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理说,曾国藩选择以息事宁人的方式,其实很附和中庸之道,各大三十大板,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如果双方各让一步睁只眼闭只眼也就算了。尤其是官员,曾国藩认为,如果在跟洋人的交涉中,随意处死本国的官员,只会打击朝廷的威信,同时造成官员在跟洋人接触中畏首畏尾,不敢据理力争的情况,这种情况其实在上海等口岸已经很普遍了。因此曾国藩不肯杀官员。

    可是清廷实在是太恐慌法国人发兵,尤其是内斗太严重,曾国藩名气虽然大,但往往这种名望越重的官员,遭遇的攻击就越大,因为攻击这种人,是那些以弹劾人出名的清流言官最便捷的出名渠道。

    尤其是一群顽固派,向来毫无理智的想要尽灭夷人,他们声言,天津百姓是为了保护官员才打死洋人的,说明天津百姓畏惧官员而不畏惧夷人,正好利用民意把京城的洋人也全都灭了。于是他们根本不顾曾国藩的调查,在口说无凭的情况下,硬说天津老百姓在教堂里都搜出洋人挖的儿童眼睛了,曾国藩是意图包庇。

    慈禧看到顽固派的态度,也给曾国藩来信询问,曾国藩明报说没有发现。慈禧于是急着结案,生怕因顽固派的原因,导致事件扩大。

    但是此时法国人根本不答应,一个肇事的人员都不惩治,别说法国人了,死了人的俄国、美国也不能答应。

    见到洋人的态度坚决,慈禧等高层怕再次发生英法联军进北京的结局,急于解决危机,反而指责曾国藩有包庇犯官,想那几个官员的脑袋平息了洋人的怒火。

    曾国藩无法,只能派人将张、刘二人找回,录下口供,押解刑部。最后,刑部判决将张、刘二人发遣黑龙江赎罪,刑部也不敢为了洋人杀本国的官员。

    但是对于小民,曾国藩就不客气了,匆忙缉拿了20名凶手判决死刑,之所以是20人,因为洋人也死了20个人,曾国藩完全打算用以命抵命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曾国藩熟读经典,却对于法理不通。而且他耍了一个手腕,抓的这20个人,其中大多数本就是牢中的死囚。

    曾国藩的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让洋人满意。朝廷官员继续骂他,这次换成那帮子清流,他们以民族主义的情绪,责骂曾国藩不但惩治本国官员来谄媚洋人,还要杀本国民众,简直是汉奸国贼。

    还别说,这种带着民族主义情绪的谩骂,在中国大有市场。一时间引起了巨大的冲击,全国老百姓,主要是读书人、乡绅等社会精英,他们突然对曾国藩产生了巨大的不满。之前他们对曾国藩有多么期待,现在他们对曾国藩就有多么仇视。他们过去多么崇敬曾国藩,现在就多么鄙夷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湖南人,之前他是整个湖南的骄傲,因此在外地经商的湖南人多以甚为曾国藩的老乡而自豪,各地的湖南商会会馆,都请曾国藩题字,曾国藩之前为了筹集军费,也乐得给商人题字,那些字都做成匾额高高挂在各个会馆之上。

    现在全国各地的湖南会馆,纷纷砸了曾国藩的牌匾。

    读书人更为激愤,当天津老百姓在官员的支持下,砸了洋人的教堂,绝大多数读书人都拍手称赞,他们一直视洋教进入中国是祸乱孔孟名教,认为天津父老反抗洋教,是跟曾国藩当年带领湖湘子弟抗击长毛是一样崇高的功业,按照他们的心思,这种事还得树碑纪念呢。

    结果曾国藩竟然说洋人没有挖小孩眼睛,没有诱拐儿童。

    事实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国藩怎么能这么说,其实失去理智的书生们要的,并不是曾国藩所谓的事实,他们只想要一个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他们只希望他们的偶像曾国藩是跟他们站在一起的。

    但曾国藩的表态,显然让他们不满意,甚至难以接受。天下人都可以这么说,怎么你曾国藩也要这么说?

    于是读书人也站出来骂曾国藩,外地也不过骂一骂汉奸民贼之类的,湖南读书人尤为感到气愤,他们之前以曾国藩为荣,此时却一个个集会宣布不承认跟曾国藩是老乡,宣布开除曾国藩的省籍,他们不再承认曾国藩是湖南人了。

    曾国藩没想到他以诚示人,得到的确实所有人的诋毁,顽固派嫌他迁就洋人,清流暗讽他谄媚洋人,商人都以他的题字为耻,他故乡的读书人更是都不承认他是湖南人了。

    一时间曾国藩感觉到天上地下,竟没有他容身的地方了,不由的苦闷之下,竟然病倒。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之前他享有的名声太盛,盛名之下不容他有丁点的差错,之所以那么多人骂他,是因为那些人心中的一面旗帜,一个精神偶像突然坍塌了。

    这股冲击是如此之大,甚至比两次鴉片战争的战败,更触动广大读书人的心,有些人变得更顽固,更仇视洋人,而有的人,却开始了转变心态,开始重新考量这个世界,这些在世界大变局之前开始变通的人,其实才是真正的民族精英,之后的几十年间,这批人将在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等大事业中奋斗,可惜他们最后也失败了,因为他们的盟友实在太少,不肯变通的人实在太多。

