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另一种情况了。

    朱敬伦考虑的是,北欧遇到的问题,是有他们自己的偏激引起的问题,比如工人党执政的北欧国家,过于强调工人的利益,最后造成了低效率。这种问题,在现在的中国不存在,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根本没有福利,工人一旦失业连基本保证都满足不来,即便工作,生活过的也不富裕,这不是享受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所以朱敬伦建立福利制度的决心决不动摇。

    可是当他将自己的态度跟三省六部的官员一说的时候,一片反对声浪。

    尚书令赫德是一个比较弱势的宰相,不是他本人性格柔弱,而是他身份决定的,他是一个英国人,可因为他是一个英国人,所以他信奉英国那一套自由经济理论。

    这已经是1901年代了,各种经济学理论已经出现,老马的资本论都发行几十年了。

    赫德和一些接受了西方经济力量的技术官僚集体反对,认为朱敬伦所认为的,建立福利制度是效仿德国,在中国很难实行下去,他们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人不工作也能得到收入,只会养一大群懒汉,而且他们天然认为,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自然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朱敬伦跟他进行激烈的讨论,告诉大家说,他建立福利制度的目的,不是德国的目的,不是俾斯麦说的,“期待拿退休金的人最好统治”,真正的目的是富民,让人人富足。

    可依然很难说服官员们。他们私下里说,这是皇帝做了一个美梦,却想拿来治国。

    朱敬伦感叹,他所打造的政府早就变了,他突然有些怀念当年那群迂腐的士大夫组成的政府,他们迂腐,但他们有民本主义精神,哪怕不做,他们也会感叹民穷民弱。现在倒好,这些官员对穷人没有一丝怜悯,认为人穷是因为懒惰,是因为天生蠢笨,活该受穷。

    他们的思想不是传统的“民为邦本”的思想,而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不能怪他们,全世界的政客大多如此,这是世界流行观念。对抗这种观念的,恰恰是从工人文化中诞生的社会思潮。有的国家,两种观念都走向极端,最后爆发革命,有的国家,两种观念进行了妥协,最后进入福利社会。

    革命始终是成本最高的变革方式,能避免的情况下,朱敬伦绝对不想看到。

    现在这种迹象的苗头已经产生了,日本1880年代开始出现工人摆工等运动,中国在90年代也开始了,工人中大大小小的组织已经出现,有的抱着西方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想,有的甚至抱着革命思想。

    这些组织,并不仅仅是穷苦工人自发建立的,恰恰相反,大多数组织,其实是生活比较富足的精英参与建立的。最早的一批工会,是工厂中一些来自西方的技术专家,以及从西方留学回来的技术骨干建立的。

    这些精英建立的组织,大多数也并不打算革命,他们只是想通过谈判的方式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作,改善工作条件。

    一旦这些理性的组织的目的不被满足,那些极端的组织就会站出来,甚至看不到希望的理性组织也开始走向极端。

    朱敬伦赫然发现,在思想上,富有良知的精英,不管是新知识精英,还是传统士大夫,他们的思想竟然殊途同归。

    或者真的是胡适所说的,在一切人类美好道德层面上,各国传统美德都是互通的,儒家的仁政思想,忠孝礼仪文化,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而是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的。

    朱敬伦发现,靠说服已经很难让目前这些技术派官员跟自己站在同一阵线,即便强行通过一些政策,没有他们的主动支持,最后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思之后,他决定将陈芝廷请回来。

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 
陈芝廷已经七十三岁了,他说今年是他的一个坎。

    他的身体没有出现问题,远离了政治的尔虞我诈,这些年修身养性,反而更健康了。

    他不是一个强硬的人,当年跟朱敬伦的政治斗争,也主要出自于执政理念的不和,而不是对权力的争斗,所以最后他被朱敬伦排挤出官场,他并不恨这个皇帝,相反,他自始至终坚信这个皇帝是一个千古名君,生在这个时代,成为这个人的臣子,是一件幸事。

    试问,哪朝哪代的皇帝,敢像这个皇帝一样,将农民的赋税全都免除,哪个皇帝会为了救灾而亲自耕田。

    道德上,朱敬伦是无可挑剔的,他不崇尚享乐,他的皇宫比不上洪秀全的天王宫,比不上清廷的紫禁城,甚至就是江南一些豪门的私家园林都比朱敬伦的皇宫豪奢。

    心胸上,朱敬伦也是无可挑剔,他有容人之量,当年即便无法容忍陈芝廷的时候,也是主动逼他离开,没有通过任何流血的方式发动政变。平时除了个别施政之外,能将国事全部托付给文官,这在宋朝之后的中国,已经消失很久了。

