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一的疑点是,有些资料表明,李仙得要求日本占领台湾后,美国将享有独占台湾贸易的权力。

    朱敬伦倾向于相信美国政府没有直接介入此事,但是乐见其成,如果真的对台湾有很大的野心,美国人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没有抵抗力。

    对比一下李仙得的背景,此人并不是美国人,而是一个法国人,因为娶了一个美国太太,才加入了美国籍,这是一个很有这个时代冒险家味道的一个家伙,这种人为了个人野心,确实愿意做任何异想天开的事情,因此此人的个人行为更合理,但美国人应该是知情的,他们很乐意在日本夺取台湾之后分一杯羹这倒是真的。

    比赫德更了解此事的前因后果的朱敬伦,完全不担心美国对台湾的野心,但是他无法,也不想说破。

    将错就错,他让伍崇曜马上照会美国政府,质询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认为美国人李仙得的行为严重影响到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也影响到了大明的利益和安全。

    同时向日本发出照会,告诉日本人,大明严重关切台湾问题,让日本解释他们对台湾用兵的意图。

    向英法两国发出外交声明,告诉他们大明对台湾问题的关切态度,并且告知大明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保持地区和平稳定,维护相关各国的贸易利益,希望得到英法的支持。

    朱敬伦还命令海军派出十艘军舰,马上封锁台南地区相关海域,不允许一艘日本船只靠岸,直到此次事件圆满解决。

    “是不是应该照会清国朝廷?”

    伍崇曜自觉自己已经很了解国际法了,他觉得此事最应该跟清廷交涉。

    可朱敬伦绕了一圈,就是没对满清表示,他就是有意要绕过清廷的。所以朱敬伦没有解释,让伍崇曜按照他说的办。

    伍崇曜百思不得其解,跟赫德一起走出皇宫的路上,他就问赫德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

    赫德笑着告诉他说,让洋务司准备好跟满清谈判台湾的归属问题,他还告诉伍崇曜说,台湾这个美丽的岛屿,是可以开发成一个十分富庶的地方的,茶叶、丝绸都能生产,最关键的是地理位置,一旦大明控制了台湾,那么就控制了台湾海峡,以后欧洲驶往上海的商船,都会在大明的掌控之下。

    伍崇曜非常惊奇,他实在无法从中领会到皇帝竟然会对这个地方有兴趣,但如果能用外交手段得到一块土地,那也算是开疆拓土了,功劳将完全算在他这个洋务司主事的身上。

    赫德拍拍手坐上了马车,伍崇曜则坐上了他的官轿。

    朱敬伦在宫中心情也不错,他对赫德的态度很满意,或者说他对赫德这几年的变化感到满意。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百七十五节 赫德的改变() 
赫德身上的改变有好有坏。

    好的一面是赫德越来越像一个中国人了。

    八年前,赫德因为受不了在门下省无所事事,跟朱敬伦争论过一番后,他授命组建一个监察部门,起名为谏议司,负责全面检查大明各级官府,下设谏议大夫主持工作,事实上最后还是向赫德负责。

    这个谏议司的工作很快就起到了承销,赫德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或者说权力慾望很强的人,他对权力的看重远胜过一般人,在他权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他非常排斥别人的介入,因此谏议司真的就按照程序工作,很是查出了一些官员的问题,从大问题贪腐,到小问题滥用人情,全都被查处,一大批官员因此丢了乌纱帽。

    这让大明官场对赫德恨意滔天,加上赫德又是一个洋人,本身就有一大批人排斥他,所以一时间他在官场上寸步难行,跟任何部门配合别人都不肯积极合作,在官场上赫德外号一时间从赫瘸子变成了赫忠贤,讽刺他是明代掌管东西厂欺压百官的太监;最严重的是,出现了一起刺杀事件,赫德马车被一个帮会死士扔炸弹炸坏,赫德当时身受重伤,幕后主使一直都没有查出来。

    这次刺杀事件之后,赫德就开始变了,第一件是他结婚了,他娶了做了他很多年情人的宁波姑娘阿瑶。阿瑶不嫌弃赫德毁容的脸,这些年一直用心照顾他的生活。但是赫德心中总有一种白人至上的观念,他在中国是为了名利,而不是真的能够平等接受黄种人。

    但这次事件之后,不知道赫德的心态发生了什么改变,他向阿瑶求婚了,俩人在他伤好之后就办了婚礼,而且使用中式婚礼,邀请了满朝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员参加。

    赫德娶了一个中国姑娘很快就给他带来了一些利益,首先他更能让人接受了,过去他是一个洋人,但现在他是一个中国女婿,大家开始从心里勉强能接受他的身份了。

    第二个改变是,赫德开始变得讲究人情了。这就是不好的一面。

    讲人情的赫德,开始对那些不严重的违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对贪腐问题毫无容忍之外,对那些利用权力安插一两个亲戚的情况,他已经开始接受了。

