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嘲讽,甚至兴灾乐祸。
也有人暗暗庆幸,幸好他们后来补上了欠粮。若是当初也跟张家他们一样,稍迟疑一下,估计今天他们的人头也就挂到了码头上了。
“不过也真是狠啊,张家几千口人呢,男丁三百余,全都发配朔方了。”有人叹息。
到现在,大家还为李超的雷霆手段而震惊,其余十二家还好些,只杀了一个家主,破了财,可起码家族还在,以后还有机会恢复元气。如张家这样的可就是惨,一点机会都不给,彻底的给灭掉了。
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几百年的大家族啊。
“听说从张家抄出了数万石存粮,金银铜钱无数,田地上万亩呢!”
“那肯定的,张家毕竟几百年大族呢。”
“那又如何,现在人死族灭,这些粮食、金银、田地、商铺房宅码头,通通都成了朝廷的了。值得么?”
“回头看看也是,为了一点点粮食,把整个家族都赔进去了,真不值得。”
“是啊,朝廷也没说要把粮全征走啊,只是要一半,还是给留了额度的,超额的也只要一半,而且还是给钱和买的呢。”
“对啊,多少粮食能比一个家族更贵重?粮食么,再值钱也有限,人才是最值钱的啊。”
各地,大家都在议论着,甚至开始转了风向。
之前,是觉得粮食是我的,我就不愿意卖给朝廷,马上灾年了,粮食会更值钱,现在市价给朝廷,亏本了。
但有上洛十三家前车之鉴,现在大家聊起来,谈的更多的则是朝廷要粮,那就给粮吧,反正粮食再贵也没有家族贵重啊。
毕竟,朝廷也没有说把所有的粮食都拿走,也还是给大家留足了口粮,甚至超额的,也还能保留一半的嘛。
许多大户豪强,其实之前叫的响,但也不过是些欺软怕硬的。他们以为朝廷不会真的来狠的来硬的,可现在李超真的来狠的了,他们马上就怂了马上就软了。
就跟那张宣一样,被宣判后,不停的求饶,可那又有什么用。
商州、邓州、襄州、唐州、隋州、复州、荆州、郢州、峡州、归州、房州、均州、夔州、忠州、万州、金州。。。。。
山南东道诸州,一股狂风吹过。
各地的大户地主商贾们,都老实了许多。之前官府早就下了和买通知,可并没有几家主动的去缴粮,就算去缴粮的,也不过是象征性的送了几车粮食去罢了。
而现在,商州那边的情况传来之后,那些地主豪强富商们坐不住了。
没有谁想做下一个上洛十三家,更不想当张宣。
一家家开始连夜打包粮食,一辆辆粮车向着官仓驶去。
各地官府高兴之余,也连忙派人向李超送捷。
一万石。。。
五万石。。。。。
十万石。。。。
百万石。。。。。
山南东道十六州,各地官仓中的存粮正在不断的增加,短短时间里,已经新增了百万石存粮。
这还仅仅是已经入库的,而各地传来的消息是,因为突然前来交粮的人太多,各地官仓外都排起了长队,一时无法迅速入库。
百万石新增入库粮食,其实还只是一部份而已。
毕竟,去年收成还行,今夏又普遍丰收,地主们手里粮食还是不少的。只是以前全都囤在家里而已,这次李超拿出了狠招,他们才老实的出来交粮。
百万石粮食,这可是一大笔粮。如果加工成救灾粮,两石粮食配上其它各种材料就能加工出一个成人一年所需口粮。
一百万石粮食,如果有足够的配料,加工出的粮食,能够保证五十万人在灾年一年口粮。虽然这个量有点低,但灾年只是为了吊命,勉强也是能行的。
五十万人啊。
按李超的预料,明的大灾可能会遍及中原和关中地区,还有山南、淮南部份地区,涉及的人口肯定会破千万。
大唐如今明面上的人口才一千五百万,但李超估计真正的人口数量肯定有三千万。
中原地区加上关中和山南、淮南那是天下最精华的地区,人口密度最大,一千万人口差不多。
一千万人口,正常的粮食需求很大,需要五千万石粮以上。
但如果考虑在灾年下,只为活命续命,可以把这个数字压到很低。
不过总共需要的数字还是会很大。
最可怕的其实是很多地方的粮食,多数集中在那些大户手里,而真正到了灾年,许多大户越发的囤积粮食,更不可能放出来。于是一边是普通百姓大量饿死,一面却是大族家里囤积着大量粮食却不肯拿出来,这让粮食的缺口更大。
现在李超就是要把大户们手里的粮食尽量的拿出来,收到官府手里,统一调度,让这些粮食成为活命粮,而不是僵尸粮,死粮。
“一百万石啊!”
