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括另外一辆kv…1坦克,也在这强大的爆炸中停了下来。这坦克的变速箱一直都有问题,经常出现各种故障。
在爆炸震动中,变速箱行走机构故障,所以这辆kv…1坦克瘫痪在了原地,不能再继续跟着大部队一起前进了。
另一边,第二架俯冲下来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已经投下了自己的携带的炸弹。
苏军的士兵赶紧卧倒,紧接着这枚炸弹就爆炸开来,直接炸毁了一辆…34坦克。
战斗进行到了最紧张的时刻,苏军已经看到了高地上的红特卡奇的屋顶,他们的炮弹落在半山腰上,掀起黑色的浓烟。
德军在这里第一次见识到了,状态良好准备充足的苏军究竟有多么能打,多么的可怕。
苏军也真的见识到了,自己和对面德军的差距有多么巨大。他们有十倍的兵力,打了这么久却没有攻上德军的阵地。
两架德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拉起了自己的机头,在俯冲过后进入到了拉起的阶段。
而更多的俯冲轰炸机出现在了战场上空,德军的制空权优势开始体现出来。
伊尔2攻击机虽然结实强大,却完全不是德国战斗机的对手。装备了20毫米还有30毫米口径机炮的德军新式战斗机…152可以轻易的干掉这些装甲厚重的飞行坦克。
可落后时代却非常著名的俯冲轰炸机斯图卡,因为有良好的空中掩护,却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拉起的时候,德军飞行员在自己狭小的座舱里,看到了远处正在被德军其他俯冲轰炸机攻击的苏联炮兵阵地。
这一次,因为苏联炮兵冒险开火,所以他们的阵地被待机的德军飞行员们发现了。
现在,那里正在被十几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围攻,所以根本没有空闲来找德军地面部队的麻烦了。
刚才那致命的轰击德军阵地的炮火,也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现在德军兵种联合作战方面的优势,还是要比苏联强横很多很多的。
毕竟德国从西克特的年代就开始玩这些东西了,而苏军却是在苏德战争开始之后,才照猫画虎学来的皮毛。
德国空军和地面部队之间的配合,是建立在有效的无线电沟通,以及长期以来的默契上的。
说白一点儿,就是德国这一批老飞行员,尤其是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已经都习惯和地面部队配合了。
如果苏军能够快速的干掉这一批德军主力飞行员,或者能够大规模的消耗掉德军地面部队之中的骨干,也许就能有效的打乱这种空军和陆军之间的默契和配合。
可苏军并没有做到这些,消灭掉大量的德军精锐部队,所以德军依旧在配合方面保有巨大的优势。
随着苏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德国空军的支援也变得越来越不惜血本。
很快,30架j…88水平轰炸机飞到了战场上空,这些本来用于轰炸固定目标的大家伙,携带的炸弹也要比j…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更多。
这些水平轰炸机成群结队的在战场上空飞过,给苏军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
地毯式轰炸被德军开发出来之后,这种效果震撼的轰炸战术,也成了德国水平轰炸机飞行员们的最爱。
很快,这些飞机投下的如同雨点儿一般的炸弹,就覆盖了整个战区。到处都是爆炸声,到处都是惨叫还有哭泣的声响。
投弹的区域集中在了德军西北方的侧翼,这里的苏军坦克最多,攻击也最猛烈。
德军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已经被苏军击毁了7辆,剩下的也都个个带伤。
不过阵地依旧还在德国士兵的手中,他们依旧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没有后退半步。
卡尔尤斯的坦克此时此刻已经撤退到了红特卡奇村子内,靠在一堵已经被炸塌了的矮墙旁边。
一辆冲上来的…26坦克被德国步兵的铁拳火箭筒打穿,瘫痪在了卡尔尤斯面前的山坡上,燃烧的黑烟让整个山坡都看起来非常萧瑟。
928立体战争()
空地一体化的战斗,是依赖于整体效能的。简单一些说,就是把战争的主体从地面上,升华到科学技术含量更高的空中去。
没有制空权的一方,在这种战斗中注定是要吃亏的。苏军失去了制空权,所以他们的大炮兵理论在战争初期就根本派不上用场。
在这一点上苏联的军队,从构成上来看就完全和欧美部队构成有本质性的区别。
苏联强调大炮兵,地面支援火力苏军是习惯用压倒性的火炮来执行的。炮兵在苏联军队内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且装备也相当好。
正常情况下,苏联理想情况下的战争,是建立在大规模装甲集群突进,炮兵跟在后面支援上的。
至于说在这种战争模式下的空军,其实都是辅助兵种。苏军给空军的任务非常简单,就是破坏对手利用空军干扰地面部队的一支拦截力量。
