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庙。
这不是一个正规的名字,全国各地都有叫做红庙的地方,但大多数都不是正规名字,因为没有一个神灵叫做红神。
比如北京的红庙中供奉的要么是关帝,要么是土地,也有供奉城隍的,之所以叫红庙,一般都是因为庙宇的墙壁被涂城了红色,老百姓图方便就喊顺嘴了。
广州的这座红庙,就坐落在码头边上,后墙对着广州城,正门望着流淌的珠江,这座庙里供奉的是妈祖,是一位海神。
当日由于在红庙后面的街面上,出现无赖阻挡英军追击林庄马车的事情,红庙后来也被英军搜查过,当然他们一无所获,又出于不愿招惹中国人的信仰的态度,英国人之后也没有查封红庙。
这就给了艺高人胆大的乡勇头目一个机会,林福勇认为被火烧过的草地更安全,于是他昨夜悄悄的将巴夏礼从附近的一家院落转移到了红庙。
林福勇是林福祥的弟弟,为了这次秘密的行动,林福祥特意把他从南海县招了过来,让他直接参与这次劫持任务。他作为林福祥的弟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比如动用红庙这个潜藏的暗桩的权力。
林福勇把巴夏礼转移到红庙的第二个原因则是红庙门前不远就是一个码头,出于安抚人心和维持贸易的考虑,英国人昨天就开放了贸易,对来往商船不再一一检查,这是林福勇将巴夏礼带到红庙的最重要的原因。
巴夏礼还没死,但他依然在麻袋里,每天会有两次被放出来吃饭,然后嘴里塞上破布,身上捆上绳索继续塞进麻袋。
林福勇他们没兴趣提前审讯巴夏礼这样的家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巴夏礼活着送到林福祥处。
一艘再寻常不过的乌篷船悄悄的停靠在了码头上,在日落之前,装满了他需要的货物,然后静静的开船离开了广州码头。
带着几个林家心腹死士,林福勇一直静静的看着小船离开,这才放心下来。
但脸上的神色并不好看,因为他并不赞成这件事,他一直都是一个反对者。
他始终不相信潜伏在城里的朱敬伦,因为对他而言,一个连自己亲生母亲都能出卖的家伙,是不值得任何人信任的。可是当他大哥林福祥一听到那个家伙说会把巴夏礼给他们送来的时候,就再也无法按捺心中的激动,甚至表示如果对方能帮他绑架了巴夏礼会跟对方结拜为兄弟。
在这个乱世,尽管拥有一身武艺,也饱读诗书,但是林福勇最大的愿望却是能够保的一家安身,所以他屡次拒绝他大哥保举他进入军中的意见。但他却并不反对他大哥的拼搏,那怎么也是光大林家的好事。
但他始终不太接受大哥信任朱敬伦,他多次告诫林福祥,把朱敬伦这种人当一个密探可以,但是过于信赖就不行。可他大哥不听,还是卷入了朱敬伦掀起的阴谋之中,这次的事情太大了,林福勇虽然暂时抛下跟大哥的分歧,亲自来广州主持。但却更加的忧虑起来,他觉得他大哥的升官进取已经走火入魔,加上又跟朱敬伦这种人合作,恐怕不会有好下场。
但是他没有任何办法阻挡,擒拿一个洋夷的酋首,即便不能逼迫洋夷投降,那也是一件顶天的功劳,他知道他大哥是绝对不会拒绝了。
现在劫持巴夏礼果然成功了,林福勇却高兴不起来,依然无法相信那个朱敬伦,甚至比以往更加的担忧起来,这次事件的安排,虽然从上到下都是林家人在负责,可是大的行动方向却是那个朱敬伦制定的,这让林福勇觉得,这个人很危险。
跟这种人合作太危险了,但是林福勇知道他大哥绝对不会拒绝,而且会越陷越深,到最后无法自拔。但是他自己绝对不会再参与到这件事中了。
所以看着那艘乌篷船离去之后,林福勇登上了同样一艘小船,举手向着岸上几个林家子弟告别,他不打算去跟林福祥汇合,他会直接回南海县,然后继续努力保护一家老平稳度过这个乱世。
一艘不起眼的乌篷船,当夜就停靠在了两百里外的一个地方,一个麻袋被扛进了一个森严的大堂之中,巴夏礼被放麻袋中放出来的时候,神色是一种惊慌过后的样子,既不是最惊慌,也不是太恐惧,反而却刻意保持着一份风度,挺着胸膛一言不发,显然他已经适应了自己被劫持的事实。
面对着林福祥的审讯,巴夏礼一直挺了一夜。
林福祥的审讯手段谈不上文明,刑讯逼供这种事他丝毫不觉得不妥,但是他没有从巴夏礼口中得到任何他想要的,而且他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于是第二天,林福祥决定启动另一个计划,一个大计划!
