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征召军队威胁魏国,并派出水师前往东海威胁齐国。
只要齐魏秦敢对贵国用兵,那敝国的援军就会马上出发,不会让韩国孤军奋战的。”
说到这,昭常笑了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用不了几日,郢都陈地的楚军就会有消息传来新郑。”
“若是如此,那实在是太好了。”公叔一听,顿时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
接着,公叔又急切的道:“还请左尹趁大王现在心中恼怒秦国,还请左尹立即进宫劝说大王,让大王尽快立公子虮虱为太子,否则,在下担心齐使到来,又会再起波折。”
昭常一听,先点了点头,然后摇头道:“不妥,在下此时去劝说韩王,也太过仓促急迫了一些,在下还是休息一日,明日再去吧。”
“这···左尹···”公叔一怔,正欲劝说,却听见昭常接着道:
“还请公叔放心,虽然在下不去见韩王,但是,在下还可以给韩王上一份书信!”
“书信?”公叔一愣。
不久,韩宫中,韩王拿着昭常的上书,紧紧地皱着额头,急忙向公叔询问道:“公叔,这昭常说他一进入韩国,就遭到刺杀,他怀疑这是韩人所为,要求寡人找出凶手,给他一个交代。
可是···这···那些刺客都是一些死士,除了留下的几十具尸体,根本就没有任何活口,寡人也根本就不知道是谁干的,这如何找出凶手?”
公叔立即安慰道:“大王,昭常奉楚王之命来韩,是打算立公子虮虱为太子,只要应承下来去找凶手,并答应立公子虮虱为太子。那么他们遇刺一事,自然就跟我韩国无关,到时,大王自可将刺杀的凶手推给秦国,让楚国去找秦国麻烦。”
“立虮虱为太子!”韩王有些迟疑道:“可是秦魏赵三国大军压境,此时立虮虱,寡人担心三国会立即对韩用兵。”
“那大王如何回复昭常?虽然公子虮虱同样遭遇刺杀,但是,若是昭常不信我韩国跟这事没关系,那昭常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啊!”
“这···”韩王面部微微一僵,接着,看着一旁的公叔眼睛一亮,连忙问道:“公叔,寡人应该如何是好?”
公叔沉吟了一下道:“既然大王不愿现在立即给楚国答复,而昭常也只是请大王找出凶手,那么,大王只需派出一个重臣去寻找刺杀的真凶便可?”
“不错,寡人只需派人去查找真凶便可。”韩王轻轻嘀咕了一声,然后将视线投向公叔。
公叔见韩王看过来,微微一怔,这时候,他那里愿意离开新郑。
“大王,臣自然是愿意为大王分忧的,昭常肯定也会相信臣的,但是,臣担心秦国会不相信臣。”
“呃!”韩王顿时皱了皱眉。
公叔的话很有道理,那次刺杀案,不是公子咎与韩珉干的,就是秦国干的,或者也有可能是楚国贼喊捉贼。
让公叔去查,那结果不用多说,无论是不是秦国,最后的结果肯定都是秦国干的。
“不知公叔以为何人可往。”
公叔一听,心中窃喜,故作思索一番后,开口道:“大王,现在派出亲楚派大臣,那结果肯定是秦国的刺客,这虽然能让楚国满意,但是却会遭到秦国记恨。若是派出亲秦派大臣,肯定会惹得楚国大怒。
是以,为了避免秦楚两国大怒,臣以为要同时派出一位亲楚亲秦人士,以示我韩国在此事上没有偏向任何国家。”
说着,公叔拱手道:“臣以为城阳君以及韩珉可以南下查找刺杀案的真相。”
韩王闻言,顿时陷入沉默之中。
新郑宾馆,昭常与公叔举杯相庆。
“公叔,这韩珉一去,我们立公子虮虱的计划,顿时就有了八成胜算。接下来,等明日在下进宫劝说韩王,进一步给韩王施加压力,再等我楚军的消息传到新郑,打消韩王的顾虑,此事便成矣。”
公叔闻言,哈哈大笑:“还是左尹计略深远,紧紧只是给了自己一剑,就先断决了公子咎的上位之路,接着一封书信,就除掉了韩珉这个障碍。这一箭双雕之计,在下佩服佩服。”
昭常谦虚的笑道:“那里那里,若不是公叔派出刺客,在下那里会想得到给自己捅上一剑呢!只要公子虮虱获得太子之位,在下回到楚国,一定会向大王为公叔请功,只要楚韩两国还是盟友,这韩相的位置,就没人从公叔手中抢走。”
公叔立即会意,信誓旦旦的道:“请左尹放心,只要在下还是韩国相国,那韩国就一定站在楚国这边。”
说着,二人对视一眼,同时哈哈大笑。
笑毕,昭常有些迟疑道:“公叔,这韩珉去南面查案,会不会···”
公叔闻言,不以为然的道:“左尹放心,城阳君乃是在下心腹,有他在,韩珉查不出什么的。况且,那些刺客都是在下秘密培养的死士,不会被人发觉的。”
“如此,那在下也就放心了。”
第九百一十九章 火中取栗()
次日,昭常入宫面见韩王,向韩王陈述楚王关于韩国太子的意见,正式向韩王施压。
第三日,郢都与陈地集结军队的消息传来。
宫中。
韩王将楚国的情报看完之后,愣了愣,然后看向身前的公叔:“公叔,现在楚国也出现动兵的意思,如今的状况,若是寡人立公子虮虱,齐魏赵三国必定不会善罢甘休,若是寡人立公子咎,楚国同样不会放过韩国,当此之时,公叔以为寡人应该如何抉择?”