说直白一些,就是苏军在70年之前,想的都是不打立体战争。他们尽可能的希望可以把战争打成各大军种各自为战的平面战争。
空军打空军的,主要就是拦住对方的空军轰炸机,不让这些轰炸机干扰地面部队。
海军打对方的海军,只要在地面战场分出胜负之前干扰对方的海军,让对方无法充分利用海洋,就可以了。
这套理论是在给立体化战争做减法:我不让你用空中优势,我地面上的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在1970年之前,这套理论都是很有效的,并且可以弥补空军还有海军上的巨大不足。
只要空军在战斗机的数量上保持优势,只要在这些前线战斗机被消耗损失掉之前,陆军获得胜利就可以了这就是苏联的战术核心思想。
从另一个方向上也就可以很好的说明,为什么苏联的米格…21,米格…25,包括后来的米格…29战斗机,都是前线战斗机了。
原因很简单,苏军根本不需要强大的远程制空战斗机还有护航战斗机,它只需要拦截对方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截击机”或者“前线战斗机”就可以了。
而su…27是一个另类,是发现自己这套理论行不通之后,追赶美国研发出来的照抄作业一样的“跟风作品”。
因为苏军笃信自己的陆军可以干掉任何对手,他们有人数还有装备优势,万辆坦克在排除敌人干扰下横扫欧洲,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胜利。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德国就是苏联最好的老师,戈林的战术空军思想,在苏联这个敌人手里,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挥。
二战之中德国空军一直都苦于缺少战略资源,只能玩可怜兮兮的战术空军。战斗机短腿的毛病从始至终无法解决,也没有远程轰炸机可以使用。
苏联一直到1970年前后,依旧还是二战德国空军的状态:它只有防空部队和战斗机截击机。
更夸张的是,苏联空军甚至连对地支援的任务都不多,他们只负责拦截对方空军,摧毁地面目标的任务,主要依靠地面部队去完成。
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前,中**队也是这套理论。大炮兵理论在多次自卫反击战中被沿用下来,并且没有吃多少亏,所以也就一直没有受到质疑。
一直到90年海湾战争爆发,大空军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带来的武器装备质量上的飞跃,都让传统的“各自为战”的平面化战争难以为继。
海湾战争打醒了中**队,在后来的发展中,中国的电子技术跟上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二十一世纪促成了中国武器装备的大跃进式的质量飞跃。
而苏联因为笃信自己的那套“歪理邪说”,加上自身的工业水平止步不前,最后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发展严重滞后,进而让苏式武器装备落后时代。
现在,因为李乐的到来,因为有了利比亚油田,有了沙特可能开发出来的石油项目,德国人已经玩起了大空军还有战略轰炸。
可自己知道自己力有未逮的苏联,玩拦截战斗机的水平却依旧不足。
i…16战斗机恐怕不可能是德国me…109还有fw…190的对手,更何况苏联的拉…7等性能更好的战斗机还没有服役,德军就已经用上了ta…152这种可怕的空中怪兽了。
如果苏联真的开发出了米格…3或则拉…7之类的飞机,也许就会在天空中看到德国乌鸦战斗机的身影了。
那一定是让人难忘的景象:拿到了新式战斗机的苏联飞行员们,还没来得及高兴一番,就立刻被第三帝国的喷气式战斗机虐杀……
ju…88轰炸机飞过战场上空,让正在进攻的苏联坦克手们有些不知所措起来。
他们眼看着红特卡奇就在自己的眼前了,可这短暂的不足一公里的距离,成了让他们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一个小时的交战过程中,苏联损失了整整1000人,还被摧毁了差不过100辆各种型号的坦克。
可他们只推进了一公里不到的距离,打死了大概50名德军,击毁了大概十几辆德国的坦克装甲车。
正在前线指挥的苏军罗科索夫斯基集群的指挥官罗科索夫斯基本人,都被这样残酷的战斗震惊了。
他以为自己在前线督战,投入最精锐的苏军主力,能够扭转眼前的战局。
之前他还对自己的副官说过,这场战斗虽然会很艰难,但是他坚信自己的部队能够夺取最终的胜利。
但是现在看来,他的估计还是过于乐观了:红特卡奇依旧还在德军的掌控之中,他的攻击到现在还没有奏效。
抓起了无线电的通话器,在憋闷的坦克内,罗科索夫斯基咬牙切齿的对所有能收听到的苏军指挥官喊道:“给我全面进攻!不惜一切代价,攻上红特卡奇!”
“进攻!为了苏维埃!”一名苏军指挥官从弹坑中挣扎着爬起来,挥舞着手枪向前指着喊道。
他的身边,无数苏军士兵站起身来,端着步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