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跟俄国之间,基本上遵循了之前的满蒙协定内容,但俄国放弃了在张家口驻军的权力,换取了将恰克图铁路从张家口延伸到天津的权力,但张家口到天津铁路支线,将由中俄共同建设,共同运营,建设标准采用俄国的宽轨标准,设备和铁轨则由大明公司提供,法国向铁路提供资金支持。

    大明通过俄国撤走张家口驻军,在军事安全上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俄国则通过这条延伸到天津的铁路,大大缩短了中国南方地区到俄国的贸易线。

    在南方地区,法国则做出了大幅度让步,他们宣布放弃继续扩大在交趾支那的殖民地。

    宣布法国在交趾支那的权力,只包括柬埔寨和西贡地区,将不再继续寻求新的权力。

    就在之前,尤其是在明美战争期间,法**舰开始高密度在湄公河上活动,向暹罗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对寮国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暹罗十分紧张,借助大明的保护,他们才得以保住这些地区,而大明则因此跟法国的关系持续紧张。

    现在法国宣布停止扩张,极大的缓解了这些矛盾。

    大明则宣布,继续承认法国在交趾支那地区的合法权益,承认柬埔寨为法国的保护国,承认法国在西贡的驻军和其他特权。

    两国在南中国半岛上的相互保证,大大减小了在这一地区摩擦的风险。

    但这些妥协和让步并不是关键的,三国最后达成的协议中,最关键的,还是互相之间大规模冲突军事冲突的协议保证。那些才是大明最看重,甚至是大明愿意签订协定的原因。

    法国提议,在东亚大陆上,三国间的任何两国爆发战争,第三国必须保持善意的中立,不与任何一方结盟对抗第三方。

    大明如果跟法国在南中国半岛上发生战争,则俄国必须保持中立,大明跟俄国在满蒙地区爆发战争,则法国必须保持中立。

    这个协议显然对大明是大大有利的,一举避免了大明可以受到的两面夹击的情况,所以大明才痛痛快快的答应保证法国在交趾支那的特权,俄国在满蒙地区保持特权的现状。

    但法国同时要求,三国之间的两国一旦爆发冲突,应该由第三国出面协调,协调期间,双方都不能针对对方进行军事动员。

    显然法国人是在极力避免一场东方战争,为此他们不惜放弃在交趾支那的扩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俄国的继续扩张,和大明对抗俄国扩张而爆发的战争可能。

    法国为什么这么做,大家很快就判断出来,法国根本就不想让俄国在东方与大明开战,一旦大明跟俄国开战,俄国的力量大量抽调到东方,势必影响其在西方的投入,会让德国两线作战的压力大大减轻,而让法俄同盟针对德国的威力减弱。

    法国人的主要目标依然是围绕德国,法国的外交政策依然围绕对德国复仇而设计。

    俄国之所以接受暂时的退缩,主要还是因为目前的兵力无法跟大明对抗,他们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修通之前,没有在东方跟大明正面对抗的力量,而修建这条铁路,现在严重依赖法国的财政支持,所以他们不得不迁就一下法国的政策。

    三方协定中还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寻求组建任何针对另一方的军事同盟,也就是说俄国不能跟其他国家,包括法国组建针对大明的军事同盟,大明也不能组建针对俄国和法国的军事同盟,此举主要赌上了大明联合德国,或者联合英国组建对俄军事同盟的可能。

    这份协定依然没有改变大明和俄国的根本矛盾,但极大的缓解了,最重要的是,让法国可以抽身事外,即便大明跟俄国开战,法国也可以置身事外,而且由于法国的平衡,两国开战的机会降低了。

    所以这份协定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至少让大明的陆上威胁大大减轻。

    陆地威胁的降低,就让海上威胁,成为大明的第一威胁。于是迅速通过了海军第二期预算案,批准了八艘战列舰的建造,以及大规模改装明法战争期间建造的铁甲舰。

    为对美战争期间修建的铁甲舰,加装新式装甲,采用德国的克虏伯装甲,在保持装甲防护力不变的情况下,减轻了装甲重量。增加新式主炮,将主炮数量缩减到4门,取消不实用的侧舷火炮,将副炮全部安装在甲板上。提高侧舷高度,保持稳定性。

    经过这样的改装,三十艘舰龄不长的一等铁甲舰将转变为战列舰,当然性能上跟西式战列舰有很大差距,可依然大大提高了战斗力,作为大明二等战列舰服役。

    大明的二等战列舰,也进行相应的改装,对火炮进行重新调整,装甲进行削减,改装为巡洋舰服役。

    而旧有的超过十年舰龄的军舰,则大规模退出现役,拍卖或者拆卸。

    海军预算法案,让大明财政每年将增加五千万两的赤字,跟陆军后备兵员赤字相加,高达一亿两。也让明美战争之后,短期的财政富裕状况,彻底终结。

    好在美国人那笔赔款让大明之前的财务状况大大改善,政府不可能将八十亿美元存着,于是短短几年内就偿清了所有的内外债务。没想到现在又要进入下一轮负债周期了,不过由于债务削减,也给政府重新融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每年一亿两的赤字,短期内不难承担。