    能力上,朱敬伦更是无可挑剔,当年朱敬伦用一句“陈芝廷来当皇帝,我当首相”的话逼陈芝廷辞官,但这句话本身,陈芝廷甚至认为很合理。他真的认为自己的能力,根本就比不上皇帝。

    所以他辞官回家之后,并不恨皇帝,但他有遗憾。他无法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孑然一身,他看到了太多跟他观念不一样的变化,这让他很忧虑,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但陈芝廷也没有干预朝政,他是有这个影响力的,从尚书令上退下来后,他就成了乡下的名望,传统乡贤文化下,他是当地当之无愧的乡村士大夫领袖。

    多次公局请他出任局总,他都拒绝了,因为他进入了公局,原本是配合地方官府的公局,很可能凌驾于当地县衙之上,他这个局总的话,恐怕比当地县令的还要好使,这是给官府惹麻烦,最后官府跟公局关系会变差,改变现在的合作局面,开始争斗。

    这些潜在危险,他一个做了几十年尚书令的人还是看的出来的,所以他安安分分在乡村做一些事情,做的最多的,就是改善乡村教育,发动当地士大夫搞一些善事,他捐出了很多俸禄,给新安县修了很多条路,修缮了不少学堂,甚至还当了一年的乡村教师,但发现很多百姓将孩子想方设法转入他所在的乡村学校后,他就辞任了。

    本以为自己会就此终老,可没想到皇帝又召见他,陈芝廷心中一团火焰再次燃了起来。

    他有太多的问题想告诉皇帝了,他有太多的观念想要表达了,他甚至觉得,如今的国家正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而最大的错误,就是教育。

    坐着火车到了南京后,陈芝廷顾不得鞍马劳顿,第一时间进宫拜会皇帝,将自己的担忧一股脑的道了出来。

    “陛下,我们的学堂,书本它都歪了。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朱敬伦点点头,他赫然发现,陈芝廷所说的这些道理,跟以前又有所不同了,以前的陈芝廷是不可能关心这些的,不是没有爱民的意识,而是当时是以国为重,当时面对的是西方列强侵凌的压力,但是必须增强国力。

    现在这些压力已经解除,中国自身就已经是一个列强,不但不用惧怕西方列强的侵略,还能跟西方列强一起参与瓜分世界,所以救国的危机感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陈芝廷坚持的,不是救国,而是救民。

    但陈芝廷有些偏颇了,人口往城市流动,这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一种经济规律,工业化必然伴随城市化,如果教育有这种问题,也只是适应了工业化的需求而已。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乡村的农业文化,显然在看到人都向往城市,向往奢华和享乐的时候,士大夫阶层会变得忧虑,会觉得百姓失去了淳朴的心态。

    种粮吃饭,种穿衣,这是传统的男耕女织文化,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做房子不造林这本就是工业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工业化的结果确实是让农村“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因为资源在往城市聚集,即便给农民免税了,城市的工商业还是可以通过贸易,将成本转嫁回农村,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这本就是一种经济现象。

    十多年没见,陈芝廷的观念不但没有改变,长期留在农村,反而让他变得更加保守了。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颗为民请命的心没变,重要的是他士大夫的精神没有消退。

    政治上用保守派并不是什么大的错误,西方国家的保守党实力强大,也没见西方衰败。

    所以朱敬伦不关心陈芝廷的思想问题。

    反而问道:“陈大人,身子骨可还康健?”

    陈芝廷道:“谢陛下挂念,草民吃得饱,睡的足,且能活些年呢。”

    在家乡的时候,他常跟他感叹说他老了,在朱敬伦面前,他却要表现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状态。

    朱敬伦笑了笑:“那就好。我还担心陈大人年事已高,不能出山了呢。”

    陈芝廷挺直了腰杆,心中一颗石头落地,朱敬伦召见他,果然还是要他出来做事的。

    他也不表态,就仔细听着。

    接着朱敬伦将自己对社会的担忧,还有自己的想法跟陈芝廷说了一遍。

    结果陈芝廷的想法把朱敬伦吓了一跳,朱敬伦打算建立福利制度,陈芝廷却表示,应该将城里容纳不下的人,都迁回农村去,他将城里的无产阶层工人看作是过去的流民。

    本文中“穿衣不种”一段话,是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这种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虽然反工业,但对人的关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