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百来骑人马还没与左良玉会合,左良玉就病亡,其子左梦庚没底气再与大明朝廷对抗,选择了投降。左良玉声势浩大的叛乱,刚刚开始就划了句号。待多尔衮接到消息,已经是多天以后。左良玉叛乱还没成气候,就被平定,这让多尔衮大吃一惊,更受打击。
红娘子数万人马,快速驰援山东的消息也在差不多时间传到他这里,多尔衮更加不淡定了。
这是曹越故意放出去的消息,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继续给多尔衮以威压,逼迫其召回多铎和阿济格,给陕西的李自成以喘气的机会。他也准备逼迫多尔衮放弃山东的这些城池,退守北京一线。这次北伐,曹越并没打算进攻北京,理由在军情讨论时候与诸将都说了,后勤补给没办法满足战争所需。
只要重新占领了山东全境,将大明在山东的统治稳固下来,那山东的这些州府,也就成了大明新军新的后勤补给基地,火器作坊也可以重新建立起来,生产弹药甚至火枪、火炮,粮食也可以在这些地方筹集,或者先从南方运到山东一带。
如果做好了这些准备,攻打北京时候后勤补给的运送就方便很多。
现在的胜利,是靠火药堆出来的,如果弹药用尽,那两军对垒占上风的肯定是建奴,在骑兵对阵中,大明将士远不是建奴的对手。
曹越也清楚,如果建奴不主动进攻,只是与大明军队对峙。大明军队想取得现在这样的战果,那几乎没可能实现。建奴前赴后继迎着火炮和火枪的冲锋,这种自杀式的战争方式是大明军队取得如此辉煌战果的主要原因。如果建奴改变战法,避而不战。那大明军队是不可能取得压倒性胜利的。
现在多尔衮也似乎吸取了教训,并没有继续大规模的主动攻击,而是采取了骚扰战,及中等规模的迂回偷袭。除非建奴继续以最开始那样每天都展开大规模的主动进攻,不然想一举消灭这二十几万建奴。那是不现实的。曹越现在慢慢推进,就是逼迫建奴主动进攻,装备了大量火器的大明军队可以利用野战工事,极大的杀伤建奴,已方付出的代价却是很少。
不过曹越的想法多尔衮却不是完全明白,面对曹越缓慢推进至聊城城墙附近,他感觉到了极大的压力。大清军队从来没有怯战后退过,在与大明军队的交手中,大清军队从来都是扮演主动进攻、掌握战争节奏的角色。面对明军的步步紧逼,多尔衮忍无可忍。决不示弱的他,不可能不战而逃。
多尔衮清楚,会有更多的大明军队驰援山东,连原本作乱的左良玉部,也有可能成为反击大清军队的主力。多铎的人马还远在陕西,远水解不了近渴,没办法救援聊城。而曹越的人马又步步紧逼,慢慢向聊城靠拢,这让多尔衮第一次感觉到无所适从,不服输的个性及战略上的全局考虑让他明白。决不能这么轻易丢掉聊城,主动撤退,必须要与明军决一死战。
如果优势兵力都没办法击败曹越所领的明军,没办法保住聊城。那他这个大清的摄政王威望将严重下降,反对他的人可以趁机跳出来与他作对。还有,大清皇室成员又刚刚迁到北京,北京已经成为了大清的京师。无论从哪方面考虑,多尔衮都要想办法击败明军。
只是,要怎么才能击败明军。多尔衮却想不出来。
也就在多尔衮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如何破解大明军队火器的巨大威胁,怎么才能避免大军冲锋时候遭到明军火器的巨大杀伤时候,曹越却对聊城发动了主动的进攻。
大明军队对聊城的进攻依然先采用炮击的手段。
停泊在运河上的几艘距离聊城最近的战舰,还有陆上的几十门射程很远的火炮,对聊城南门及南门城外的建奴守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炮击。
多尔衮在明军每天缓慢的逼迫下,一退再退,所部人马最终退到了聊城附近。
近十万人退到聊城城内,包括大部女真精骑及一半左右的蒙古八旗,其他人马包括一万左右女真精骑及一半少一点的蒙古八旗,大部汉军、明降军、朝鲜军则在城外防守。城外防守的建奴防线主要是各城门外,兵力分布最多的当然是正对着运河的南门外。
建奴知道明军火炮射击的巨大威力,在弄清楚明军对南门内外展开大规模的火炮射击后,城墙上及城外的人马,全都找地方躲了起来,以免被火炮爆炸时的巨大威力伤到。建奴依然认为,明军会一直采取这种远距离的进攻,不敢与大清勇士近距离真刀真枪战斗,因此也没提防明军可能的冲锋,在明军开始猛烈的炮击后,全都躲了起来,连城头上都不见一个人影。
建奴也装备了火炮,有不少是射程挺远,威力比较大的红夷大炮。但在前面的几次战斗中,他们的火炮刚刚试射,就被明军的火炮打击到了,在损失了几十门红夷大炮后,为了保存实力,他们再不敢和明军展开炮战。他们的火炮打不到明军,明军的火炮却能打到他们,射程上的差距,还有打击精确性的差别,让他们只有挨打的份。躲到聊城城内后,他们的火炮也藏了起来,准备在关键时候用。