林福祥作为一个读书人,又带兵打仗多年之后,心中其实早就没有了那么多三国演义中常有的惊险谋略,他很清楚那种刺激的桥段只适合作为故事,但是朱敬伦异想天开的劫持巴夏礼计划,让林福祥再次升起了军事冒险主义情怀,就好像多年前在整个国家一片战败阴影之下,他却天真的向上司请求收复香港一样,他本质上是一个读书人,是读书人就有一种浪漫主义情节。
只是当他激动的等来了巴夏礼之后,心中对潜伏在城里的朱敬伦更加认可,他潜意识的认为这件事应该跟朱敬伦商量一下,联系朱敬伦的任务,当然得交给他的亲族林庄负责。
于是林庄第二天傍晚,跟朱敬伦在一座小茶馆会面的时候,就带来了林福祥大计划的设想。
第四十二节 大计划(2)()
林福祥的大计划其实朱敬伦早就给他提过了,这也是来他找朱敬伦商谈的原因之一。
大计划就是诱敌,早在劫持巴夏礼之前,朱敬伦就通过林庄向林福祥提议过,他早就提醒林福祥指望通过巴夏礼让广州的洋人投降不现实。朱敬伦既然能够帮林福祥真的劫持了巴夏礼,那么朱敬伦提出过的诱敌出城伏击的建议,似乎也就很值得考虑了。
另外,除此之外巴夏礼好像也没有其他价值了,起码林福祥看不到一个不肯投降的贼酋还能有什么价值。
这个计划很诱人,但是也很危险。
“你们有多少人?”
朱敬伦问道。要伏击英法联军,至少是伏击英军,没有强大的实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林大人手下有一千五百人,敢战的精卒也有五百余人。”
林福祥的水勇是十几年前组建的,第一次大烟战争时期,他授命从香山、顺德等地招募五百七十二人,组成平海营。所谓敢战的精卒,大概就是这些老兵吧。
可是五百人就打算伏击英军,这太过于异想天开了。
朱敬伦摇摇头“钦差黄大人哪里怎么说?”
城外的乡勇中,林福祥的兵勇是最积极主战的,但是实力最雄厚的,还是三乡绅和地方官主持的团练,这些人都听命于钦差黄宗汉,如果黄宗汉能出面主持大局,伏击英军也就有了可能。
林庄却摇了摇头“此事黄大人尚不知情。”
“什么!”
朱敬伦不但惊讶,甚至有些愤怒,他理解为林福祥想要贪求功劳,竟然打算凭借自己手里那点兵力蛮干。
林庄叹道“如果黄大人知道了,黄大人不会同意的。”
朱敬伦疑惑“莫非黄大人收到了圣旨?”
朱敬伦知道,此时英法联军恐怕已经跟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皇帝如果不打算继续打仗了,很有可能会给广东地方官下命令让他们不要在招惹洋人。
林庄摇头“还未有却旨,但已有传言。陛下旨意,若无必胜把握,不可攻城。”
其实朱敬伦这一点倒是误会满清皇帝了,6月26日清政府和英法联军在天津签订条约,但是7月5日咸丰还给黄宗汉下旨,不是让他不做军事准备,而是让他稳妥形式,如果没有必胜把握不要攻城。
这主要是咸丰并不是完全相信洋人,就好像皇帝也没打算好好遵守条约一样,一切都是权宜之计,他并不相信洋人会按照条约乖乖让出广州城,只想用一份条约把洋人打发走,让洋人赖在天津皇帝确实有些睡不安稳。
可是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广州,这让黄宗汉等一干文官有了心思,攻打广州城,胜了确实是功劳,可如果败了呢,中国的文官向来是宁可不做事也不肯做错事的,能稀里糊涂蒙混过去的事情,他就绝对不愿意大张旗鼓的真枪实干。
所以黄宗汉这些人就有了一些龟缩之意。可林福祥一向主战,而且他确实需要功劳来加官进爵,黄宗汉已经是两广总督,没有上升的空间了,可他林福祥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管带,他很渴望通过这次战争染红自己的顶戴。
手里又有巴夏礼这样的奇货,他就有了冒险的本钱。
“我家大人说了,洋兵也不可能全军出城,如果来个两三百人我们还是有的打的。”
林庄解释道。
朱敬伦点点头,伏击两三百个洋兵,确实有可能打赢,虽然全歼是困难了些,但只要打退了,那也不失为一场三元里一样的胜利,可大可小就看怎么渲染了,如果朝中有人,就能夸耀一番,足以让林福祥再升上一级。
但朱敬伦还是觉得冒险“若是能说服黄大人就更好了,即便黄大人不会派兵伏击,只要能派兵逼近广州城,就能牵制洋人,让洋人不敢空城而出,林大人的机会就更大了。”
林庄道“若是黄大人知道了,怕是巴酋就得送往黄大人哪里了。”
“无论如何,黄大人必须得知道巴夏礼已经被我们擒住了!否则林大人日后不好交代。”
朱敬伦想了想,必须有黄宗汉的参与,否则根本无法调动城外所有的军事力量。
林庄道“我家大人并没有打算隐瞒黄大人,只想告知黄大人前,在立新功。若是巴酋交给了黄大人,我家大人怕就无法诱敌了。”
劫持巴夏礼的事情,连广州城的人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