“大王,当然是立公子虮虱了。”
“为何?”
“大王,这是很明显的事情,现在韩国还是楚国的盟友,大王自然应该参考楚王的意思。”
“可是,公叔,现在各国联合伐楚趋势已经很明显,这个时候继续站在楚国这边,岂不是要将我韩国拖下水吗?”
“不,这个时候背叛楚国,才是韩国的祸害。”
“愿闻其详。”
“不知大王以为,各国之所以针对楚国,是要灭亡楚国,还是要削弱楚国。”
“当然是削弱楚国,想要灭亡楚国,现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公叔一听,立即深为赞同的点头道:“大王英明,臣也是这么想的。各国现在针对楚国,那是因为楚国吞并了越国,实力大增,所以各国全都恐惧楚国的强大,想要削弱楚国。
这就跟十几年前齐国灭亡燕国是一个道理,各国想要的是削弱,而不是趁机灭其国。当年齐国多次遭到各国围攻,势力大衰,各国见此,便停止了围攻齐国。接着,魏国率先与齐国结盟,然后秦赵两国陆续与齐国结盟联姻。
这才过去不到二十年,齐国便一扫颓势,重新振兴起来。”
说到这,公叔拱手问道:“不知大王以为,若是楚国被削弱后,大概需要多少年才能再度复兴。”
“这”韩王迟疑道:“应该不会比齐国慢吧。”
“大王言之有理。”公叔点了点头:“楚国吞并越国之后,地超七千里,人口近千万,这样广大的国家,即便是败上几阵,很快就会恢复过来。到那时,楚国国力恢复,各国也不再针对楚国,那时,大王以为楚国会率先报复那个国家。”
“这这”韩王面部僵硬,脸色苍白。
公叔接着道:“大王,如今的情况,这次楚国兵分三路,明显不是要同时与韩魏齐开战,而是在援助我们。在楚国出兵援助的情况下,而我韩国却背弃了楚国,向秦魏赵三国靠拢,这就是我韩国的不义。
比起敌对国家的攻击,来自盟友的背叛,无疑更加让人痛恨。故,臣以为,若是这次大王背叛了楚国,等楚国恢复元气之日,楚国率先要报复的国家,一定是我们韩国。
想那越国,地处东南,方两千里,人口超两百万,国力比我韩国还要略强一筹。结果,越国面对楚国的攻击,一战亡国。
而我韩国地不足千里,人口两百余万,单是楚国一国来袭,就疲于应付,若是楚国再拉拢一个国家,那对我韩国来说,就是灾难。”
说话间,公叔见韩王隐隐有了几分惧色,再次开口道:“大王,数百年前,郑国夹在楚晋两国之间,宋国夹在齐楚两国之间,但是,到了现在,宋国风光更甚昔日,实力不比我韩国弱。可是,当年那个中原的小霸郑国,却早已灭亡。
探究其中的缘故,无非是郑国朝晋暮楚,谁打过来了就投靠谁,而宋国却常常站在齐国那边,即便是都城被围,援军未至,而城中易子而食,却始终不改其立场。所以,郑国亡了,而宋国却越发强大了。
当年的郑国,正是现在的韩国,若是我们也如郑国一般,朝秦暮楚,那最后,我韩国必然同时得罪秦楚两国,亡国有日矣。”
韩王一听,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可是公叔,话虽如此,但是眼下的局势,若是寡人不背叛楚国,一旦各国来袭,楚国未必有事,但寡人却又亡国之忧啊。”
公叔一听,摇头道:“大王,臣的意思也不是不背叛楚国,而是不能这么赤果果的,见势不妙,就主动背叛楚国。这样做必然会遭到楚国记恨,为未来埋下祸根。”
“那寡人应该怎么背叛楚国。”
公叔笑了笑:“大王,自然是坚定的站在楚国那边,听从楚王的意思,立公子虮虱为太子。”
韩王一听话题又回到原处,急道:“那要是各国因此伐我呢?”
“各国来袭,我韩国自当聚兵拒之,并向楚国求援,若是楚国不来救援,那么我们只需抵挡一阵后,就可以派出使者去楚国谴责楚王背信弃义,并与各国结盟。到时,各国联合一起攻打楚国,我韩国还可趁机扩大地盘。”
“若是楚国来援呢?”
“若是楚国全力援救,那我们就做好两手准备。楚国与各国在我韩国决战,那我只需坚守城池,看各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