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在看来英国人确实不打算干涉朱敬伦修筑炮台的行动,要知道名面上,这些炮台上的大炮还是怡和洋行帮忙采购,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呢,英国人恐怕还以为他们掌握着主动,只要没有他们的许可,这些炮台就是建好了,也没有大炮可用。
朱敬伦很有必要加重一下英国人的这种认识,英国人质询他后不久,他立刻派人前往香港催促怡和洋行能尽快交货,怡和洋行表示,合同签订的是一年内交货,现在时间还没到,他们保证在年底前一定会把朱敬伦要的大炮送来。
朱敬伦却知道这批火炮运不来了,之所以催促,第一是给怡和洋行打一个预防针,让他们明白,一旦年底交不了货,那可就是他们违约了,第二则是做戏给港英政府看看,让港英政府继续存在一个他们掌控大局的幻境。
目前的局势,朱敬伦也很清楚,英法联军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但是具体下一步的行动,恐怕还没有确定下来,在香港这里,没人能做这个主,一切都得等英国国内决定,但一时之间英国的决定还传不过来,甚至很可能中国的情况还没有传回英国呢。
因此目前是一个微妙的时刻,大家都在暗中准备,等待英国议会最后的裁决。
至于英国议会的决定,普鲁斯可能不清楚,但朱敬伦很清楚,英国人选择了继续战争,再次向清政府宣战。
尽管知道历史大势,对情报的搜集工作也没有停止,过去常常在新安城买菜的那些陈家子弟,现在都跑去香港买菜了,每天都会送新鲜的蔬果去香港,然后带回香港哪里的情报,但他们毕竟很不专业,能得到的情报大都属于道听途说。
所以朱敬伦也只知道一些不太准确的消息,但跟他的记忆相对照,还是能从这些杂乱的信息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英法联军大沽口战役的详细过程也明确了。
英法代表6月6日、7日先后到到达上嗨后,很快就听说俄国人在beijing换约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天珒条约》都完成了换约,所以英法代表立刻拒绝跟桂良等钦差继续扯皮,带着军舰就北上了。
至于为什么俄国人能在beijing换约,而英法公使以及美国公使,都不能进京,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俄国实质上早在康熙时代,就在beijing驻扎有代表,而且每当中俄两国有大事的时候,还会派来使臣朝觐清朝皇帝。
第一百二十八节 互相指责()
俄国人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在beijing的代表并不是外交代表,而是教堂的神父,一座东正教堂,有名的罗刹庙,他们的使臣能见到清朝皇帝,则是因为俄国人比英法两国识相,他们的使节肯跪拜清朝皇帝,当然不是什么三跪九叩,而是象征性的跪下磕一个头,俄国使节的解释是,他不是中国臣民,不经常叩见皇帝,所以做不到中国人那种程度,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不是态度问题,满清皇帝有了面子,一般也不太在意这种滑头行为。
英法不跪拜,还想要当面见皇帝,咸丰打死都不肯让他们进京。
不让进京,他们就带兵进京。
英国换约部队于6月9日开始6续离沪北上,美国公使列威廉此时也到了上嗨,美国人本来愿意在上海换约,不想在这种程序问题上惹怒中国人,但现在英法联军北上了,列威廉也就跟着去了。
6月17日,英国舰队到达大沽口外,派人向清廷送信,报告公使的到来。送信的舰艇越过拦江沙,被两岸的一些老百姓拦住。其实这些人他们是僧格林沁派官兵化装的。他们告诉英国人,此地没有官员。河上的设防是群众自费搞的。目的不是对付你们外国人,而是为了对付叛匪和海盗。民间百姓,愿意代夷人送信到天津,三日后回复。
不懂西方人外交方式的清廷以为用这种手段能躲过去,不用官方出面,即便起了冲突,也不至坏到底,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行事风格,凡事留一线。
6月2o日,三日期限已到,直隶总督恒福派手下人前往英船,告知总督停几天才能到达,请暂候数天,继续对英国人使用拖字诀,这是僧格林沁的计策,他打算消磨洋人锐气,让洋人等不急反而要求他,求他手下伪装的那些百姓帮忙送信。
作为当前世界上头号和二号强国,英法哪里有兴趣陪清廷玩这种小孩子游戏,表示本日就要开进白河,请守军撤去拦河铁戗,否则他们就要自己动手。
