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之前工程队撤走了所有人,而且放出消息说打算改线,竟然是迷惑他的,而帮凶竟然是他的侄孙子。尤其是当他看到施工队中有大批的邓氏族人在给人当苦工挣钱,将他家的菜苗践踏成了烂泥的时候,一股没来由的悲愤涌上头来,就要冲入菜地跟人理论,可突然眼前一黑,一股热血上涌,他吐了一口血,然后昏倒不省人事。
邓世才愣住了。
所有的邓姓族人都呆住了,放下了手里的工作,都跑了过来。
邓文举痴呆了,他这把年纪痴呆也属正常,人活七十古来稀,他都七十六了,早过了古稀之年,就是死了,都算高寿。
可是因为反对铁路昏倒在地头,让邓氏族人们心理开始变化,大批大批的反对者站了出来,不但反对建铁路,还要拆了已经建起来的桥墩地基。
这时候邓世才站出来,他亲眼看到叔祖昏倒,他是最难过的,他之前一言不发,他感到他有责任,但是他站出来,却坚持拥护建铁路,他说这不是一家一姓的事情,这是国家的大事。
甚至拔出了手枪,表示谁敢动铁路一颗钉子,就是跟他做对。
铁路桥还是修通了,过了桥不远就是一座火车站,从九龙出发的第二站,九龙城站。
而这座完全没必要修建的桥梁,因为邓文举等反对者的故事,成了一座名桥,大家将该桥称作菜地桥,而不是官方定名的九龙桥。
当然围绕这座桥的争议很大,让一个在当地颇有人望的老夫子变成了痴呆,报纸上对此进行正反两方的论战,连洋人的报纸都加入了进来。
有的同情邓氏,认为邓氏老夫子有权力不让铁路在他家的菜地上动工,有的支持国家,认为修铁路耗费巨大,在一块破菜地上已经花费了巨大成本修建铁路,如果还不能在菜地里修建几座桥墩的话,实在是太过蛮横。
还有人引申说北方人骂广东人是蛮夷,这种不顾一切对抗官府的行为,就是蛮夷无疑。
看到报纸内容,朱敬伦就知道,大明百姓已经比一年前成熟多了,一年前大家讨论的还是修建铁路是否有必要,而且反对者更多,一年过后,就已经变成了官府有没有权力在私人的土地上强行动工的讨论了。
同时朱敬伦还在报纸内容的后面,看到了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因为无论是哪方报纸,都对官府在百姓土地上施工所保持的克制,表示出了某种对应的情绪,甚至有相当多是站在官府的立场说话的。
喜欢强权的文人说官府太软弱,同时责骂百姓太刁蛮,对官府权力颇为抵制的崇尚西方制度的一些旅居香港的文人,也对官府克制表示了赞扬,认为官府在民众权力面前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没人说官府破坏了私权,在菜地上花费高昂代价修建铁路桥,如果还能被解读为破坏私权的话,那就真的太说不过去了,所以这座桥梁就是一面旗帜,是一面保护私权的象征,是朱敬伦几年前跟一些商人立约保护私产后真正树立起来的拿根被搬到西门的辕门立木。
不,准确来说,当年跟商人立约后,辕门口拿根木头就立了起来,这些年来,一直等一个壮汉徙走这根木头,这才是朱敬伦的徙木立信,现在立木终于徙走了,大明政府的信用,也终于有了一个招牌。
此后,谁怀疑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决心前,都会不自然的想一想那座菜地上的桥梁,然后就觉得自己没有怀疑的道理了。
老实说,这才是朱敬伦想要的最大效果,是最大的收获,是花费近十年时间悄然准备修建铁路中最大的收获,那三座陆地桥梁,两座坟地和一片菜地,都是他给勇士准备的立木,现在全都被搬走了,而他像商鞅那样,给了赏钱。
第四百四十二节 另一条铁路的命运()
随着菜地桥的完工,整条铁路上最后一根铁轨完成了铺设,历时11个月,200多公里的大明第一条铁路建成。
由于施工方是英国的建筑公司,又是中国境内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英国报纸较为关注,建筑公司在几家报纸的采访中,都高调的赞扬了中国工人的工作能力,英国掌握的强大的话语权,让英国人的评价,很快就让很多人认识,尤其是铁路行业内,更是多少都知道了一些情况。
英国本国人或许只将这条铁路,当时伟大的大英帝国在帮助一个落后的东方古国进行的一项现代化事业,可是对于那些缺乏优秀劳动力而迟滞的工程方来说,优秀的华工,已经成为他们越来越渴望引入的关键力量了。
美国太平洋铁路,跟历史上一样,在修建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跟历史上不一样的是,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华工帮他们解决这个困难。
历史上,当美国人修建铁路遭遇最大的困难,劳动力不足的时候,他们在1866年引入了第一批华工,在这个历史上,大明政府在1866年开始执行反对苦力贸易的政策,并且在概念得到了反对奴隶制而赢得世界名声的林肯总统的相应。
