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以后,总是愁没有人才的刘备就开始进入人才投奔的时期,而在这期间,无论是为了平衡地方豪族间的关系,或是各个派系之间的平衡,刘备从识人渐渐转变向用人。这也是后期我们看到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将嫡系部队带出的原因。这一点,我们后文再议。
从识人方面,刘备经历了从草根选才,随后在成名后从各大豪族人才中挑选的转变,拥有着大量的观人经历的他在识才方面属于有天赋,同时后天磨炼而成。从这一点来说,刘备在三国中识人的能力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再说被人才围绕而被低估的曹操
?
如果说刘备的识人是从草根中选人才,那曹操就是从大量人才中选择最好的那几位。
没错,曹操的出身也并不好,按现在说是“宦官之后“。但至少曹阿瞒是从小在官宦之家成长,袁绍还算是他的同学。在东汉末年的年轻群体中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在当时重出生和地位的风气来看,曹操虽不算豪族,也至少也是一位士族。
这也造就了曹操回乡准备起兵造董卓的反时,曹洪,曹仁,夏侯兄弟等族弟率兵来投,而像李典,乐进,于禁等人也带兵来投。很短时间内,曹操就拉起了一支反董的义军,成为了当时不可小视的一支势力。这比起刘备苦哈哈的东奔西走,拉起一支部队还不被人承认身份是幸运得多啊。
而曹操在获得的大量的人才情况下,他需要做到的则是找到合适的人。因此,无论是程昱,郭嘉,荀彧叔侄等智囊,还是夏侯兄弟等猛将。曹操都在第一时间找到了最适合他们的位置,从而奠定了曹魏的基础。
而在此之后,曹操收典韦许褚为护卫,官渡收许攸从而扭转局势。曹魏后期的张辽,张郃等名将都是曹操在征战中收获的将领,这些名将后来的成就也让曹操成为了最为出色的识人者之一。
最后来看看被旧臣围绕的孙权
?
孙权是幸运的,在他掌权之时,他哥哥孙策已经将东吴将领的班子搭建得颇具规模。孙权也是不幸运的,这些孙策的属下对于孙权本人并不像对孙策那般忠诚。于是孙权也寻思着找到自己的亲兵,建立自己的核心部属。
相比刘备和曹操来说,孙权的选才面是偏窄的。东吴并不是当时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区,无论是人才,还是豪门相较于中原地区那不是一个等级。但好在中原战乱已久,有部分的豪族和士人都迁移到了荆襄及杨州一带,从而形成了东吴的人才基础。
但从孙权挑选出来的人才来看,孙权在选才方面也颇具眼光。原先是锦帆贼的甘宁,江东陆家的陆逊,从军中选拔的吕蒙都在孙权手下成为了一代名将。但由于江东地区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没能成为书中的主要描写方。东吴将领的表现更多是在与蜀魏的交战中描写,而且经常会被对面的“主角光环“所淹没。因此我们对东吴将领的优秀并没有太多深刻的了解。事实上,东吴除了要面对来自魏蜀的危胁之外,福建一带的山越则是东吴的心头大患!无论是孙策时期黄盖,程普,还是后期的陈武等将领都曾经在对山越的战斗中建立功勋。当然,这些在我们熟读的《三国演义》中就很少提及了。
总体来说,孙权在识人方面缺少像刘备和曹操那样的乱世土壤,他作为继承者更多的是将前人的遗产更好地发挥。但作为一名在三国时期称皇时间最长的皇帝,孙权自有他在识人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但从小编来看,在与刘备与曹操的相比之下,孙权则只能略逊一筹。
结合上方的简单说明,小编认为,刘备由于前期人才匮乏,因此养成了在草根中选才和发现人才就全力争取的习惯,因此他在人才的利用率方面是最为完善的,而且获得了识人的称誉。而曹操则是在人才池中进行挑选,相信在他的阵营有仍有不少的名士只能默默无名,但其赏识的数人却无疑成为了曹魏立国之本,可以说曹操也有着识人之明。孙权作为二世主,选材面是他的硬伤,但同时也帮助他形成了建立自己体系的欲望,这也促成了后来东吴阵营的转型和稳定。
(本章完)
第212章 无标题章节()
部《军师联盟》,令传说中被诸葛亮吊打千百遍的司马懿,好好的火了一把。却也不由叫人心生疑虑:就算司马懿的文韬武略,确实是无敌级别,可也毕竟只是个无兵无权的官宦子弟,怎么就能步步为营,把三国里实力最为强大,且多年来吊打外敌不手软的曹魏政权玩于股掌?其实原因可以概括一句话:不止司马懿太强大,更有曹魏政权太作死!
