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敬伦高兴不起来,他觉得他要失去了一个人才了。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国还没有失去这个人,他将在广东继续他的事业,朱敬伦失去的,只是对一个人才的额控制,只是不能让这个人才在他的工厂里工作了。而一个容易被控制,一个肯兢兢业业把某项工作做一辈子的人,反而很难成为诺贝尔这样的人。

    收起略微失落的心情,他现在最要紧的,是将诺贝尔的那些同事,那一百个老技术人员留住。这些人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工作了三年,他们了解中国人,对朱敬伦来说,这三年是巨大的时间成本,在浪费三年时间培育一批技术人员对本地的认识,他承担不起这个成本。

    兵工厂的负责人是威廉,他是第一批就到广东的顾问之一,他是一个机械师,现在朱敬伦已经知道,他在瑞典的国家兵工厂中有长达二十年的工作经验,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说他是有执照的机械师也不算说谎,因为他确实有执照。

    这是一个算不上特别优秀,但是中规中矩,尤其是能够严格执行程序的古板的人,但也正是这种人能够生产出最好的产品来,朱敬伦的兵工厂生产的大炮和步枪,至少在质量上来讲,跟英国货是没什么区别的。

    对此朱敬伦相当满意,他生怕后世国企那种粗制滥造的情况发生,李鸿章建造的金陵机器局中生产的武器,李鸿章的淮军都不愿意装备,朱敬伦可不想看到这种事在自己的兵工厂发生。

    所以任何方法只要能留住这些人,朱敬伦都愿意,直到中国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彻底成长起来,甚至要让他们的管理思想和工作习惯形成企业文化后,才能让这些人离开。

    “威廉,你不觉得离开一个生活了这么久的国度,是一件很让人惋惜的事情吗?”

    这已经不是钱的事情了,所以朱敬伦决定从感情入手。

    威廉皱眉叹道:“是的,我在这里生活了三年了,可是我在瑞典生活了四十年。先生!”

    威廉接着道:“我十分想念我的家人!”

    对家的思念,是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朱敬伦知道他无法挽留这个人了。

    但还是尽了最后一次努力:“如果方便的话,十分欢迎您将自己的家人接到广东来。”(。)

第三百一十三节 改革进行时() 
朱敬伦只是做最后的挽留,没想到威廉真的对这个很感兴趣。

    他立刻就向朱敬伦寻求帮助,原来他早就想将家人接到广东来了,他说他妻子有哮喘的顽疾,医生说热带地区的空气,会对此有帮助。

    但是他却不能将妻子接来,因为他找不到住处,他们这些瑞典顾问现在都住在工厂里,但工厂的环境显然不适合他体弱多病的妻子,他更希望买下一块土地建造一座房子,但是当地人根本就不肯卖地,也不愿跟洋人做邻居,赫德管理的港区开出来的海岬土地倒是可以卖,但哪里的环境太嘈杂,地价也被炒成了天价,每亩上万两,他根本买不起。

    一问才知道,许多瑞典人都有这种顾虑,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是他们最大的困扰,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老诺贝尔一样,为了事业能够排除万难,比如跟当地人打成一片的。

    这种事情其实也不难解决,当地人不想跟洋人接触罢了,其实倒也不是什么歧视,而是根深蒂固的偏见,一个群体被人隔离,要么出于歧视,要么出于恐惧,中国老百姓恐怕是后者居多,红发蓝眼的洋人,让他们觉得毛骨悚然,这时代的中国人绝对不会在洋人身上产生美感,多叫他们鬼子,而是后世的一些中国人,坚定的认为“金发碧眼就是好看啊”,此时的文化话语权至少在中国还是本国人掌握的,而不像后世西方人控制了文化话语权的时代。

    朱敬伦让新安县处理,他们最后在南山下一片山坡树林地带买下了一片属于赤湾村的土地,这片小树林有二三十亩的面积,没有由于石头和沙粒多,没有开垦出来,成了一片野树林,赤湾村村民一般在这里打柴做饭,按照故老相传的乡约,这里就是他们的树林,但却又不属于任何一个人,给了赤湾村一百两银子,然后就将这片地划归兵工厂了。

    到时候建上围栏,给里面修上成排的别墅,给兵工厂的专家当作宿舍,如果当地人找麻烦,那也只能帮理不帮亲了。

    开出了这样的条件,但还是没有留下所有的瑞典人,最终只有三十个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选择留下,大多数还是选择了回国,看来任何国家,还是依恋故土的人占多数,能留下这么多已经相当不错了,中国人在南洋生活了几百年,还不是成批成批的往回迁,很多人是在家乡长到十五六岁,读完了私塾,然后去南洋帮父亲做生意,到了三四十岁接父亲的班,然后父亲回家乡养老,一代一代这种方式竟然可以持续上百年,相比来说,西方海洋文化下的人更愿意移民。