原本的历史上,这年发现小部分华工在铁路上表现出色之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派遣这些华工回国招募更多的华工,而这个历史上,这些华工工头回到家乡招募到了同乡,却很快就被官府当作苦力贩子猪仔头给抓起来投进了监狱。
原本的历史上,在1869年,太平洋铁路公司施工现场,有一万多个华工在施工,占到了劳工总数的九成,可以说除了少部分技术工人外,基本上都是华工,在这个历史上,1869年,大明劳务输出公司在跟太平洋铁路公司对薄公堂一年之后,最后一个华人施工队50人,被当作解救的苦力,送上了回国的轮船。
原本的历史上,1869年,689英里的太平铁路西段完工,这个历史上,他们至今还没有穿过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铺轨长度不到40英里,最重要的几条隧道和桥梁处于停工状态。
可以说应为大明劳务输出公司的反对,美国太平铁路不但没有完工,而且很可能永远不能完工了,因为修建西部路段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财务出现了巨大的亏空,徘徊在破产的边缘。
他们把最后的希望放在能够大量引入华工上,在争取到了政府的最后一笔资助之后,他们启程前往中国,跟着政府的一个外交团队,打算说服大明政府支持他们修建铁路,允许华工在铁路上工作。
如果无法说服大明政府的情况下,他们的备用方案是北上,在中国北部,在太平天国和清廷控制的领土上招募中国的工人。
他们的船在69年3月初,中国农历新年过去没多久,老百姓门上张贴的对联还很新鲜的时候,踏上了广州的土地,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向大明礼部提交了他们的国书。
这不是谈判,而是请求,请求大明政府许可华工去美国修铁路,而他们要做的,则是对大明礼部解释修建铁路的危险性,并没有大明劳务公司认为的那么大,修铁路跟其他建筑一样,都存在这不可预知的风险,但是却绝对没有大明劳务公司发布的,比战争伤亡率更大的报告那么严重。
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懂事认为,能否成功说服大明政府,将是他们公司能否存续下去的关键。
华工如此重要,不是华工的技术有多好,而是华工的吃苦能力,而太平铁路公司的西段,正是这世界上最艰苦的工程。
40年代爆发的淘金热,让大批华工进入了美国,并且给美国西部港口起了一个叫做旧金山的名字。持续了二十年的移民潮,让美国铁路公司修铁路的时候,旧金山一带已经有5万华工生活了。
所以本来美国人不需要到中国来就能找到工人。
但是在美国的华工,很清楚落基山的险恶,而且他们已经来了很多年,大多数都在其他行业找到了工作,或者在金矿上淘金,或者在城里开饭馆,开洗衣店,或者做木匠,铁匠,泥瓦匠,这些工作的收入都非常丰厚,当地劳动力紧缺,他们每天就能赚到半两银子左右,丰厚的收入,加上他们的储蓄习惯,让大部分华工并不是饥寒交迫的状态,所以很少有人会愿意拿铁路公司开出的每天最多一美元的工资冒险去山里修铁路。
美国铁路公司一开始也不喜欢华工,尤其是负责修建西段太平洋铁路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创始人斯坦福,他本人是加州州长,他当年竞选的时候向爱尔兰白人选民承诺,要把华人赶回中国去,所以他不可能选择雇佣华人。
第一次雇佣华人,是在1864年,几十个华人负责修建一条辅助马车道,很快完工,大家也没有在意。第二次则是在第二年,太平铁路公司大股东之一,加州法官查尔斯·克劳克建议招募了50个华工,让他们在劳动力不足的山里中修建铁路,这些人都是客家人,在山地施工如履平地的能力,让美国人印象深刻。
而同时爱尔兰的劳工,则因为艰苦的工作,今天刚招募了坐船来到旧金山的几百个工人,当他就有人数相当的老工人偷偷跑去淘金去了。另外还有酗酒,酗酒之后的打架,以及不断的要求提高工资,不满足时候就摆工威胁,这些不但让董事会费劲了心神,关键是严重影响到了铁路修建的进度。
对中央太平洋铁路而言,铁路修建的速度,是关乎他们生死的。因为虽然他们得到了林肯的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发起人斯坦福也通过自己在加州的权力,宣布加州政府给予铁路一千多万美元的大额补贴,同时说服了临近的俄勒冈等州出五百多万美元不等的补贴。
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这些州政府都没钱,他们给予的补贴是折算的土地,铁路两侧120多米的土地免费赠与,铁路两侧32公里的土地低价转让给铁路公司。联邦政府给予的支持是,允许铁路公司用这些土地抵押向联邦政府贷款,允许铁路公司发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