守军不答应,英军派人登6,守军又拦住他们。英国人表示想见直隶总督派来的官员。守军说你们太不客气,把人当官的气走了。英国人要求代递照会,想上岸采办食物。僧格林沁的手下也不允许,因为僧格林沁担心洋人上岸捣乱还有,干脆派人给英军送米面猪羊蔬菜。咸丰的回复希望僧格林沁顾全大局,能不动武就不动武,让僧格林沁告诉他们,桂良快到了,请再等几天;如等不及,夷官可由北塘上岸到天津等候,但不准带兵带械惊扰百姓;洋人士兵一律不得上岸,有需要蔬菜食物等的,派员一体送达,不许百姓与洋人交易。
之后每天英国人都要求清军拆掉拦河铁锁,让他们进白河口,说白河是天然河道,他们拥有通行权。
交涉不过,英法联军退往外海,告诉清军,一旦钦差桂良到达,让他将条约送到外海。
时间到了25日,已经七十多的桂良还在紧赶慢赶的从上嗨往beijing走,咸丰催促他,赶紧赶往天珒,又给僧格林沁传话,让他告诉洋人,在海口静候桂良。
实在等不及,那就从北塘登6,允许他们带2o人进京,但带兵是不行的。
可谁知道,他的谕旨还没到,双方就打起来了。
英法联军跟大沽炮台爆炮战,英军4艘炮艇被打沉,连海军司令贺布都受了伤。
接着双方互相指责,英国人说清军先开炮,清军说英军先开炮,双方扯皮扯的厉害,一时让人分不清因果。
但是从战斗结果来看,弄不好是僧格林沁先开的炮。
起因是这样的,按照英国人的说法,他们本来早就打算拆除白河口的障碍了,但是美国人请求他们推迟,因为美国公使列威廉所带的两艘军舰中的一艘在白河口搁浅了,列威廉跟在英法联军的后面,他本来想试试能不能靠岸,美国人谁都不想得罪,他希望上岸后直接听中国人的建议,率先换约,他看到情况不太妙,担心这份条约黄了。
结果一艘小船搁浅在河口的,怎么也退不出来,就请英法联军推迟两天,直到25日,英军才排除炮艇去清除河口障碍。
从早上一直到中午3点,双方才生了炮战。英国人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清军的炮位,因为清军将所有的大炮都用草帘子遮盖起来了,等对方掀开草帘子,英国人才现,他们的所有炮艇竟然都位于人家大炮射程的中间,猝不及防之下与之交火这才失利。
上次英国人摧毁大沽炮台之后,清廷派僧格林沁重新加固了炮台,增添了许多万斤大炮,并且真的做了隐蔽处理,如果隐蔽的话,英国人就是想开炮也找不到地方。
清军的说法是英国人先开的炮。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许英军是胡乱开炮的呢。也有可能是僧格林沁看到英国人都快把河口清理干净,知道再拖延下去会对自己不利,反正皇帝让他挡住洋人,不让洋人带军舰进京,洋人这样子是非要强行进京,不打是不行了,那就干脆打吧。
总之就是打起来了,英国人还打败了。
关于这件事朱敬伦不关心,战争责任在谁一方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确实打起来了,那么不管是谁的责任,战争都必然要再次爆。
他始终不理解的而是,为什么英法两国,准确的说是英国人为什么非要带军舰进京,或许是为了威慑一下清政府,反正朱敬伦就是看不懂这个霸主国的心态。
而清政府允许他们走6路进京,并且表示要在清军的保护下,而且不能携带武器。这一点朱敬伦反而能理解,因为后世的中国同样是这么做的。
很少有人关心这样一个事实,后世的beijing,外国使馆除了一两个驻华武官外,使馆的防务都是中国的军人在负责,没有一个国家敢说自己负责自己的房屋,把自己的军队带到beijing的。
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美国,没人在beijing的使馆,是他们自己的部队在保护,不过中国给他们立下的规矩是,他们一旦走出大使馆,就不得穿军装,于是beijing街头往往有这样一道景色,每天早上,美军穿着便服在街道上集体跑步,回到使馆才能船上军装。但这依然无法遮掩美国大使馆的独特地位。
同样在国外,中国在不少国家的使馆中,也是用的自己的武装力量。
说白了,什么狗屁规矩,最后还是拳头大的地位高。如果现在中国有后世的国力,英国人敢带兵进京吗,连这个要求都不敢提!
炮战在4点左右结束,此时战斗还没有结束。
英国海军司令还在指挥战斗,他看到清军炮火减弱,以为清方不行了,于是他下令登6作战。
英军的经验是,一旦跟中国士兵交上手,能很轻易的就击溃对手。这次他们真的小看了僧格林沁的布置。
当一千人的登6部队乘坐小船登上南炮台前的沙岸后才现,清军在岸上也有布置,他们面前是一片泥沼地,费劲从泥沼地里滚爬出去后,摆在他们面前的竟然是三道壕沟,此时就只有1oo来人闯过了泥沼,突破第一道壕沟后,就只有5o来人了。
倒不是说都被打死了,其实大多数都没事,之所以只有这么点人闯过来,是因为泥沼让大多数人的步枪无法使用,于是只能停止进攻,少部分人就敢继续进攻,实在是太小瞧清军的战斗力了。
即便清军在菜,凭借5o个人也不可能打败他们,更何况僧格林沁手下可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