    最严重的是,赫德本人也开始讲人情。他对自己过去的部下,总是网开一面,也开始逢年过节接收一点过去的部下送来的礼物。

    这种变化一开始让朱敬伦感慨中国官场文化的强大,连赫德这样一个洋人,也能扭转过来。但是他很快就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了。他发现赫德在有意庇护,甚至培植他的根基。

    赫德从海关起家,海关是大明第一个现代部门,因此后来大明政府中有大量海关出身的官员,他们渗入各个衙门,很多都是负责组建衙门的核心人物。大明官场高层大多数跟赫德没什么关系,但是中层中,可以说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出自海关。另有三分之一是在海关实习过的官员,真正大明官场体系自己培养出来的官员,也就只有三分之一。

    这样算来,赫德的势力就实在太可怕了,一旦老一代官员慢慢老去,下一代大明官场,岂不都是赫德的势力。

    直到前年,朱敬伦才发现这个问题,很快就借警察系统的问题,狠狠敲打了一下赫德,逼赫德出台了一个规定,凡是有亲属关系的官员,不能在一个部门工作,狠狠裁撤了一批因为人情关系混迹在警察系统的官员甚至警察。

    但赫德根基还是动摇不了,这时候朱敬伦开始关注赫德,他知道赫德这几年生了三个孩子,赫德对孩子很好,给孩子请了家庭教师,但是他没有像英国贵族那样,请西方教师,而是请了一个颇负名望的大儒,在香港报业颇有名望的编辑王韬给几个儿子讲述儒学。

    赫德竟然是按照中国的方式在培养他的下一代。

    这在官场是一个笑谈,但在朱敬伦眼里,他看到的是一个努力在做一个中国人的赫德。

    朱敬伦不知道赫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跟他多次交谈中,依然能够清晰的感觉到,这个人的骨子里还是一个白人,可他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行为举止变得像一个中国人呢?

    思来想去朱敬伦确信,赫德如此做,只是希望被中国人接受,包括娶中国女人和讲中国人情都是这样的目的,他知道他一个人不可能跟一个官场群体斗争,他需要跟这些人合作,可是他已经是门下省侍中了,地位上堪比宰相,还手握监察百官实权的谏议司大权,他还要跟人合作,他要干什么?

    想来想去,朱敬伦觉得自己摸清了赫德的心态,赫德还不满足目前的地位,他还想要更进一步,他位比宰相,但毕竟不是真的宰相,他还想真的站在陈芝廷那个宰相的位子上,处理大明一切国政。

    至此朱敬伦认为自己知道赫德为什么改变了,因为他的野心,他为自己的野心而改变。

    赫德的这种变化让朱敬伦也感觉到有些麻烦,任命赫德为宰相,这种事别说大明的官员们能不能接受,就是朱敬伦自己都无法接受,因为他知道,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赫德是一个英国人的事实。

    这是大英帝国最辉煌的时候,一个英国人无论身在哪里,他们都不可能放弃对大英帝国的那种心理认同,不管在大明取得什么样的成功,赫德心中始终抱有一种回英国衣锦还乡的念头。

    历史上尽管清政府给了赫德无上的尊容,甚至给他封赏太子少保等爵衔,但让赫德更满意的还是英国女王给他的那个爵士头衔。

    当然任命赫德也不是不可能,到了宰相这种程度的官职,其实已经跟个人能力关系不大了,任命赫德的唯一理由,只能是看赫德能不能给大明带来足够多的利益。

    让陈芝廷当宰相,是因为陈芝廷所代表的背景,他是新安县乡绅阶层的代表,新安县是朱敬伦起家的地方,陈芝廷当宰相,能让大明上下一大批士大夫阶层归心。

    那么让赫德当宰相呢,除非他背后的大英帝国,能够给予大明足够的利益。

    不过现在大明在大英帝国的外交版图中,恐怕还只是一个很小的分量,即比不上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也比不上普鲁士这样的新兴欧洲强国,甚至都比不上比利时这种紧邻英国的欧陆小国。

    所以让大英帝国足够重视大明,为此可以出让足够多的利益捧赫德上台的事情,恐怕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这种远虑朱敬伦只需要关注一下就可以了,近忧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近忧有四件,一件是世界经济危机,一件是法国和越南的战争,还有一件就是日本侵台事件,最后一件则是太平军的北伐问题。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百七十六节 决定未来的那些大事() 
朱敬伦的儿子已经五个月大了,满月的时候非常热闹,邀请了文武百官和亲朋好友,在皇宫里好好热闹了一番,还依照中书省方山的建议,给城里的穷人派了一天米,至于大赦天下这种事,朱敬伦则认为不应该为了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