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上海暂时在英国力量、太平天国力量和明军力量之下,形成了一个平衡。

    对李秀成而言,如果能让洋人保持中立,他的北伐才更有可能成功,为此他能接受英国軍队再次回到租界。对英国人来说,既然暂时无法武力介入,加上本身意愿就不强烈,答应保持中立,换取重新控制租界,也是划算的。

    协议达成之后,太平军释放了英美俘虏,甚至将武器都交还给了他们,但是那些线膛大炮、多管机枪他们扣下了,吃过这些武器的亏之后,太平军很希望能得到这些武器,但这点武器对数量庞大的太平军来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询问大明是不是能制造这些武器,同时他们也将样品送回天京,让天京的工匠尽快仿制。

    随着太平军撤出租界,上海的秩序迅恢复,洋人第一时间回到租界中迫不及待的想要重新恢复贸易,但这时候他们现,大明商人已经建立了强大的贸易优势地位,现在中下层的商业体系,是太平天国本地商人控制,他们将太平天国控制区的货物往上海,大明商人进行收购,完全取代了过去大洋行的地位。现在这些大洋行,自能从大明商人手里拿货了。

    但英国商人还是恢复了银行业的生意,因为这个领域,大明商人还没有触及到,票号的业务跟银行的业务是互补,而不是竞争。

    随着上海问题解决,李秀成的軍队也完成了休整,暂时不可能直接过江,因为左宗棠的淮军还在太仓守着呢。

    之前汪海洋等杂牌部队一直在围攻这里,但他们出工不出力,加上左宗棠的部队确实不好对付,他始终没有打下这里,但却也阻挡了左宗棠救援上海,给李秀成本部兵马攻打上海争取到了时间。

    等李秀成完成对上海的占领之后,左宗棠的攻势也减弱了。

    李秀成主力进行休整之后,马上度过吴淞江,这时候从江西转运的十门克虏伯巨炮也运到了前线,在这些大炮的轰击之下,宝山县、嘉定县的城墙如同薄纸一般,左宗棠楚军似乎被吓到了,竟然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轻易被李秀成本部精锐击退。

    何止是左宗棠被吓到了,汪海洋也被吓到了,他之前还满腹牢骚,不太愿意消耗兵力,借口说楚军悍勇,极力夸张攻打这些地方的困难,结果李秀成二话不说,将他的軍队撤到第二线,自己本部上去,三下两除二将左军击退。

    这对汪海洋的震慑是非常巨大的,等到李秀成要攻打镇洋县的时候,汪海洋主动请缨,显然他被李秀成的实力折服了。李秀成也不拒绝,汪海洋部轻易收复了镇洋县。

    这么轻易,主要是因为左宗棠主动撤退了,全部主力撤到了崇明县,也归属太仓州,但是位置是在长江之中,是一个大沙洲,要攻取这里,必须得有水师。

    此时整个长江以南,都被李秀成收复,这比当年李秀成开创苏福省的时候,威势更大,借助这股威势,李秀成返回天京,满朝上下只有庆贺的生意,绝无半分杂音,他此时对太平天国的掌控,才达到了巅峰。

    这时候开始准备北伐了,第一步调遣水师辅助汪海洋部攻打崇明县,一旦攻占崇明县,这里将成为北伐的基地。同时以配合汪海洋,辅助北伐,他给杨辅清下命令,让他择机从铜陵、芜湖向江北进攻,攻占泥叉河一带。

    因为这一带是以三河镇为驻地的鲍部的辖区,目的就是让杨辅清牵制鲍部,给汪海洋渡江提供支援。

    至于躲在安庆当土皇帝的曾国荃的反应,现在也摸不清了,因为曾国藩到了安庆。

    事情果然不一样了。

    本来的设想是,杨辅清向江北动佯攻,鲍部肯定不会让阿思本舰队去崇明县。

    可是鲍部宁肯放杨辅清安然登岸,也将主力舰队调到了崇明帮助左宗棠,结果是杨辅清进入无为一带跟鲍部生了6战,而太平军舰队则在崇明跟阿思本舰队生了水战。

    两场战斗一时间都打的难分难解。

    都是以蒸汽风帆战舰为主的水师,在狭小的长江下游水道进行作战,基本上就是摆开阵势进行对轰的场面,十分的壮观,但没有什么艺术色彩,在两岸无数爱好看热闹的人眼中,打了个两败俱伤结尾。