一、曹魏得国不正失去士人集团的支持
曹魏集团一大光彩照人形象,正是人才荟萃。早在曹操起家打天下时,就十分注重吸纳各方面的人才。比如出身颍川荀氏的荀彧荀攸叔侄。这些人除了以个人才华为曹操效力,更好似一根线头,把曹操的利益与各大世家大族捆绑起来。曹操正是通过这种变相的“众筹”模式,迅速从弱小的一方诸侯,壮大成“挟”着天子称雄北方的一代枭雄。
?
但是,长期以来,这种双赢场面,是植根于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上的:匡扶汉室。这个共同目标,在曹操吊打袁绍等强敌的时候,是个鼓动得大家嗷嗷叫的强心针,可待到曹操平定了北方,篡汉的野心越发膨胀后,却成了曹操高升一步的最大鸿沟。
对这条鸿沟,曹操的办法干脆利落:填沟。于是劳苦功高的荀彧悲愤自杀,等于主动跳进了沟里。然后崔琰和杨修被杀,钟繇毛玠被罢官,等于全被曹操扔进去填坑。这几位的悲惨命运,彻底吓坏了各路世家大族,算是给曹魏政权的开国铺平了道路。但世家大族嘴上失语,心里当然也要盘算着小九九。一颗定时炸弹,曹操没死时就时,就已埋在曹魏政权的根基下。
?
二、曹丕九品中正厚养士人少辟寒士
当然,对这么颗炸弹,魏文帝曹丕心里当然是门清。“拆弹”的工作,早在出手废汉献帝时,就已经悄然展开。为他“废汉”事业鞍前马后忙碌的,好些都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好青年,其中就包括最卖力气的司马懿。世家大族新一代的年轻人,就这被曹魏争取过来。
除了这种分化瓦解招数,曹丕称帝后,也给世家大族送了大礼包。新型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进入权力圈,从此更加方便容易。以曹丕的打算,这是笼络世家大族的好手段。但曹丕没想到的是,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成熟,魏国的基层权位,很容易就成了世家大族的盘中餐,架空皇权更成为可能。这哪里是巩固关系?简直是新挖坑!
?
三、曹睿打压亲贵势力
对于亲贵势力,曹丕从年轻起,就是一天二地仇。待到风光登基后,多年的怒火也彻底反弹,把曹植曹彰都差点整没半条命,逼着曹植含着眼泪写出名传千古的七步诗。火气是撒够了,一件坑事也做下了:曹家宗室子弟全被严密监视,定期还要更换封国,昔日战场政坛风光无限的曹氏贵族们,好些就这样沦为了高级囚徒。
如此恶治的后果,就是待到下一代皇帝魏明帝曹睿临终前,曹氏贵族中最拿得出手的头面人物,竟然成了一辈子没怎么上过战场的曹爽。至于位高权重的司马懿?曹魏集团不是没猜忌过他,但外面强敌环视,曹家子弟一代不如一代,就算再猜忌司马懿,也得捏着鼻子用。
?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却是曹家矬子里拔将军的大将军曹爽,在辅政后上演了最不作不死的情节,为专权大肆排斥异己,把曹家元老和世家大族集体得罪。德高望重的司马懿,自然就呼之欲出。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趁着曹爽外出打猎时发动政权,一举拿下曹魏江山。看似是个意外,其实就是曹魏多次不作不死后,水到渠成的必然。这就像足球场上,一支球队多次浪费临门一脚的机会,最后不被对手秒杀,实在说不过去。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睿临终托孤,委以重任。
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就出乎意料地来了。司马懿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杨俊誉为“非常之器”。
对司马懿来说,开始运气不怎么好,因为他恰好遇上曹操这个一代枭雄,只好老老实实在曹操手下做事。
可是时机一到,他的全盘阴谋与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了。
看司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虚空状态,才能不断接受,顺势而变,最终得逞。
“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
有人形容他为潜伏大师。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
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他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清楚。
司马家族,史书记载是儒学传家的。他身上的特点,很多跟老子哲学对应。如《老子》里说“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
“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
“心善渊”,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给别人看出来。
“动善时”说要善于把握行动时机。
道家还有一点叫顺其自然。对于司马懿来说,顺其自然不是随大流,而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