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还是得要的。
朱敬伦拿过白纸,识相的拜辞。权力到手了,朱敬伦要立刻行动起来。
直接指派巡抚衙门里总督的衙役,到各个县去招呼县令,招呼县令是让县令帮忙请人,这一次朱敬伦要将整个gd省有名望的商贾都请来。
同时派人回香港,去联系美国公使,告诉美国公使,自己这边准备去道歉了,希望他们能帮忙安排一艘船。
此时整个广枺诵幕袒蹋ㄏ匾患兜墓倮簦捕贾纀j的事情了,这种消息流传的度总是让人感叹,所以当两广总督的命令交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展现出来的效率极高,大概是这些文官感到了一种国家将亡的沉重压力,内心紧张吧。
三天时间,朱敬伦请的一个个商贾就被各个县的衙役押着,以最快的度赶到了广州。
朱敬伦没想到是这么个情况,赶紧让人给这些年纪不一,大多都上了中年的商人松绑。
然后在酒楼设宴招待他们,专门道歉,表示怠慢,让他们不要惊慌。
之后才说出了自己的要求,让每一家至少出一个人,去美国道歉。
这下子这些人不干了,作为商人,他们斗不过父母官,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抵抗之力,因为很多人并不完全是商人,有很多也是地主阶层,在乡下有很强的势力。被父母官押着见两广总督,他们不敢违抗,一路内心忐忑,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事,可他们怕父母官,怕总督,但却不怕朱敬伦这个县令。
尤其是让他们派人去夷人的国家,还是去道歉,恕难从命,文人士大夫统治了几千年,商人的世界观,其实也是文人那一套,鄙夷夷人的厉害,认为除了中国,其余都是化外。
你让一个读书人去给夷人道歉,性子刚烈的,直接碰死都有可能。商人性格一般算是比较油滑的,可是也有人觉得,道歉触到了他们的底线。
朱敬伦继续安抚,一边告诉他们说道歉是官府的人去道歉,他们只需要跟着去就行了,另一边则大言吓唬他们,告诉他们,眼下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自己代表两广总督请他们办点事,如果还拖拖拉拉,就不要怪国法无情。
这些都是广枺钣忻纳倘耍堑南⒁坏愣疾槐裙俜铰且捕贾辣眏ing陷落了,也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此时一听朱敬伦将他们的道歉跟bj陷落联系到了一起,这才有些松动。
朱敬伦又告诉他们,请他们来也就是通告他们一声,让各家回去立马做好准备,要么亲自去,要么派嫡长子去,反正必须是家里能当家做主的人,并且警告他们,如果胆敢逃匿,即刻抄家。
朱敬伦软硬兼施,直接就把这些人镇住了,其中家国情怀浓烈的,到是带着悲壮的心,打算为国牺牲一下,那些油滑的也只能叹息,觉得此时还是不要跟朝廷斗的好,京城陷落,皇帝都不知所踪,朝廷指不定生什么变故呢,这时候招惹官府不明智,因为乱世用重典的道理他们都懂,谁也不想被官府用重典杀鸡儆猴。
当然朱敬伦也不完全相信他们,依然让各县的衙役将他们送回去,并且给各县下命令,让各县县令按照命令办事,必须严格监督这些人把家中重要人物送到广州府来,告诉那些县令,这些事关抚夷的大局,也让地方县令误以为跟bj一事有关,一想到如果可以安抚夷人从而让夷人退兵的话,他们倒也愿意认真压迫商人一回,反正他们压迫商人也不是第一次。
一个来回五天时间,他们就把事情办妥了,基本上也就是送商人回去,官差直接就去他们家里拿人了,直接将各家的嫡长子抓了过来。
而这时候,朱敬伦也租好了船,载着这些人直接赶赴新安。
到了新安,美国人也准备好了,华若翰决定,载着这只代表团,直接坐自己的座船,明尼苏达号战列舰,他也打算回国了。
此时的华若翰感到极为失意,他这次到中国来,遇到的只有失败。
他完成了换约,但是到现在为止,清政府都不打算遵守那些条款。
答应向美国开放的潮州口岸,到现在也没有开放。清廷一开始说,四个月后开放,后来又改成等所有国家都完成换约之后再开放,接着他们就跟英法联军打起来了,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换约。
华若翰7月多去了tj也找不到清廷官员,最后他的照会还是通过俄国公使转交的,结果俄国人回复,清政府拒绝接收他的照会,反倒是回复了俄国人的照会。
华若翰觉得他就是一个笑话,他是唯一一个,最大限度的迁就清政府的公使,他们说走北塘,他走了,他们说不能带兵,他没带兵,他们不让坐轿子,他也没坐轿子,可他最后依然没见到皇帝,依然没办法让条约生效。
他不由想到他来接替列威廉的时候,列威廉的那些警告。
