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也看不到我们过什么样的日子,好不容易微服私访,当然要走走看看。”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三八章 承兄之志()
“朝廷将铁器列为禁品,这两天我看到庄子里家家户户用的都是铁质的农具,你是怎么弄到铁器,又打造出农具的?”杨柯问道。在他的理解中,中国自秦朝以后,至民国建立,基本上可算“家天下”,整个国家是属于一家一姓之私产,因此,这种产权属性,必然导致如后世黄宗羲所言:“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通俗来讲就是将自家房屋的门锁做得更牢固。历代朝廷一直沿用而又重要的锁门方式之一就是对武器和金属的管制。
如秦代贾谊在过秦论里说的那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汉承秦制,对武器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汉代将军绛侯周勃入狱后,尝尽了狱卒对他的凌辱,感慨道:“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这周大将军被人构陷入狱的罪名是什么呢?是“私藏阴兵”。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军事、文化都很辉煌的朝代,其兵器制造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皇朝对武器的控制依然十分严格,唐律就规定“甲弩、矛矟”不许私家拥有。
对武器控制较为宽松的宋代,亦在开宝五年公布禁令:“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这一禁令在后来多次被朝廷重申。
中国对武器管制最为变态的朝代便是元朝。汉人、南人只能十户共有一把菜刀,元律甚至细致到连祭祀仪仗的器具要用土木彩纸代替铁器都规定出来了。明、清两代对民间武器的管制政策,基本上承袭前朝,无非程度宽严有所差别而已。
一直到了现代,对于管制刀具和枪械国家依然是采用的禁止民间私人拥有的律法。
而铁质农具出现始于春秋战国,小规模配备使用在秦汉两代,如果真正做到全面普及,则要在隋唐两代了。在晋代,除了少数贵族之家拥有铁质农具之外,普通百姓人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而在庄子里,杨柯看到的景象是家家户户都使用得铁农具,这就让他啧啧称奇了。这个现象看似简单,但在当时,既要解决金属禁运的问题,又要解决冶铁和制造的问题,可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红姑听到杨柯的疑问,不禁笑道:“你们都是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达官老爷,哪里知道这其中的门道。朝廷虽然禁止铁器禁运,但天下这么大,官府哪里管得过来,顶多能在城邑里查一查,其他地方都是族老自治,官家除了收税,平日里连个影子都看不到。再者说了,那些个地方官心里清楚着呢,衙役和兵丁都是保着州府,地方上的百姓如果没有武器,碰上盗匪啥的,谁来管?所以,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还有那些个管着缉私和商道的小吏,全指着从私运的买卖里发财,真管死了,他们全得喝西北风。”
杨柯不住的一边点头,一边接着问道:“我还看到村子里有铁器作坊、木器作坊、榨油作坊什么的,一应俱全,你是怎么想到要建这些作坊?这些作坊又是怎么建起来的?”
这一问显然问到了红姑的得意之处,她侃侃而谈:“庄子依山傍水,温饱可以自足,但人口总会增加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有吃光用尽的一天。还有粮食蔬菜可以自己种,肉可以靠上山打猎,下河抓鱼解决,但咸盐、农具、铁器等等总不能从地里长出来吧。况且人心都是不知足的,总不能只求温饱吧,要过上更好的日子,就只能在渔猎之外去想办法。起先我骗这些工匠来村子里,还只是想解决自己族人的用度之需,后来做的器具多了,村里用不完,我就销到山外去,用来换其他的村民必需之物,慢慢的,这些作坊就发展起来了。”
“销往山外?那岂不是还要组织商队?”
红姑似乎被触动了往事:“商队本来就是我们柳氏族人的老本行,我哥在的时候,别说东海郡了,整个徐州府我们商队的规模都是首屈一指,哥原来常说,士农工商,商人虽然排在最后,有钱没地位,但货通天下其实才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杨柯击掌而叹道:“你哥哥一定不是凡人,能明白货通天下利国利民这个道理的人,全天下只怕没有几个人。”
“不是凡人又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斗不过官府。到现在还沉冤不得昭雪。。。。。”
杨柯目光闪烁,这两日他一直不急于不向红姑登门赔罪,就是因为想好好探查一下这个引发了他浓厚兴趣的世外桃源。初时只知道柳家曾是徐州府首屈一指的大商队,接触红姑之后看到虽然兄长被害身亡,但手下人对她的忠心和敬服是发自肺腑,而非因为她的亡兄之故。来到庄子里以后,看到的是一片繁荣景象,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俨然就是后世的南街村。足以见得红姑的过人之处,他心中隐隐下了个决心:“如果能为你兄长报仇,还能完成它未竟的心愿,真的做到货通天下,你愿不愿意?”