“我的个天啊,居然有这么多。”
“你没听说这还只是一部份嘛,如果全按规定的量收齐,估计还能增加不少。”
“他娘…的,这些家伙手里的粮食还真多啊。”
“你不是废话嘛,这天下粮食,起码有一半是在这些土豪地主们手里的,普通百姓家里的粮食自己温饱都不勉强的,哪有什么存粮。朝廷每年征收的粮食,其实也是有限的。大量的粮食,还是在那些粮商和地主们的手里,都在他们的粮仓里面。”
“一个山南东道,就增加了几百万石粮食,有了这几百万石粮食,官府底气大多了。”
李超也笑着点头。
几百万石粮食在那些地主粮商们手里,跟在官府手里,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可能是在灾情爆发时,也可能拿不出来发挥不了作用的僵尸粮,一个是能够统一调配,能充分发挥出作用的救命粮,当然是不同的。
“老师,既然这些人手里有这么多粮食,那我们把他们其它的粮食也买下来不好吗,我们也是给他们留了口粮额度的啊!”承乾问李超。
“太子啊,做事情,不能直来直去,更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死了。得一点点来,慢慢来。咱们要是直接开口就要收走大户们所有的粮食,情况肯定又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只是收了超额的一半,他们就不太情愿,还是得杀鸡儆猴,才能让他们拿出粮来。得留余地!”
“可如果我们筹不够粮食,难道就看着他们囤积粮食?”
“当然不行,但还是那句话,得一步步来。”
“我们现在和买了他们一半的粮,先把这些粮食收进库中再说。等过段时间,旱情更严重些,我们可以有理由,找他们再和买他们手中一半的粮食。等粮食收上以后,找机会,我们可以再来一次。总之,每次我们收一半,给他们留一半,总是留有余地的。”
一次只收一半,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很为大户们考虑,但其实这就是个数字游戏。
好比地主有一百石粮,第一次的一半,是五十。而如果是第二次,那地主们就只能留下二十五石了,再来一次,那地主就只剩下十二石半,再来一次,就只剩下六石半。
只要来上这么三四次征一半,粮再多的地主,也会很快就没多少了。
四次一半,实际存粮就缩水了十五倍。
可就因为每次只征一半留一半,这就显得朝廷很有底线,给了余地。
“难道他们不会算这个账?”
“当然能算,可你征四次,征走他们九成以上的粮食,跟你一上来就要他们九成粮,这是完全不同的。太子啊,做事情,同样的目的,但可以有不同的手段,我们要注意方式方法!”(。)
第635章 丹江口(第六更送上,求月票!)()
在上洛烧完了第一把火后,李超便带着队伍继续东向而行,在商洛也没停留,顺丹江扬帆直下。
船过丹江口进入汉江,然后逆流往上游行去。
“老师,我们不是去邓州吗?邓州在东啊,怎么我们往西。”李承乾最近地理补习的不错,见船都进了一条更大的河流,也认出来那就是汉江。可进汉江后又没顺流而下,反而逆流而上,这去向就让人猜不清了。
已经到了午时,李超招呼着船家靠岸做饭吃。
他现在所处的位置,在后世就是有名的丹江口水库了,在后世丹江口水库可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水质最为好,湖大水清。不过此时的这里可还没有这么一个巨大的水库,丹江在这里汇入汉江,除了水域更宽阔些,也依然还是一条河而已。
受持续干旱的影响,丹江口宽阔的水面,都枯萎了许多,河床裸露大半。
河上,许多船只往来,正是接了官府告示,然后在河里忙着捞鱼的百姓。河岸边上,也有许多百姓。江上捕鱼,岸是晒鱼腌鱼。
这景象,让李超想起以前在沿海边看到的一些小盐厂。那个时候,有些地方还保留了一些简单的晒盐法,盐民们在海边晒盐挑盐,孩子就在旁边玩耍,那景象和现在还真有点像。
李超下了船,主动的过去走走看看,不时的跟百姓们打点招呼。不少百姓连官话都听不懂不会说,还得靠同行的当地官吏帮忙翻译,搞的李超有些无奈。
山南也算是楚地,楚地甚至十里不同音,在荆湘很多地方的山区,住的许多百姓,甚至直接被称为蛮子。其实这些蛮子,也应当就是后世土家等少民。
河里水变少了,打鱼似乎要方便了些。
丹江汇入汉水后,以丹江口为界,西面属于均州,东面属于襄州。
均州刺史陪在李超身边,为李超介绍着眼下官府组织的捕鱼等活动。
看了一圈,李超对于均州刺史的作为还是很满意的,起码没有敷衍,而是真正的有宣传有组织。
看了一圈,李超也有些饿了。
“请相国和太子殿下坐船回均州城吃饭。”
“吃个饭还特别跑均州城里去,还要坐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