列威廉肩负的使命跟他一样,都是来换约的,可是跟清政府沟通了几个月,列威廉就以自己身体健康提出了辞呈。
算上前任列威廉,华若翰已经是第四个在中国感到失败的公使了,为了完成这次修约,他们前前后后派来了四任公使,结果依然不让人满意。
第一百六十二节 回报友谊的方式()
说起这次战争也怪,一切是由美国要求修约引的,美国跟清政府签订的望厦条约中规定的十二年后修约,眼看日子就要到了,美国就张罗着要换约。
英法借口片面最惠国待遇,他们也有权力换约,清政府不同意,结果就找了各种借口打了起来,其实主要还是几国都觉得从过去的条约中得到了的好处没有达到预期,他们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的开放,才能让他们得到更大的利益。
美国折腾的最早,第一任公使是麦连,没有谈成。
之后又换成了伯驾,伯驾是中国通,美国有名的中国通。但他是一个强硬派,主张强硬,他出使前先去了欧洲,跟英法两国商谈,约定共进退。并且一直主张,一旦清政府不答应修约的要求,就该采取强硬措施,英国应该占领舟山,法国占领高丽,美国应该占领台湾,以此迫使清政府妥协。
美国政府被伯驾的态度吓到了,美国根本就不想跟清政府打仗,不是怕清政府,而是想好好做生意。
结果伯驾也被撤换了。
第三个来的公使就是列威廉,他到香港之后,跟英法公使见面,告诉美国政府的态度,表示美国舰队不回来了,这让英法两国很郁闷,美国人什么都不想付出,就想跟在英法的后面捡现成的,这让人很不满。
列威廉坚持到《tj条约》签订,就辞职了,1858年底,在香港离任。
华若翰第二年5月才带着条约文本来到中国。
华若翰最大的贡献是,用让同行们耻笑,自己也感到屈辱的方式完成了换约,而且根本无法保证条约生效。
在完成换约后,他也向前任那样,向美国政府提出了辞职。
美国国务卿头都大了,去一个公使,就辞职一个公使,让他去哪找那么多懂中国话的?
于是国务卿卡斯拒绝了华若翰的辞职,以“由于想象到在英法两国同中国的即将生的战争期间,公众利益迫切需要合众国公使留在中国”为由希望华能暂缓离任,并诱以“延长你在该国的任期,会为你的进一步高升提供机会”。
华若翰这才留了下来,当英法联军第二年7月再度北上时,华若翰决定遵照国务卿训示随同前往。
署两江总督薛焕知道消息后,曾试图加以劝阻,但华若翰以“为和好而去”为由,坚持北行,他8月抵达tj以调停者身份出现,想按照图务卿的训示精神谋求新的利益,比如以帮助调停来达到让清政府开放潮州和台湾的目的。
可是他感到完全没有机会,因为不但清政府看轻他,英法联军更是不配合他,反倒是一向以外交手段粗暴著称的俄国公使如鱼得水,得到谈判双方的尊重。
对前途感到彻底失望的华若翰决定放弃,他的政府已经允许他在12月份离任。
在自己即将离任回国之前,还能完成一向外交任务,华若翰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老实说,在英法俄美四国中,美国人是向清政府表达过善意的,向中国人表达过善意的,可是清政府的表现让人遗憾,不但没有按照国际惯例行事,连中国人传统的做法也放弃了,英法联军蛮不讲理,他们就畏敌妥协,俄国人狡诈他们无法分辨,也就一个美国公使表现的在他们看来“比较恭顺”,他们反而不在乎,甚至有些看不起,以拒绝美国照会的方式,在俄国人面前展现他们的虚弱的强硬。
善意是需要善意来回报的,哪怕这种善意也有美国人实力不济的原因在里面,但他总归是善意,起码朱敬伦从华若翰身上是能够感觉到善意的,其实还是第二任公使伯驾懂得清政府,他们如果早早采取强硬态度,跟英法一起出兵的话,什么事都没有了。
朱敬伦的高调唱的山响,让即将离任的华若翰感慨不已,感叹中国人明明有懂得外交的朱敬伦,却为什么从来不用。
朱敬伦请华若翰吃饭,同时还邀请了其他的美国人,比如美国调查团团长约翰。
并且跟华若翰一起解决一下最后的悬案,那就是托马斯被土勇杀害的事情。
“华若翰公使阁下,我想事情的缘由,我们双方都调查的很清楚了。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事件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我方。约翰先生应该已经向您做过汇报了,你们的商人不但擅自闯入我国的茶区,携带违禁品,而且还强行掳掠我国人民。因此造成了跟当地百姓的冲突,我国百姓完全是出于自卫,才失手杀死了托马斯先生,而且我方也有伤亡。但是出于人道,我们依然会派代表前去慰问托马斯先生的家属。”
其实俩人协商,也就是走个过场,结果在暗中已经商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