“想当然是想,可哪有那么容易。”红姑摇摇头说道。兄长亡故已经有几年时间,她在报仇的路上显然已经走得心力交瘁,看得出来,是经历了不少挫折的。
“我来帮你。”杨柯斩钉截铁的说道。
“你为什么要帮我?常三的靠山是东海王,那是朝廷的藩王,你也是朝廷里的大官,你们不应该是一伙的吗?”红姑问道。
“司马越想造反,朝廷当然不能放任不管。我这次来就是要收拾这帮人的。”
“那也只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和你帮我的原因也扯不上关系啊?”
杨柯笑了笑:“第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第二,明天开始你要管我们的饭了,饿死了我们,就没人帮你了。”
红姑扑哧一声也笑了:“想得美,你还没给我赔罪呢。”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三九章 天下大势()
杨柯放下手中的密信,良久沉吟不语。
“侯爷,是不是司马越已经做好了起兵的准备了?”周处问道。
杨柯没有回答,将两封密函一起递给了周处。周处接过来,一目十行。这两封密函一封来自张昌,一封来自唐仲。形势果然十分严峻。张昌的密函中详细介绍了司马越近几年来盘踞东海郡,一直在大肆敛财和囤积粮草、招兵买马,其手下有两套重要的班子,一套是以常三为首的敛财班子,打着商贾的名义大肆垄断商道、圈占民利、走私,相当于司马越的钱袋子。另一套班子则是以琅琊王氏为核心的幕僚和心腹体系。张昌的情报非常详细,上面记录着西晋司马越幕佐九十多人,竟然分布在15州近50郡,绝大多数为士族和低等士族,沾染玄风之士约比儒学之士多出一半以上。其中琅琊王氏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司马越幕府的中坚力量。
唐仲的来信则要简单得多,核心意思只有一个,司马越和幽州刺史王浚形成同盟。
周处看罢密函,心中疑窦丛生,他因为官阶不高的原因,没有进入核心的中央决策集团,缺乏必要的情报来源和大势研判的历练,但周处的头脑还是很清楚的,他隐隐意识到东海郡这个地方比司马彤的徐州府情形要复杂险恶得多,如果说司马彤是盘踞地方的一霸,只求偏安一隅,司马越却是厉害得多,扶持地方豪强、重用门阀士族、连接权臣,这分明是谋天下的布局,更重要的是这个布局错综复杂,如缩成一团的刺猬,竟让人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杨柯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是风雷激荡。他太清楚司马越与琅琊王氏达成利益联盟的重要意义了,这一举动实际上拉开了东晋“司马共天下”的序幕。琅琊王氏也就此从门阀豪强一跃而迈上了左右天下的这个台阶。至于王浚,他虽然和琅琊王氏一个姓,但却不是同宗,而是来自于山西王氏一族,但也是大族世家,只不过他本人是一个私生子,不太受族人待见。有一天天降大饼,其父王沈去世,因王沈无子,这个非嫡非正统的黑户儿子才得以继承父亲博陵公爵位,由此走上了仕途,最后还成为手握雄兵,坐镇一方的诸侯,甚至谋划着想当天子。此人人品概括而言,就一句话,叫做无节操无下限。为了个人目的,勾结异族,引狼入室,是当之无愧的大汉奸。这一群人凑到一起,让杨柯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历史的惯性已经开始加速,自己奔想争取时间,评定八王内乱,各个击破,再腾出手来评定边患的战略目标明显已经是无法达成了。整个局势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一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堂上陷入了一片死寂,周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好的方略可供参详。黑七等人则是完全使不上力,他们很少看到杨柯如此严峻的表情,心里暗暗捏了一把汗。倒是红姑见机很快:“别皱着个眉头了,堂下已经布下酒宴了,要不咱们边吃边聊。”
杨柯这才从沉思中醒悟过来,早已经到了用膳的时间了,看了看众人陪着自己一起压抑的表情,他淡淡的笑了笑:‘你们先去吃饭吧,不用等我了,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周处还待想劝,黑七却了解杨柯的习惯,暗地里扯了扯周处的袖子:“我们先退下吧,让侯爷一个人待会儿。”
众人默默不语的纷纷退出了大堂,红姑看了看杨柯,欲言又止,眼光中满是关切之色,但当着众人的面,也不好显得太过操切,跟着众人一起,也退了下去,大堂中只留下杨柯一个人,孤零零的陷入更深的思考中。
夜色渐深,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红姑手捧着一个托盘,莲步轻摇,悄无声息的走了进来,一直到进了大堂,才被眼前的一幕惊得愣住了。堂中灯火通明,巨烛高照,烛火映照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