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很快,他就绝望的发现,这一套东西似乎在美国并没有什么市场。
因为一方面是,在还沐浴和平阳光的美国内部推行大礼拜,增加休息日,会引起广大的资本家的不满。
另一个方面,德国正在战争状态之中,希特勒宣布暂缓多给的两天休息日,是符合情理的,可美国要拿什么来拖延这给出去的休息日呢?
最后一点,是德国施行的是“国家社会主义”,这东西至少体现了国家在动员能力上的优越性。
它有着真正共产主义在群体动员能力上的强大,将煽动和其他东西加入进来,已经发展成了更可怕的一套自我运转体制。
美国在这方面是比不过的,尤其是在先动摇一部分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国家动员能力就更加低下。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无法保证这种集中培训出来的工人学徒,最后学成了会不会留在原来的单位。
他们可不像德国人那样,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他们会跳槽,会转变。
因为没有相应的国家约束力,也不推崇约束工人去向的政策,这会让美国陷入到国内的纷争之中去。
不能学的话,美国上上下下就要想好,如何要面对这样正在开始紧急动员的德国了。
“这至少能给德国提供20万几个月之后就能投入使用的女工人,还有更多的男工人。”罗斯福头疼的说道。
1939年之前,虽然衰败,可欧洲依旧是世界的中心,欧洲的工业还是要比美国更加完善和强大一些的。
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把自己的科学底子还有海外殖民地,都变成了筹码,交换成了物资消耗在了战争之中。
拿到了技术,并且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的美国,这个时候才开始在欧洲的废墟上登台亮相,成为世界第一强大的国家。
前文就已经交代过,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的强国,主要过程就是助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策划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既然威尔逊总统在位的时候,就在开始着手布局,策划新一轮针对英国和德国的世界大战,谋求“欧洲自己把战争打透”这个目的,那美国自然是有所准备的。
它准备的东西,第一是资源,第二就是已经写好了的,英国和德国必须照着演下去的剧本。
不过,美国自然也有害怕的事情,他害怕的事情是,在美国自己准备好之前,欧洲人自己就把战争打完了!
美国害怕的是:欧洲战争之中,一个新的霸主在灰烬中诞生,整合起欧洲的全部力量,抗衡崛起的美国。
关键在于整合!这个才是美国真正害怕的东西!
如果欧洲不成为一片废墟,美国战后强大的产能如何倾销?如果欧洲不成为一片废墟,美国人如何堂而皇之的插手欧亚大陆的事务?
说直白一些,美国确实在地理上有天选之国的优势,可这也是美国自己本身的劣势啊!
美国原本的算计,实际上是笃定了德国在战争没有结束之前,是无法真正开足了马力,整合欧洲工业体系的。
现实之中,德国人也确实没有办法在战败的法国领土上,在死不投降的英国展开欧洲工业整合。
可是,奈何德国在整合欧洲无望的前提条件下,走上了自我挖掘这条让美国想不到的道路呢?
虽然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可如果依托法国还有一片占领区,德国人尽力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美国依旧要头疼万分。
德国的工业在这个时候并不比美国落后太多,甚至在底蕴积累上,一些方面还有优势。
两个国家在工业方面,可不是如今世界霸主美国与弱小德国之间的差距,那个时候德国即便赶不上美国,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还是绰绰有余的。
为什么在真实的二战之中,两国之间表现出来的差距那么大呢?一方面是因为原材料制约,一方面是因为德国自己作茧自缚的结果。
要知道,德国一方面杀戮犹太人和其他种族,给自己的工业生产发展埋下了隐患,一方面也没有能够整合欧洲整体工业能力。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是,德国动员较晚,自我潜力挖掘又没有运作,等于是自废了武功在和美国战斗,所以差距明显到了让人嘲笑的地步。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德国的对手苏联在战争中苏联动员工作做的最彻底,爆发出来的力量也最惊人。
打个比方,可以这么说,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一百的力量,一直因为各种原因在用四十的力在和苏联打。
而苏联呢,原本只有九十的力量,却在战争的过程中,动员出了自身七十左右的力量,最终压倒了德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苏联动员了大量的女兵上前线,苏联全开了自己的产能,甚至动员了本国几乎全部的家底。
而德国呢?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国家动员起来,拿出家底准备放手一搏的时候,要面对的不是一个苏联,而是整个世界了……
和历史上不同,在走不通整合欧洲工业完成欧洲统一的时候,德国人换了一个方式,开始变相的动员起来。
这个低烈度动员行为,让美国一下子感觉到了危机!因为在美国写给德国的剧本之中,这个时候德国应该正陷在整合欧洲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呢!
