留鄂君在燕。
这是燕王的请求,还是鄂君主动提出的请求呢?
这其中的差距极大。
此时,熊槐目不转睛看着公子安,意图从他的脸上看出些什么。
只是,公子安一脸坦然。
见此,熊槐突然长叹一声。
是了,燕国如今还需楚国牵制强大的齐国,所以燕王是万万不可能扣押鄂君的。
所以,燕王之所以要留下鄂君,恐怕是鄂君主动请求的吧。
至于为什么!
熊槐自然是知道的。
虽然上次各国伐楚之时,熊槐担心鄂君遭遇不幸,故而主动将鄂君送到燕国去了。
但是,秦韩两国肆虐汉北只是,鄂君的封地同样也遭到了肆虐,接着,熊槐趁机将汉北的所有封地全都收回,转为食邑。
虽然当时的情况,鄂地已经被韩国所取,他将封君转为食邑乃是恩赐。
但是,封地依旧是没有了。
尤其是鄂君多有功劳的情况下,鄂君得知此事后,想来心中也是不知道怎么面对他这个楚王,故而滞留燕国迟迟未归。
然后才有了这次交换大臣的事情。
对鄂君的选择,熊槐可以理解,但是,此刻他心中却很难受。
连一向忠心耿耿的鄂君,连一向都对封地不怎么在意的鄂君,都对失去封地如此在意,更何况其他人呢?
诚然,鄂君不愿归来,算是他这个楚王对不起他。
但是!
熊槐想起事后的种种的情况,目光变得异常坚定:寡人也没有错!
想着,熊槐看着公子笑了笑:“可,寡人早就知道公子的贤名,承蒙公子不弃,愿意从燕国来辅佐寡人,这是寡人的荣幸。”
第八百零三章 调停()
正式接纳公子安后,熊槐看着公子安,沉吟了一下,然后开口道:“贤卿,眼下我楚国正面临一桩难事,寡人心想或许也就只有卿能为寡人分忧了,不知卿可愿助寡人一臂之力?”
公子安一怔,心中冒出阵阵疑惑。
他才到楚国,刚刚向楚王效忠,楚国会有什么问题只有他才能办成呢?
想着,公子安立即拱手应道:“请大王吩咐!”
熊槐点了点头,露出一缕难色,开口道:“想必贤卿也是知道了,这些年来楚国连年征战,国中物资短缺,百姓疲惫不堪,以致寡人要以举国之力夺取南郑时,国中顿时怨声载道。
南郑是寡人想要的,国人是寡人所不愿失去的。然二则不可兼得,故寡人这段时间一直都在犹豫,是否继续坚持下去。”
说着,熊槐露出一丝喜色,看着公子安笑道:“但是,今日贤卿从燕国远道而来,为寡人带来了两件神器,寡人得此神器,既喜既愧。神器重宝,寡人得之,不胜欣喜矣,然燕王不贪恋神器,以民为本的心怀,却让寡人心生惭愧。
将寡人的所作所为与燕王一比,寡人实在是对不住国中的百姓。故而,寡人决定以燕王为榜样,以百姓为本,从南郑退兵,与秦国讲和。”
公子安脑袋一懵。
退兵?
讲和?
我千里迢迢从燕国而来,带着大量的军资过来,是为了让楚国继续与秦国作战,好让燕国有更充裕的时间攻打中山国的,而不是来劝说楚国与秦国讲和的。
若是自己一到楚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