    曾国藩觉得自己暂时不能理事了,向清廷道明理由后,在李鸿章的保举下,清廷调派曾国藩的得力门生,做过江苏巡抚的丁日常前来协助曾国藩。

    此时曾国藩这个理学大儒,儒家精神偶像坍塌的效应,已经扩散到了大明,朱敬伦不在乎那些崇拜曾国藩的保守读书人有多么痛苦,他不能不在乎曾国藩刚刚建立的那些学堂,竟然有可能被人砸毁。

第五百四十九节 统一教育() 
丁日常来到天津,也没得到好评,因为他做的比曾国藩更刺激人。

    丁日常的做法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安抚洋人,不惜一切代价的安抚洋人。

    他一到天津,马上调拨资金帮洋人重修教堂,修缮育婴堂,严刑审讯涉案人员,好言抚慰洋人。结果惹的天津士民人人骂他丁鬼子、丁小人。四处张贴无头告示,揭他在苏抚任上腐敗受贿的不法情事。

    丁日常没有曾国藩那么看重名誉,对此根本不在乎,说:“做官的谁不被人骂?官越大,骂的人越多。宰相肚里能撑船,他骂他的,我行我的。”

    朝中言官弹劾他,他还敢大张旗鼓的跟那些清流言官打对台。

    他上书说,国家大事受迫于清流,才导致国家受无穷之累,将两次鴉片战争都归罪于清流们毫无理智的一味主战。

    丁日常的态度倒是赢得了洋人的一些好感,暂时威胁之词少了一些。

    丁日常出自曾国藩的幕府,跟李鸿章共事过,李鸿章现在迹,手握大权,时常保举丁日常,在曾国藩面前也对丁日常赞誉有加,可是丁日常这个人做官不太廉洁,这一点曾国藩之前不太认同。

    但是曾国藩明白,这种乐于同流合污的人中,也有人才,比如李鸿章就是一个,现在看来丁日常也是一个。

    看到丁日常将外人对自己的苛责一下子都吸引了过去,曾国藩慢慢换过一口气,他慢慢接受了目前的现状,那就是他只能在外界的责骂和顾全大局之间选择其一,他选择宁得罪于清议,不敢贻祸于君父。

    此时在大明,也是民意汹汹,洋教在整个中国都是没什么市场的,不然他们也不需要靠办育婴堂,从小培养教徒,不用收拢一大帮子地痞无赖,可以说在中国士大夫精英之中,对于洋教是没什么好感的。

    哪怕是之前对办工厂、开港口等新式产业比较支持的新派人士,在面对洋教的问题上,也抱着抵触的心态,这一次他们集体失声,没人为洋教呐喊,结果报纸上天天刊登着大家对曾国藩的失望评论,显然都出自那些保守士大夫阶层,而之前他们是曾国藩最坚定的拥趸。

    他们之前拥趸曾国藩,也是因为曾国藩告诉他们,多办一所学校,将来就少一座教堂,多收一个学生,将来就少一个洋教徒。可以说他们之前支持曾国藩,完全是出于内心深处一种文化排外心态,是出于对洋教的方案,仇视和憎恶。因此曾国藩的鼓动,反而是那些越保守的人,越拥护。

    但是现在他们看到曾国藩面对洋人时候的软弱、迁就,他们突然觉得之前跟随曾国藩完全就是一种耻辱,一切都是谎言,曾国藩不敢对抗洋教,那么曾国藩办的学堂也就不可能对抗洋教。

    这些人完全不以理性的方式来思考,在他们的教育中,从来就没有理性的基础逻辑学的内容,连数学几何都不学的人,往往也就只能以感性的视角看问题,曾国藩办的学校,那跟曾国藩反不反洋教没什么关系,但他们就是这种态度,因人废事,竟然开始砸毁一座座他们修建起来的学堂。

    这种事朱敬伦就难以接受了,他并不认可曾国藩修建的那些学堂,因为出于对保守派的妥协,为了得到这些人的支持,曾国藩跟这些人建的学堂中,竟然拒绝教授数学。为了应付科举,他们的办法是集中挑选可用之才,请名师教导,这完全是一种精英教育,依然是文化垄断,跟他们之前排斥普通学生进学堂一样,相信一般学生也享受不到这种补课的待遇。

    但朱敬伦向来是一个正面看问题的人,尽管曾国藩办的学堂有千般让他不满,可最起码大大提高了入学率。曾国藩在大明三年来,跑遍了两广、福健三省,尽管没能完成一村一孔庙的大业,可是也建了将近十万所小学堂,尽管都是私塾性质的小学堂,但是招收的学生,却让大明的适龄儿童接近八成进入了学堂,学不到数学知识,至少他们可以识字了。

    可现在一味的砸毁的话,实在是太过可惜不说,对大明国来说,也是巨大的损失。

    结果砸学堂的风潮一起,朱敬伦立马行动起来,直接以皇命,晓谕大明各府县,要求各地知府、县令务必制止这股风潮,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