原本这就是一道解不开的难题,击败法国横扫欧洲,这都是容易的部分美国人赌的,是德国人无法让欧洲为其所用!
可是现在,德国人跳出了整合法国波兰荷兰比利时三国的思维圈子,转而自己回家关上门来动员妇女生产,准备把德国打造成欧洲工厂了!
思维模式变了,原本的剧本也就出现了漏洞,美国暗地里支援英国,实际上是求英国和德国对耗的计谋,似乎在节奏上出了问题。
当然,罗斯福现在想的东西,不是这些,而是在想,现在德国人自己开始挖掘自身的潜力了,怎么办?
摆在美国人面前的选项,实际上并不多。一个就是自己跳进战场上去,亲自帮英国干掉德国,恢复一战之后的国际秩序。
不过如此安排美国就要在这场战争中遭受更大的损失,战后的国际秩序依旧是群雄并立的,甚至还不如之前的情况。
这是美国不愿意接受的,也是美国想要极力避免的。美国要做的是当世界霸主,而不是帮着世界霸主英国再苟延残喘二十年。
更让美国人不甘心的是,如果这一次自己提前下场参战,那精心埋在欧洲的棋子德国,这一次可就不知道能不能保得住了!
上一次美国威尔逊总统帮德国人逃脱了一战的惩罚,这一次英国人必然不会再上当了,到时候棋子没了,美国白忙一场,还丢了伏笔和棋子,可谓是得不偿失。
所以,在罗斯福看来,这个选项其实并不好。
223一切为了美利坚()
“还真是不太好选择啊这种情况,美国无论如何,都拿不到太多的好处啊。”看着明亮的窗外,罗斯福皱着眉头自言自语。
让美国提前参战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实际上美国自己也并不适合这种选择。
威尔逊总统在一战没有达到美国战略目的的情况下,留下了德国这个伏笔,让德国在关键时刻再一次爆,拉昔日霸主英国一起覆灭。
计算来计算去,美国在自身的战略安排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已经差不多接近成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变化!
本来一路上如同被木偶一样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的德国,竟然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了“自我意识”,准备要跳出棋盘,自己来做棋手了。
这就有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威胁层面:一个是战略层面上的,一个是战术层面上的!
如果德国只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冒出了一个求的想法,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才勉强想到了暗中动员这招棋的,那就是战术层面上的变化!
那美国对付这个变化就非常简单,继续按兵不动就可以了,让英国和德国自己去狗咬狗即可。
可如果希特勒是一个藏拙了的奇人,德国高层也没有表现出来那么鲁莽,这个战术层面上的问题,就瞬间上升到了战略层面!
战略层面上出了变化,这个就不容易对付了!因为罗斯福不知道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德国人开始在战略层面上布自己的棋子的!
换而言之,罗斯福无法确定德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沿着美国的战略安排前进的!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问题!这才是让罗斯福感叹“不太好选择”的真正根源。
表面上来看,德国是一天前才跳出了美国的安排,开始“不走寻常路”的。可是德国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走自己的路这个问题,罗斯福短时间内就不好确定了。
德国人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就开始利用美国,在部署自己的棋局呢,还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后,才开始走自己的路线的呢?
从99年到94年,这2年的时间里,有多少环节是美国人计划成功,又有多少是德国在演给美国看,暗中却有自己的想法?
反正在这一系列的思考中,罗斯福现自己有点儿看不透对面的那个元先了。他甚至突然有一种感觉,大洋彼岸的那个对手,换人了!
罗斯福知道,现在因为战略变化,直接让美国选择参战,是不合适也行不通的。
经过了吃力不讨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人民厌战情绪严重。
在这种大背景下,要想战胜国会,用一个猜测和一大堆见不得人的理由,促成美国出兵欧洲,根本不可能。
这也就是说,美国现在是没有直接按死跳出棋盘的德国的能力的另一个方面也很说明问题。
在39年之前,美国6军的总兵力实际上也就几十万人而已,要想插手欧洲事务,怎么也要动员2万正规军吧?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