大明军队开始的攻击还真如建奴所想那样,只是采用火炮轰击南门城内外,火枪兵及骑军还有其他步兵没有利用火炮的打击效果冲击。三天下来,守城的建奴,包括多尔衮都认为,明军只不过是想利用火炮的优势,进一步压制大清军队,为后续增援人马的抵达争取时间。
但没想到,第四天越加猛烈的火炮攻击后,在城内外的建奴全都藏起来躲避火炮的轰击时,近万大明将士,却利用火炮的掩护,展开了攻城。(。)
第九十一章 攻破南门()
城外四下躲避的建奴,并未及时发现在火炮掩护下冲锋的明军,火炮爆炸后产生的浓烟又遮天蔽日,严重影响了视野。因此在明军冲到城墙附近的时候,防守的建奴才发现情况不对。
不过却已经迟了,冲在最前面一队五十人的明军,怀中抱着几个大包,利用火炮继续射击的威力及浓烟的掩护,在城内外的建奴来不及做出应对时冲到了南门城门外。用梯子架了几座桥,淌过了护城河后,他们快速冲到城门洞内,并将手中的几个方块状的大包叠到城门洞内。五十余个炸药炮,就这样紧靠城门叠成一座小山。在导火索被点燃后,这些敢死队员们快速通过梯子撤回到了护城河对岸。
这时候,约八千名火枪兵及护卫的八千名骑军已经冲至南门城外。八千名骑军及三千火枪兵分两翼护卫担负攻城任务的五千火枪兵安全,此时的他们已经与城外反应过来的建奴交上了手。城内接到预警的建奴,也有一部分冲了城头,但浓烟太多,他们没办法完全看清城下的情况。
也就在城内外的建奴手忙脚乱地布阵,准备迎击明军的攻城时候,南门城门洞方向,传来了惊天动地的巨大爆炸。近五十余个炸药包,每个炸药包约二十斤火药,总数千余斤的炸药爆炸产生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不只把南门的城门炸烂,还把南门的城门楼都震塌了一半,躲在城门洞内的建奴被全部炸烂,城门楼上的一些建奴将领,则被压在了废墟下面,不死即伤。
城门洞因为修的结实,除了掉下一些碎砖外基本没什么大的损害。古代城墙修的还是很结实,绝对没有豆腐渣工程,爆炸产生的气浪又往城门洞两个有空间的方向发散,对城门洞的损害也大大减少。只是可怜了躲在城门洞内及城门洞附近的建奴,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被巨大的爆炸炸死或者炸伤,侥幸没死伤者,也被吓傻了。暂时失去听觉的他们,好半天都回不过神来。
高悬的吊桥,也因为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变成了碎片。
随着这巨大的爆炸,大明军队的阵地上。响起了冲锋的号角,除了一部分殿后守卫阵地的人马,还有水师将士,其他人马全都从阵地上跃起,往聊城南门方向冲杀而来。
此时的护城河上,早已经架设了多座便桥。已经靠近南门的火枪兵和骑兵,交替掩护着往已经被炸开城门,从这些便桥上冲过护城河,冲进一片狼籍的南门城门洞内。火枪射击的声音随之响了起来,那些侥幸没被炸死的建奴。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明军的火枪射击之下。
第一波杀进聊城南门里面的火枪兵及护卫的骑军速度很快,没多少时候就将城门附近残余的数千已经乱了方寸的建奴全部消灭。将这些建奴消灭后,他们并没继续冲锋,而是守在了城门附近,利用一切有利地形,阻击建奴可能的反扑。
而后续的人马,则源源不断地冲进城,巩固这个已经被占领的城门之内的防守力量。
说来也巧,在先头部队攻进聊城南门后,天开始刮起了大风。笼罩的聊城上空的黑烟,很快就被吹散。黑烟很快就被吹散,越加有利于明军的射击。运河从聊城穿城而过,运河上游荡的战船。也快速靠近南门附近,利用战船上的火炮,支援攻进城的大明将士。
在制定攻城计划之前,曹越并没过多考虑城内百姓的安全,他知道城破时候,百姓肯定会跟着遭殃。他只希望百姓们能知趣地点,能躲在屋里不要到外面乱跑。他在命令部队攻击的时候,并没要他们去顾及百姓的安全,在兵力战劣势的情况下,能想尽办法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是他唯一需要考虑的。
只要能成功攻占聊城,那剩余的百姓生命就能得到保障。如果攻城失利,最终建奴取得了胜利,那聊城的百姓依然要遭殃,遭到惨重损失的建奴肯定不会放过聊城百姓。
南门附近,守卫的建奴还是很多的,只不过在明军火炮猛烈轰击之下,他们不敢呆在城墙上,大部找地方躲起来。在明军炸开城门,攻进城内的时候,他们还是一团乱,没办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而被火炮炸毁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