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槐恍然大悟,他从书上看到,钱塘江的海浪昼夜不停,还以为每时每刻都是咸的,只有涨大洪水时才是淡水,却不想,竟是一天两变,一咸一淡。
想着,熊槐向唐昧问道“那贤卿知道江水什么时候变咸吗?”
唐昧想了想,拱手应道“大王,根据以往的经验,应该在午时左右开始起浪。”
“原来如此!”熊槐点了点头,接着想起后世闻名遐迩自己却从未一观的大潮,不由向往道“好,寡人在这等着海浪过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海浪,竟能祸害一地数千年。”
。
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浪汹涌()
等了一个多时辰后,海浪渐至,从分不清海浪还是江浪,到一波又一波丈高的大浪冲上河岸,不多时,浪花便从二十几米外的河道涌到熊槐脚下祭祀的高台。
此时,唐昧近前道“大王,如今海水上涌,还请大王移步。”
熊槐看着源源不断冲击祭台的浪花,不由点了点头。
下了祭台,熊槐没有立即后退,而是乘着水浪袭来,从水面接了一碗水,然后迅速后退。
后退了百余步,停下来后,熊槐在向自己手中碗里看去,之见此时碗的底部已经趁机一些细沙,也不知道是水里的沙子,还是被浪花冲击的案上的泥沙。
接着,熊槐微微尝了一小口,果然又苦又涩。
于是,熊槐立即又吐了出来,接着用清水漱了几次口,才冲淡口中的苦味。
而后,熊槐又向潮水看去,一见之下,熊怀不禁皱了皱眉。
刚刚他已经从祭台处退了百步,现在海浪却距离他现在所在七十余步,就这么一会儿功夫,海浪竟前进了这么长的距离。
不仅如此,刚刚他所站立的祭台,不久前才建好的祭台,竟然在海浪的冲击下,一块又一块土块不断的从祭台上掉下,好像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倒塌一样。
又等了一会儿,当海水蔓延到身前三十余步外,祭台开始倒塌之后,熊槐不禁皱起眉头。
之前他虽然知道钱塘江大潮很壮观,但是依然还有观潮的地方。但现在,海水不断推进,人却只能不断后退,几乎没有容身之地。
现在还是六月上旬,潮水并没有达到极致,这要是等到八月大潮,那还了得。
想着,熊槐向跟在身侧的唐昧问道“司马,这海浪每次都像这样推进吗?还有,每年八月之际,这海水会涌到何处?”
唐昧拱手道“回大王,现在的海浪还算比较温和,臣去年八月时曾前来一观水患究竟,却发现海浪高达数丈,其声如雷,震天动地,一浪袭来,铺天盖地,整个河岸数里内都被海水肆虐。会稽周围又多沼泽,海水顺着沼泽散布会稽各处,故而才形成了水患。
而且,臣还听当地的官员说,若是运气不好,海浪乘风而来,浪高十丈,那时,即便是会稽城也要受到影响。”
“浪高十丈!”熊槐心中想了想那场景,顿时打了一个冷颤,然后怔怔地看着唐昧道“贤卿见过十丈高的海浪吗?”
唐昧不好意思的摇了摇头“不曾见过,只是听说过。”
说话间,海浪再次靠近十步之内,熊槐见此,一面继续向后退去,一面暗暗摇头。
原本来江边祭祀,除了祭祀以外,还想看看能否沿河筑堤,将海浪阻拦在钱塘江之中,就跟后世一样,一劳永逸的会稽水患,以青史留名,万世传颂。
但见识到这阵阵海浪以及河岸地形之后,不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则钱塘江的大水跟其他地方一样,每天都要来,而且还很准时,都被周围的人摸清了规律,数里之内了无人烟,人见人怕,在这种情况下筑堤···
以这里之浪大水急,每天都要遭受海浪的考验,熊槐立即摇了摇头,以现在的筑墙技术,别说是四版筑墙法,就是八版乃至是十版,恐怕都坚持不了多久。
二则,这里地形不好,太过平坦,河道难以蓄水。这种情况下,河堤究竟需要修筑多高?
还有更重要的是,现在的钱塘江还跟后世不同,不,应该说现在的海域跟后世不同,海域比后世大很多。
虽然熊槐南下会稽的时候经过了余杭县,但是余杭不远处就是大海,虽然熊槐不知道现在的余杭县城跟后世的杭州是不是同一个地方,但是,熊槐可以确定的是,现在还没有后世那个闻名天下的西湖,有的全都是水,甚至熊槐都搞不清是江水还是海水,反正浩浩荡荡的全是水。
不仅是会稽这边,还有吴城那边,海域都比后世大,没有西湖也就罢了,连长江的崇明岛也还没有半点踪迹,除了水,还是水。
所以说,有这闲工夫,还不如把不愿呆在这里的百姓迁到其他地方去。
楚国有的是地盘,只要有人愿意迁,那就免费提供地盘,何必跟大海纠结呢!
