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灾荒大大改变了这种境况,大明政府的救灾行动,当然优先接受本国企业的服务,福健会馆、同文行甚至是疍民船帮,都得到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业务量。一度在中国海面上被轮船挤压的近乎消失的风帆沙船,甚至都开始重新活跃了起来。而轮船运输,更是只要有运力,就不愁没货物可运。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资本第一次压到了英国资本,占据了地区运输的六成份额。

    国际航运方面,之前大明一直是弱项,重点资助潘家的同文行开设国际航线,分别在欧洲、北美、印度开辟了十条航线,在因为航船数量少,加上英法等国的垄断地位,这些航线都是赔钱经营。

    这次随着大量采购美国粮食,让同文行北美航线的经营首先翻了身,大涨的国际运价,让他们得到了海量的利润,在大明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三分之一的份额,再多他们自己都吃不下了。

    航运业的发展,势必是造船业最好的利好。

    大明本身的航运业发展就比较早,蒸汽轮船制造业甚至在鴉片战争之前就开展了起来,当然开辟者还是英国资本,广州黄浦、长洲一带,始终都是造船业中心,赤湾、九龙也有兵工厂投建的造船厂。

    兵工厂甚至能够打造铁甲舰,而广州的造船厂制造蒸汽船也没什么困难,但跟航运业一样,英资之前也是占据了民用造船最大的份额,他们为太古等洋行制造轮船,提供维修等业务,利润空间不小,始终能够良性滚动发展。

    通过这次救灾,大明造船资本的不利局面,也大大的改善了。

    怡和洋行收购宝顺洋行之后,宝顺洋行旗下的造船业务也被大明资本控制,这次干脆直接将宝顺洋行的造船和航运业务高价卖给了希望介入造船业的同文行,利用宝顺造船厂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加上潘家雄厚的资本,潘家开始打造远洋轮船,光是自己打造的远洋商船,就有二十艘。

    兵工厂也得到了大笔订单,而且潘家根本吃不下自家飞速扩大的订单,反倒是兵工厂得到了三十艘订单,比同文行自家造船厂的业务量还大。

    受到造船业利润刺激的许多民间企业,也开始投产造船厂,比较有实力的是广州的陈联泰造船厂,这家本是一家机械厂,在缫丝工业发展中,通过第一个引进蒸汽缫丝机发展成了一个机械巨头,早就有造船之意,趁此良机在黄浦建立了自己的造船厂,不但生产木壳蒸汽轮船,而且引入设备,制造钢铁轮船,显然野心不小。

    潘家能够自己发展,而大量的中小型的航运公司可没有资本迅速扩张,尤其是上海的沙船业,一直都在洋人和大明轮船企业的竞争下,只能守着内河短途航运为生,可是他们过去是有从东北到上海的漕运经验的,这次救灾的中转站就是上海,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机,在运力不够的情况下,他们的沙船也得以再次出海扬帆远航。

    这时候大明政府提出资助他们进行蒸汽轮船航运的经营,但本小利薄的他们,第一无力扩张,第二也没有管理轮船运营的经验,他们的优势是渠道和航海经验。

    大明政府提供一条龙服务,不但答应从海军中派遣船员帮他们训练水手,而且直接在大明建造大量的中小型轮船,交给他们进行内河和沿海短途航运。

    对大明来说,之所以在跟英国资本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主要一个原因就是,英国资本将上海作为大本营,经营的时间太长了,因此在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上拥有极强的垄断性,这些上海的沙船船帮,恰好在地区优势超过英国人。

    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国资本,都是跟英国人竞争,大明乐意支持,其实主要还是朱敬伦想支持,对大明官府来说,这些不能给政府带来税收的上海航运企业,跟英国航运企业没什么两样。

    可朱敬伦觉得,只要支持这些人能将英国人在上海的优势抵消掉,那么对其他大明航运企业的竞争是有好处的,只要英国在上海都扎不住脚,那么整个中国沿海的航运,他们也会渐渐失去的,这是一荣俱荣的事情。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一十四节 生产自救() 
在大明政府直接给人,给船的情况下,这些沙船主如果还不肯答应,那就是傻子了,但大明政府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改组,要求他们跟洋人一样,改组成现代航运企业,至于管理,大明也愿意提供帮助,这就真的是一条龙服务了。

    于是上海很快就出现了一个以中小型轮船为主的内河航运企业,过去以运输不同货物形成的各个船帮,什么花衣帮、杂粮帮、废铁帮、木材帮、土产帮,划分地盘形成的虹口帮和丰记码头帮、长乐帮、百官帮,等各个各自为政的船帮组织,都被邀请加入这个航运公司,在上海资本实力最强的宁波商帮也邀请加入,采用股份制,过去一个个船帮,甚至一个个船户,不但成为了这个航运公司的员工,也多少分到了一些股份,成为航运公司的股东,并且规定十年内不得变更股份。