    跟法国和俄国的东亚大陆协定签订之后,陆地安全状况得到了改善,国内政治形势也在几年的努力下,大大的缓和了,对比方地区的合并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和教育制度基本完成统一。

    但大明政治中心严重偏南的状态大大制约了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于是大明决定迁都,迁都的选择之前有两个,一个是南京,一个是北亰,此前始终有争议,协定签订之后,政府决定放弃迁都北亰的选项,改为迁都南京。

    1898年大明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迁都南京。

第七百九十九节 新都城和新国名() 
迁都是早就有的动议了,在统一提上日程的时候,朱敬伦就建议内阁考虑迁都事宜。

    原因很简单,首都定在广州,距离人口中心太远,不利于对全国的掌控。

    都城呼声较高的有四个地方,北、南京、开封(或洛阳),以及西安,经过几次讨论之后,河南和陕西都被排除在外,西安太过深入内陆,大家都认为当今时代,世界列国的都城无不在大江大河或者沿海地域,因为交通更为便利,更加方便调运物资,定都在这种地方,可以极大的降低管理成本。河南的开封或者洛阳,也有很多人支持,这里是古都,交通因为铁路的原因,也算是枢纽,可铁路运输毕竟成本要比水运高的多,维持一个都城的运转,运输费用是非常高昂的。所以河南地区也被排除在外。

    就剩下北京和南京了,这两个选择僵持不下,而且因为当时面对有可能跟俄国爆发的战争,更多是支持北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天子守国门的名头问题,首都定在北,对于前线作战的物资调集会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也有人因此而反对,因为过于靠近前线,也意味着都城的不安全,都城失陷,那可不是小事,尤其是在国家刚刚一统,人心浮动的时候,都城失陷这种巨大的冲击,很可能造成整体板荡,尤其俄国人还带着帮满清复辟的幌子,是能够笼络住一大批人心的。

    因此定都北京是有争议的,支持的人很支持,反对的人很反对。

    至于南京,支持的人支持,反对的人反对,但都不激烈。

    所以北、南京僵持不下,于是政府决定做两手准备,两个城市同时进行准备。

    对北的宫殿和官衙进行修缮,增加现代设施,通电话、电报,南京同样如此,对相关机构进行了重新修缮和装修,之后对两地也重点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了硬质路面,规划了市内交通。

    最终跟法国、俄国的和解,让内阁意见统一,综合考虑还是南京更为合适。

    这才选择了南京作为都城。

    南京作为都城的好处是,通过津浦路,往北可通达北京,往南绕道上海有两条铁路直通广州。水路上有长江大动脉,运输成本极为低廉。

    政治上的考虑则是,虽则大陆协定签订之后,暂时跟法俄关系大大缓和,但长江流域的政治环境却十分复杂,德国进入这一区域,与英国开始极力竞争,大明迁都这里,会将大明的政治力量向这里倾斜,更能保护这一区域的利益。

    于是在经过三年政治整合,中国大陆的政治形态基本完成统一之后,大明政府宣布,迁都南京。

    国际上做了各种解读,基本上都认为中国的力量将向北转移,而重点将是长江流域,同时不少专家预测,统一的中国人即将要向英国的长江霸权发起挑战,两国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爆发一场战争。

    这几年国际形势的变化,让这种预测深得人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欧洲列强都开始渴望有人能给大英帝国添点堵了。

    西方列强扩张殖民地和海外利益的行为,互相之间摩擦不断,英国的“2c计划”,法国的“2s计划”,德国的“条顿非洲计划”,都希望能将自己的殖民地连为一体,修建贯穿非洲大陆的铁路,但是互相之间的地盘错综复杂,越是扩大领土,冲突就越大。

    德国用德属东非的利益跟英国做了让步之后,并没有改善两国关系,其实只要德国向外扩张,就一定会迎面装上一堵“大英帝国牌”的墙壁,只是他们自己一直看不清楚。

    法国在1896年,派上尉马尔尚率8名军官和120名非洲士兵到达苏丹南部尼罗河上游的法绍达村,在那里升起法国国旗,表示“有效占领”。英国基切纳将军率军侵入恩图曼喀土穆地区。他得知法军占领法绍达后便挥军南下,强令法军撤走。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葡萄牙想将自己在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