    这段时间除了兵工厂这点琐事之外,朱敬伦的其他工作有条不紊的进展着,比如军队的训练还在继续,新安县的新兵和八旗兵已经开始跟随主力到附近地区剿匪了。

    这几年广东的匪患不断,甚至可以说从太平天国开始,就没有断过,官府始终没能够将所有的土匪镇压下去。

    土匪这个名词,甚至就是从这个时代形成的,清代之前的史书中出现的土匪,都只用一个“匪”字代替,根本不会加一个“土”的前缀,之所以慢慢变成了土匪,就是因为两广地区才会用土客两种称呼来形容本地人和客家人,大多数的匪都源于本地人,因为本地人人口数量更大,宗族势力稍弱,经济兼并更严重,失地的流民更多所致。

    土匪不止某一个县存在,几乎是每一个县都存在,其中粤西地带,以很多从广西流窜过来,或者前几年天地会起义的余部为主,他们在湛江一带横行,官府根本没有力量清剿。广州府作为最繁荣的地区,也存在不少的土匪。但是这里的土匪,主要跟官府有关,英法联军攻占广州的时候,龙元喜等在籍乡绅一呼百应,先后招募了一万多乡勇,可是这些乡勇,咸丰却不想掏钱养活,广州城被收复之后,黄宗汉就要求龙元喜等人裁军,一万多人最后裁到了六千人,之后都被派到了广西作战。

    那些裁撤下来的人,很多都是没有土地,没有工作的流浪汉,经过军事训练后,转身就上山当了土匪,在各处打家劫舍。其中有一些狠戾之徒,真的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有一些稍微好一些,他们不打家劫舍,纯粹是为了活下去,他们跟附近的村民乡绅商量,保护他们,让这些人缴纳保护费。

    对于后一种危害相对小的,朱敬伦的主张是招降,将他们打散安置到自己的军中,对于那些已经天怒人怨的,则必须彻底绞杀。

    一群流寇而已,对朱敬伦来说,根本就没什么难度。难的是找到他们,发现他们,可没想到这种丧心病狂的土匪,竟然在各地也有眼线,剿他的军队一到,他们就能提前收到消息,后来才摸清情况,为他们提供消息的,有一大批地方上的乡绅,很难理解地方乡绅会跟这种无恶不作的匪徒勾结,可事实上就是有这么一批人,这些匪徒抢劫所得,他们帮助销赃,竟然能结成利益关系。

    对于这种不良劣绅,也必须严加惩处,按照律法该抄家抄家,该砍头砍头,同时还发出告示,告诫那些跟土匪合作的乡绅,如果能投案自首,并且帮助官府剿匪,小罪可免,大罪轻饶,这才慢慢的扭转了局势,渐渐的将猖獗的匪患压制了下去。

    政治方面,赫德已经先后给朱敬伦提交了三份税收改革方案,广东的税收还得依靠广州府,但是朱敬伦免除了一年的地丁税,那么能收的税,也就只有商业税了,清朝商业税的征收是因袭明代,相当的落后。

    对朱敬伦来说,征收商税,是触动传统社会结构最小,反对力量最弱的改革,毕竟城市里的商人社会地位本就不高,真要触动这个社会的核心,去动一动农村的土地,那可是会出大事的,强势如新中国,还不是发动群众斗群众,都不敢直接下去没收地主的土地,而要通过农民的手过一道,彻底打散乡村的组织结构之后,才去收无组织的农民的地,朱敬伦现在去动这些地,那就是找死。

    要收商税,还有谁比赫德更合适,在赫德改革了关税制度之后,彻底废除华洋区别对待的一系列制度后,算是他向朱敬伦纳了一个投名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朱敬伦直接任命他为广东总税务司,不止负责征收关税事宜,而是所有税务都归他管,当然地主的地丁税,依然由各地官府自行管理。

    赫德的工作热情依然很高,先后制定了三份税收方案,朱敬伦都不太满意。

    按照他的方案,税收是能收到不少,比如他建议向茶叶铺子征收营业税,向绸缎庄征收高额的经营税等,这两项是目前广东地区最大的两项产业,可一旦动了,那么影响的是广东的整体出口,是这两项产业跟西方竞争的强弱问题。

    作为优势产业,而且是出于激烈竞争中的产业,朱敬伦希望暂时能够给予一定的保护,但钱是一定要收的,光靠那点关税根本就不够用,至少朱敬伦发动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绝对不够用。

    既不能影响出口,又要征收到税收,两难的选择,赫德最后建议内销的征收消费税,外销的不用征税。

    但这份税收方案,朱敬伦认为执行起来很难,在还没有形成讲究诚信的商业文化中,肯定有人逃税漏税,到时候监察又是一个巨大的成本。

    第三份方案,就是西方重商主义流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先在其他环节,征收税收,最后在出口的时候,以退税的形势进行返还,达到保护出口的目的。

    这份方案就可以深入到茶叶和丝织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对茶园、茶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