    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垄断性的航运企业在上海成立了,上海人似乎很容易接受这种新事物,接受过程没有任何痛苦,排除了过去各自为政状态之后,由船帮首领、宁波买办等组成的董事会成了最高管理者,一下子就改变了过去分别依附洋人轮船公司才能生存的窘境,反倒是让洋人得依靠他们了,否则洋人的船就无法卸货,也无法得到货物供应,团结起来的上海本地航运力量,立刻就让强弱之势扭转,此后执上海航运牛耳者非他们莫属。

    经过这种改组,中国资本才渐渐跟洋人的博弈中占据了优势,洋人航运业渐渐被取代,尽管没有退出,但主要集中在远洋航运上,至于内河航运,要么关闭业务,要么只能依附于中国航运资本苟延残喘。

    后来作为被大明资本控制,反而飞黄腾达的怡和洋行背后的渣旬和麦迪逊家族认为,在中国做生意能够成功最大的奥妙,那就是一定要找一个强有力的本地合伙人,他们很幸运,能够跟伍家这样的巨头合作,所以才能够取得成功。

    与大明如此颇费周折的才能在跟英国航运资本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不同,日本人很轻易的就通过三菱公司将洋人航运挤出了日本,后世很多资料都充满歌颂情调的描述,三菱通过政府的支持,很快拥有了37艘轮船,并将洋人势力赶出了日本。

    其实日本能够驱逐洋人航运的最大原因,不是政府有多么支持,不是三菱有多么优秀,关键在于“37艘轮船”,他们只需要37艘轮船,就能把洋人挤出日本市场,这不是他们的经营技术有多高,实在是因为日本市场太狭小了,而临近就是广大的中国市场,洋人根本就没有兴趣跟日本人在贫瘠的地方死磕。

    强盗永远不会为了乞丐碗里的馊饭动刀子,他们只会对富豪钱袋里的金子玩命,所以后世有一种说法,是日本改革之所以成功,最大的原因是他们太穷了,穷到洋人提不起兴趣,所以给了他们悄悄发展的机会。

    不得不说,日本身在中国的身边真的很幸运,而中国与日本这个邻居为邻真的很倒霉。

    1877年,灾荒最严重的一年终于过去了,日本这个邻居这一年没有那么幸运,几乎打了整整一年的仗,根据一条邪恶法则,邻居的倒霉总是自家快乐的源泉,日本人打仗,却没有制造现代武器装备的能力,根据就近的原则,大明是最佳武器提供商,因此这次战争中,政府和叛军都装备了大量的大明军火,火力比历史上强大很多,因为历史上他们还大量使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旧货,大明却能够提供最新式的武器装备,在谁不买谁落后的竞争关系下,双方纷纷大规模采购大明军火。

    当然主要还是日本政府军采购,叛军财力有限,还受到国际公法的制约,基本上只能走私少部分。

    在这个灾难的年景,日本人用自己的血肉搏杀,倒是给受到航运业刺激而逆市增长的大明机械工业发展添砖加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由于大明政府主要精力都投入救灾之中,日本只能算是一个插曲,只有洋务司稍微给予了一点关注,在明治政府成功平叛后,发去了祝贺之词外,没有任何军事政治上的动作,明日关系还是比较良好的。

    谁都不会想到,这种良好的关系,会在不久之后突然陷入战争的边缘。

    1877年,这个灾荒最严重的一年过去了,随着大明铁路复线的铺轨,断断续续通车的路段大大改善了灾区的交通条件,铁路除了运输粮食之外,也可以少量的运输一些其他物资了。

    虽然依靠大明救济生活的灾民数量突破到了四千万,但在铁路公司组织之下,灾民们并不是完全吃闲饭,除了帮助铁路公司施工之外,铁路公司积极组织灾民开展自救。

    灾区的百姓积极投身于手工业制造,制造的产品都用来跟大明商人换取物资。

    后世的中国人很羡慕日本好德国的工匠精神,可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其实中国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手工业第一大国,只有印度勉强能跟中国相比一二,西方最强大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奴隶手工业只能望其项背。

    历史上的丁戌奇荒对中国打击最大的,其实就是手工业,根据海关灾前灾后的统计,灾前虽然要为鴉片支付大量的金银,但大体上中国地区的出口还是少量顺差,弥补出口的,正是庞大的手工业。

    铁路公司救济站给灾民们带去了粮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铁路公司分发的粮食只能维持每天两碗稀粥,饿不死而已,想吃饱饭要么给铁路公司干活,要么就得用其他方法弥补。

    更何况,不止粮食是必须物资,穿衣也是刚需,没有保暖的衣物,很多人都无法挺过冬天,就算挤在铁路公司修建的茅草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