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有家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他进来!”崇祯皇帝想了想,觉得自己还是要见一见孙承宗,便对王承恩吩咐了下去。

    时间不长,孙承宗从外面走了进来,见到崇祯皇帝脸色不佳,孙承宗心下了然,笑着说道:“皇上心事重重,是臣子的不是,臣这是来为皇上分忧来了,希望皇上不要嫌弃老臣多事!”

    崇祯皇帝心中一动,连忙说道:“朕忙的头晕目眩,不知道爱卿有何良策,朕早就盼着爱卿了!”(未完待续。)

第四十四章 人的问题() 
对于摊丁入亩的事情,崇祯皇帝还真的没单独和孙承宗谈过,一来是这件事情牵扯太广泛,崇祯皇帝以后要重用孙承宗,不能让他得罪太多人,牵扯的太深,不然不利于他做内阁首辅大学士。

    二来崇祯皇帝觉得孙承宗的才能是在军事,更何况摊丁入亩,还有官绅一体纳税,是超前的思想,崇祯皇帝也觉得孙承宗怕是接受不了。

    此时此刻见到孙承宗进宫来了,崇祯皇帝就是微微一愣,不过他还是决定要好好听听他说设么。

    “皇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规矩可寻的,只要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抽丝剥茧,在困难的问题也都能够迎刃而解。”孙承宗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神情颇有几分怡然自得。

    看着孙承宗的样子,崇祯皇帝就觉得自己的养气功夫差的远了,这才是内阁首辅大学士的气度,而自己的帝王气度,差的远了,心中不由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的养气啊!

    “无论是治理朝廷,还是治理天下,无外乎就是治人,人的问题解决了,很多事情就都解决了!”孙承宗看着崇祯皇帝,轻声的说道。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这个他也知道,心里也清楚,可是要做起来,真的很困难啊!

    对于那些开国皇帝,崇祯皇帝是敬佩不已,要知道乱世出英豪,他手下的文臣武将,每一个都是当世人杰,能把这些人调理好的,那绝对是非常非常懂得用人的帝王。

    现在的朝廷就这几个人,翻过来调过去就这些人,居然还能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自己的水平差远了。

    “大明的朝廷有几种人,第一种便是皇亲国戚,他们都是皇上的亲人,很多也都喜欢仗着自己的皇亲国戚,为非作歹。”孙承宗看着崇祯皇帝,直接说道:“皇上对这样的事情不能姑息!”

    “自从皇上登基,无论是国丈府还是国舅府,皇上都能做到公允,这很好!”

    崇祯皇帝虚心的听着,这都是自己欠缺的,虽然自己有了超前的思维和后世的支持,但是对于人情练达还是差的远了,尤其是作为帝王,帝王心术就是要高深莫测的。

    “然后便是勋贵,祖上为朝廷立有大功,他们享受着先祖的于荫,大多能够做到安分守己。”孙承宗见崇祯皇帝听得认真,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对于为非作歹的,皇上只要秉持公允二字,便无不可!”

    “重点是在朝堂上,治国先治朝堂,如果朝堂清明,则河清海晏,如果朝廷混沌,则国家动荡!”

    见到孙承宗又滔滔不绝的趋势,崇祯皇帝对站在不远处的王承恩吩咐道:“去,给孙爱卿搬一把椅子,在沏一壶茶,朕要和孙爱卿好好的聊一聊!”说着崇祯皇帝继续侧耳倾听。

    “朝堂上的人分三派,文官、武将和皇上的私臣,武将不参政,在朝堂上没什么发言权,力量也就不大。”孙承宗接过王承恩搬过来的椅子坐下,又喝了一口茶水:“那么治理朝堂,也就是治理文官的事情了。”

    “文官,大多数的时候,大家政见不同,皇上可以择优而取,不用烦心。甚至朝堂之上有党派之争,皇上也只需要维持朝堂平衡,不叫一方做大即可,整体上还是能够维持朝局的稳定的。只要皇上用心,便能够做的很好!”

    平衡,崇祯皇帝把这两句话记在了心里,等着孙承宗继续说。

    “只不过当一种情况出现,事情就会变得有些麻烦!”孙承宗沉吟了片刻,才继续说道:“那就是文臣一体的时候,皇上想要推行什么政策,难度和阻力就不是一般的大!”

    崇祯皇帝知道孙承宗在说的就是自己现在的情况,没有哪一个文官敢公开的支持自己,即便是孙承宗也不行,支持来了自己,以后在官场上怕是寸步难行,这也不是崇祯皇帝想要的。

    “皇上的私臣就是东厂和锦衣卫,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这种时候,有人能够帮皇上做事!”

    “只不过在老臣看来,如果用了锦衣卫和东厂,造成文臣和私臣的冲突,反而落了下乘。”孙承宗也不看一边王承恩的脸色,自顾自的说道:“以文臣治文臣,才是上策!”