    从九月打到十月,这场战争不得不草草收尾,因为曾国荃部动了。

    当看到吉字营的旗帜出现之后,早就对湘军产生了天然惧怕的太平军主动撤退,当然主要还是杨辅清并不想消耗自己的兵力,以此为借口将江北三万大军全部撤回池州。

    为此李秀成起了对杨辅清的弹劾,可是在一群洪姓王爷的力保下,最后洪秀全都站了出来,也只是罚了杨辅清半年俸禄了事。

    太平军北伐未遂,但因此而生的变化还是有的,太平军和满清双方纷纷向大明订购军火。

    太平军向大明订购1oo门克虏伯巨炮,价值1ooo万两银子,满清同时也看上了这种大炮,是李鸿章订购的。

    不同的是太平军竟然还希望大明能卖给他们一批铁甲舰,他们同样拿出1ooo万两银子,向大明兵工厂订购十艘。

    但兵工厂的态度,则是不想卖,哪怕郝可久很想挣这笔钱,但他还是觉得不应该卖,他打出军国重器,不能轻易与人的借口反对,但是对向满清出口巨炮却非常支持。

    朱敬伦觉得这个晋商掌柜出身的兵工厂总办的立场有问题,似乎他是倾向于满清的,所以当工部和礼部为此争论到了尚书省,接着官司打到朱敬伦这里后,朱敬伦不得不表态了。

    “铁甲舰可以卖,让他们打水战,与其6地上打的血流成河,不如让他们把银子都耗在水上,毕竟能少死人啊。”

    但是卖给李鸿章大炮的问题,朱敬伦觉得他得跟郝可久好好谈谈,于是马上就召见了郝可久。

第五百五十三节 军火买卖() 
李鸿章因完美解决了天津教案问题,荣升为直隶总督,天津就成了他的辖区。

    高升自然是喜事,可是天津是一个麻烦的地方,这已经是第三次外国的军舰兵临城下,前两次他们甚至都打到了北亰城,一次是英法联军,一次是大明軍队,这一次更是英法美俄的舰队都来了。

    李鸿章觉得,不把这里处理好,迟早还得出事。

    李鸿章的手下,戈登副将给他提建议说,只要清朝没有迁都,只要首都还是北亰,就最好不要跟洋人交恶。

    迁都这种事,李鸿章知道是不可能的,于是就问其他解决办法,戈登建议建设海军,但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李鸿章没钱,戈登说便宜的方式则是建造坚固的炮台,添置优良的大炮。

    李鸿章所幸任命戈登这个洋人为天津筹备海防专员,向朝廷请示了一批拨款,准备重修大沽炮台,他实在是不想看到洋人再一次来天津耀武扬威了。

    戈登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如果这种人跟曾国藩共事的话,一定会相互欣赏,可是他跟李鸿章共事,却只能相互鄙视,可问题是这两个人又是这样的两种人,他们相互歧视,又能相互配合好,李鸿章胸怀宽广,能容人,戈登则公事公办,也不管别人的私事。

    戈登这种公事公办的性格,让他选中了大明仿制的克虏伯巨炮,因为简单的对比就能知道,这种后装线膛炮确实是最优越的。英国本来有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但是英国自己都要放弃不用了,英国政府调查认为这种炮有缺陷,戈登自然不能昧着良心向中国推荐这种大炮,哪怕英国公使都找上他了,他也不为所动。他认为自己不能辱没自己的名誉。

    克虏伯也能制造同样质量,甚至更好的大炮,但此时一来普法战争激战正酣,二来,克虏伯大炮的价格太贵,他们一门至少卖十七八万两银子,而且还要加上四五万的运输费用,大明仿制的大炮在性能上已经不差,十万两银子的价格非常划算不说,运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因此采用大明的大炮,能够极大的降低成本。这对于经费捉襟见肘,东挪西借的清廷里说,是最现实的。

    于是戈登建议使用大明的火炮来建设大沽炮台。

    李鸿章没有反对的必要,他根本就不懂这些,就这样成了大明兵工厂未来最大的客户。历史上克虏伯兵工厂总共向外国出售了两万多门大炮,而李鸿章一个人就向这家工厂采购过七千多门,可谓是克虏伯第一大优质客户。现在这个客户变成大明兵工厂的了。

    “你是说李鸿章买大炮是为了建炮台?”

    听完郝可久的解释,朱敬伦点了点头。

    他还以为李鸿章是为了装备陆军呢。

    郝可久有些紧张,坚持卖武器给李鸿章,是他力主的,他是有私心的,因为他是山西人,陕西在满清统治区,他出身日升昌票号,日升昌跟满清官场关系密切,这次李鸿章购买大炮,也是通过日升昌跟郝可久联系的。

    但是大明礼部跟工部意见不一,本来就跟工部不对付的兵部,也站在礼部一边。礼部负责外交的洋务司坚决拒绝卖给满清武器,因为他们目前的外交战略就是打击满清。兵部也认为满清现在是大明最大的威胁,他们一直主张北伐,但北伐的目标一直都放在湖南身上,所以也认为谁卖给满清武器就是卖国。

    但作为一个从山西来的晋商掌柜,从小也受的是孔孟之道的教育,哪怕抛开家乡观念,郝可久的世界观也更认可满清,在满清跟大明之间,他现在可能会选择大明,但是在满清跟太平天国之间,他绝对是会选满清的。

    郝可久做了大量的工作,让工部支持了他的态度,工部此时反而不是很关心这些生意,工部尚书陈启沅最大的兴趣是推动缫丝工业,现在也已经展开了丝织以及,棉纺产业,对于军工他不懂,也不关心,所以兵工厂其实是他扔出去的一个包袱,支持郝可久,也不够是因为郝可久是自己人而已。

    所以郝可久觉得压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