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的脊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4399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4399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可能也会疯的。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啊!

    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派任官职。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状元也是人,凭什么不是我?!

    事实也是如此,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景仰!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铧式犁简介() 
铧式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为全悬挂式铧式犁,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中国传统铧式犁由古代木制耕地工具耒耜演变而来。耒耜始创于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距今约5000年。耒为一根曲柄歧头的木棒,耜为耒端的横木。耒耜最初是由单人操作,后发展为两人相对、共同操作的“耦耕”法,再发展成一人在后推耒首,一个以绳向前牵曳的人力牵引式,最后用牛拉代替人力牵引,从而完成了向犁的演变(图1)。中国用牛耕地至晚开始于殷代武丁至帝乙年间。商代的耒耜为木制,至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犁铧。战国年间已开始使用铁制犁铧,并有了当时称为“勾庛”的曲面犁壁。到唐代已形成结构相当完善的畜力铧式犁。唐末陆龟蒙著中所描述的犁与近代使用的传统畜力犁基本相同(图2)。唐代以后对犁的改进是在元代增加了竦叮即犁刀。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生产和推广西方型畜力犁和经过改进的水田犁;1957年生产拖拉机牵引式五铧犁;60年代初生产悬挂式犁;到70年代中期,生产的旱地和水田铧式犁系列共30多种型号,分别与牵引力为5~25千瓦的拖拉机配套。

    欧洲在8世纪出现带有木制犁铧和犁壁的撒克逊犁。16世纪初发展成为由十几匹马牵引的大型畜力犁。1730年,装有木制犁壁的荷兰犁传入英国,经改进后成为欧洲有名的若泽罕犁。1785年英国开始生产铁制犁铧。1788年美国T。杰弗逊提出双曲抛物面犁体曲面的数学模型。1851年英国制成了用蒸汽机带动钢丝绳牵引的天平式双向犁,这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耕地的开始。1868年,美国开始使用中层较软、外层较硬的3层复合钢板制造犁壁,使其兼有必要的强度和耐磨性。直至19世纪末使用内燃机的拖拉机出现后,铧式犁仍始终是最主要的配套农具之一。1922年,英国制成了第一台悬挂铧式犁,使犁与拖拉机形成一体,最终改变了由拖拉机牵引畜力犁的作业方式。

    按牵引动力不同分为畜力犁和机力犁。机力犁按挂接方式不同分牵引犁、悬挂犁和半悬挂犁;按用途不同则有通用犁、深耕犁、开荒犁、水田犁、山地犁、果园犁等之分。此外还可按结构的不同分为双向犁、调幅犁等;按作业犁体的数量分为单铧犁、双铧犁、三铧犁等;按犁的重量和适应土壤的类型则可分为重型犁、中型犁和轻型犁。在铧式犁的基础上增加旋耕、松土或平地等部件可构成各种类型的联合耕作机。

    双向犁是在耕地的往返行程中,能使土垡始终向田块的同一方向翻转的铧式犁。起初是为了在耕斜坡地时使之总是向下翻垡而设计的,所以又称山地犁。它有多种型式:有的只用一个犁体,可以向左翻垡,也可转换成向右翻垡,如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创制的摆式双向犁(图3);欧美各国曾发展的天平式、键式和滚翻式等双向犁,现已不再使用,60年代以来着重发展翻转式双向犁(图4),犁上装有翻垡方向相反的两种犁体,在往返行程中交替使用,其耕翻质量较好,但犁的重量大。

    铧式犁的主要工作部件是犁体,此外还有犁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