    孙承宗看了一眼崇祯皇帝,见他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笑着点了点头,皇上听进去就好了。

    “这一次的事情,文震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他已经成了皇上和那些人争斗的关键点。”孙承宗没有在说什么用人之道,而是直接切入了现在崇祯皇帝最关心的问题。

    “自古兵家有必争之地,文震孟此时就是这个地位,但是皇上忽略了一点,文震孟之所以重要,不是他本人多重要,是顺天府尹的位置重要,是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税的负责人重要。区区一个文震孟,不会被那些人放在眼里!”

    这一点崇祯皇帝心里当然清楚,可是问题是现在该怎么办,找不到后面动手的人,自己这边很被动啊!

    “先生何以教朕?”崇祯皇帝看着孙承宗,缓缓的说道,语气非常的客气。作为天启皇帝的老实,孙承宗的地位在那里摆着,崇祯皇帝称呼一声先生也并不为过。

    孙承宗一笑,对崇祯皇帝改变了对自己的称呼,也不是很在意:“文震孟心有热血,是一个不错的年轻人,但是做事不够老练,总是让人抓住把柄,如此怎么能够不让皇上焦头烂额?”

    “文震孟不能不保,可是保住文震孟,牵扯的又太多!”孙承宗一句话将崇祯皇帝的窘境给说了出来。

    “换掉文震孟,让一个人来打破朝堂上的死水局面,才是破局的关键!”孙承宗看着崇祯皇帝,捋着自己的胡子,胸有成竹的说道:“那些人太多,实力也雄厚,皇上与他们缠斗是不值得的。”

    “他们有的是时间,只要将事情拖垮了就好了,可是皇上不然,皇上是希望把事情办成,这就不能陷入他们的圈套,不能和他们缠斗,而是要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直接破局。只要将清丈土地的事情做完,他们就没话可说了!”

    “到了秋天收税的时候,抗税不交,那可是大罪,想要处理就简单的多了!”孙承宗一副老奸巨猾的模样,笑着说道。

    崇祯皇帝大概听明白了孙承宗的话了,那就是朝堂上太安静了,需要进人了。

    虽然使用魏忠贤为魏家阁老,自己没有对朝堂上进行大规模的清洗,这些人也的确没什么主张,算是很听话,可是弊端也暴露了出来,自己需要人站出来的时候,他们也都会选择明哲保身。

    “皇上,臣推荐一个人,可以接替文震孟的位置,而且一定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不会出丝毫的纰漏!”孙承宗终于把这一次的最终目的说出来了,虽然前面对崇祯皇帝的教导也很关键。

    “不知道爱卿说得是谁?”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问道。

    孙承宗微微一笑,轻轻的说了三个字:“这个人就是毕自严!”

    毕自严?崇祯皇帝一皱眉头,他不是没听过这个名字,反倒是对这个名字很熟悉,因为毕自严是东林党的大佬,政治理念非常的接近东林党的另外一位大佬,也就是袁可力,地位也不差多少。

    看了一眼自己身边的孙承宗,崇祯皇帝心中叹了一口气,孙承宗给自己想了一个办法,同时也出了一个难题啊!

    毕自严的履历非常丰富,崇祯皇帝曾经详细的研究过,曾经历任松江推官、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河东副使、洮岷兵备参政、榆林西路按察使、右布政使。而且毕自严对经济方面非常的擅长,这一点后来也得到了非常好的证实。

    泰昌元年,升为太仆寺卿,后任右佥都御史兼天津巡抚,与登莱巡抚袁可立互为犄角,专饬海防,修战船、治兵器、建水军,曾镇压河北、山东的白莲教起义。

    天启年间,与其他东林党人一样,受到魏忠贤排挤,只能回家乡了。

    直到崇祯元年,崇祯皇帝钦定逆案,魏忠贤集团倒台,毕自严再一次被启用为户部尚书。

    在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毕自严精心协调、精打细算,支撑明朝财政近十年,功在社稷。可以说崇祯初年,朝廷能有那么好的财政状况,毕自严功不可没。

    袁崇焕在辽东的辽饷,平定叛乱的银子,全都是毕自严一手筹措的。

    毕自严从抓节源开流着手,首先提出裁汰冗兵、兴复屯田,地方官吏以经济发展速度来考核。毕的建议得到崇祯皇帝的称赞。其后,他广泛征求朝廷老臣的意见,系统地提出了十二条条解决财政困难的措施。

    包括增加盐引,令商人运粟实边,裁汰冗兵冗役,检查军饷虚冒,开发京东水田,清查天下隐田,兴办军屯等项,皆得允行。

    为了杜绝地方官侵吞赋税银两,他亲自主持编订了赋役清册,颁行天下,严格监督审核,使贪污现象受到控制。原来的官屯地亩因年代久远皆被势家豪族侵占,赋税收不上来,毕自严不畏困难,亲自主持核查清丈了官屯地亩,明令按亩起科,增加了收入。

    在他的精心谋划下,冗兵冗费减下来了,虚报冒领、贪污侵吞大大减少,国家赋税收入增加了,明代财政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崇祯皇帝曾经想过启用毕自严,因为这真的是一个能人,有他来主持自己的赋税改革,绝对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历史上毕自严最出名的一次是皇太极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