想着,筑堤留名的事,熊槐提也没提,直接让这个想法胎死腹中。
再次观望了一阵海浪后,熊槐确定没法解决后,便不再停留,直接开口道“传诏,寡人决定前往各处长塘一观。”
“唯。”
大半个时辰后,熊槐率众来到会稽城西面的吴塘。
来到吴塘后,熊槐看了看周围,心中很是失望。
这吴塘东西向,长约两三里,核心区域是一个小湖,周围散步着片片农田。
初略一观,就是一个极小的小型水库。
此时,熊槐走在塘上,将文雀招来后,指着湖水道“贤卿,这就是越王勾践修建的吴塘?”
文雀点了点头“回大王,正是吴塘,乃是越国从会稽迁都之前所修建的最后一个大塘,因为这次修建动用了大量吴人战俘,故而后人称之为吴塘。”
熊槐看着周围绿油油的农田,接着问道“这吴塘除了供人应用以外,还能灌溉多少农田?”
“不到三千亩。”
得到文雀的答复,熊槐不由摇了摇头,真的很失望。
这吴塘与楚国的芍陂相比,十个吴塘也顶不了一个芍陂,更别说楚国淮南还有期思陂等其他水利工程了。
而会稽之地百里,基本都遭到了海水的污染,就靠越国陆陆续续修建的这些长塘,恐怕根本没有彻底解决会稽水患。
更别说熊槐从钱塘江岸边一路走来,这十几里地都没有长塘,也就是说,这些区域的水,全都是被海水污染的咸水。
想着,熊槐不由开口道“文子筑塘蓄淡之策虽好,恐怕并没有彻底解决会稽水患问题吧。”
“大王英明。”文雀点了点头“正是因为会稽水患太重,难以根治,所以越国灭吴之后,很多功臣不愿意要会稽的土地,因此越王勾践将大量的功臣封到了吴地。其后,会稽周围容易治理的地方都已经治理完毕,土地人口全都接近饱和。
故而越国勋贵大量北上吴地,抢夺吴地土地,这也是吴人与越人矛盾的根源。也正是因为如此,吴国都快亡国两百年了,江东之地依然还有吴人越人之分。”
。
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
熊槐微微一愣,他原本以为越国内部的吴越之争,只是因为越国治理不善,频频内乱,故而才迟迟没有彻底收拢吴人之心,才导致越国内部吴越两党相争,给了楚国以可乘之机。
不想,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会稽水患。
会稽地形平坦,到处都是沼泽,而位置近海,海浪极大,一个浪头打过来,海水就顺着水流流遍会稽各处。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大修长塘,蓄淡拒咸?
熊槐摇了摇头,越国早先就是这么干的,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却不能根治。
在河岸海岸修筑长堤?
只是一想起那数丈高的海浪,熊槐就主动退却了,现在郢都的城墙才三丈高呢。
所以说,会稽水患就是一个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工业化之前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既然无法彻底解决会稽水患,那么···
想到这,熊槐突然想起一个问题。
原本他是打算迁移了越人贵族之后,再从淮南迁个万户楚人过来的,以稳定越地。
但如果越地开发困难,百姓无法在咸水中垦荒,那迁移百姓之事,不就难以施行了吗?
想着,熊槐看了看文雀,微微一笑。
原来他让寡人祭祀文子的目的在这,担心大量楚人涌入,即会影响越人的利益,又会给江东造成动荡,影响楚国稳定江东。
当然,恐怕更重要的是,楚人入越,自然也会影响他这个在楚国与越地之间,地位特殊的文氏家族。
所以,他没有直接提,而是拐弯抹角的说。
不过,会稽之地具体如何,还自己亲自需要调查一翻。
想着,熊槐看着文雀笑了笑“贤卿有心了,寡人知之矣!”
接着,熊槐继续将吴塘周围巡视了一翻,然后才带着群臣返回会稽城。
回到宫城后,熊槐再次将唐昧召了过来。
此时,熊槐看着面前的唐昧,皱着眉道“贤卿在会稽之地也快呆了两年了,不知对于越地贤卿了解多少。”
唐昧迟疑的看着楚王,不知楚王究竟想了解什么,于是,拱手道“大王,越地之事,臣略知之,不知大王想问什么?”
熊槐沉吟了一下,直接开口道“寡人想知道越地的地理,若是寡人从淮南迁移万户百姓来越,以加快同化越人,稳定越地,不知此举是否可行。”
唐昧闻言露出沉重之色,灭其国迁其君,另置百姓入驻,这本是楚国的惯例,但是这事在越地行不通。
“大王,此举很难。”
“为何?”
“正如大王今日所见,还是因为越地水患。越地水患不同于洞庭,洞庭之地虽然荒芜,丛林沼泽密布,但是其开发的难度并不困难,只需用心治理数年,便可化荒芜为沃土。
但是会稽之地不行,会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