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逼太子收回成命?
他真要这样做,那就是不把太子放在眼里。
何况,长孙无忌这些人,肯定就会借机发挥,不但要弄刘洎,还会连着他们一起攻击。
今天,他们无论如何也赢不了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因为一个刘洎,让太子借题发挥。
重要的事情是废新法,刘洎被发配也只是暂时的,只要能废除新法,到时找机会于让皇帝把刘洎调回来,也是没问题的。
几名侍卫进来,将瘫在地上的刘洎给叉了出去。
殿中恢复宁静。
承乾双手放在龙椅的扶手上,他小小的人坐在那个大大的龙椅之中,显得有些不太协调。
但太子身子挺拔,那双目光却充满了君威。
拿下御史中丞刘洎,让殿中群臣再没有人小瞧太子了。
太子再年幼,他也是监国摄政。
目光扫了一遍殿中大臣,承乾收回目光,郎声说道,“孤也听闻朝中近日因新政之事,有些沸沸扬扬。新法,是太尉、尚书令李相国提出的富国强兵之策,由中书门下诸位宰相商议后通过,并得到陛下审阅准许,然后下诏交由尚书省执行的贞观新政。”
“新法,是陛下和朝廷中枢经过慎重讨论后通过的朝廷政策。可现在,却有人趁李相国外出抵御突厥和高句丽的联合入侵之时,趁着陛下身体抱病休养不能理政之时,攻击新法,这,岂是人臣所为?”
“当然!”
承乾突然转了一个折。
“陛下和李相国也曾经跟孤说过,任何一个政策,都没有完美无缺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就算是新政,肯定一开始也还是有瑕疵的,但推行之后,也还可以发现问题,改进问题。”
“新政有不对的地方就修改,但不能因噎废食。”
这么一长篇大论,让殿中新旧两党的朝官们,都心中震惊。
太子殿下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有些人已经论定,这肯定是皇帝教给太子的,绝不可能是太子自己的论点。
那边,承乾还在说。
“今日,孤开始监国摄政,这摄政第一道太子令,就是让天下百官,都针对新法,上一篇表章。可以陈抒几见,不受限制。既可以是指出新法的问题,也可以是提出更好的建议,但有一点,孤不想看那些只一味抨击新法的表章,你要么在表章里指出新法的缺点,得拿出真凭实据,要么针对如今国局时政,拿出一些更好的见解来。”
“不论几品官员,都需要写一篇上呈。只要写的好的,孤和朝廷都不吝赏赐,对于其中特别优秀者,还将破格提拔。”
太子这番话,让殿中官员再次震惊了一把。
萧瑀听了之后,都不是那么愤怒了。
在他看来,这话估计是皇帝教给太子的,其实是皇帝的意思,不过是借太子的口来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就意味着皇帝对于新法,也不再是完全的一味支持了。
皇帝开始松动有态度了。
“孤对于新法也一直在学习,心里也有些自己的看法。今日,孤就先抛砖引玉吧。”
承乾当着百官的面,提出了一个新法中的不足。
“两税法本是为了更合理的征收税赋的一个改革方案,但两税法改革之后,却让天下百姓抱怨。抱怨什么,抱怨加税,负担更重了。”
“租庸调正税之外,还要加地税和户税。地税和户税不以丁口为征税依据,而是以财产多少为依据。这本来是合理的,但之前忽视了一点,那就是百姓的正税没减,两税又增加不少,确实增加了负担。”
“这,是一个漏洞,一个不足之处。今日孤就提出一个建议,两税,加一个标准。”
“那就是天下百姓每户田以一百亩为限。田地一百亩或一百亩以下的,不征收两税。在一百亩以上的,则按超出的部份,以田亩数计两税征上。”
太子的这番话一说出。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马周,甚至是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高士廉、杨恭仁等这些宰相,还有那些大臣们,全都张大了嘴。
太子的这个建议不好吗?当然不是,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好到百官都在想,怎么自己以前就想不到这么一个建议呢。
房玄龄举笏出列。
“殿下一心为民着想,仁厚!大善!”
杜如晦拿着玉笏板在掌心拍打,长孙无忌等也跟着以笏击掌,于是殿中啪啪声不断。
大臣们,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太子的赞赏。
房玄龄心中很激动,欣慰。
其实太子说的这个,当初李超在跟皇帝对奏的时候,已经提过了。当初李超提出两税改革的时候,本来就是定了这么一个标准的。两税有最低起征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户一百亩地。
一百亩以下的,不加税。一百亩以上的,超过加征。
李超提出这条,也是考虑到新增两税,会让百姓加重负担。故而提出一个最低标准,但这个标准被否决了。
否决的人正是皇帝。
皇帝认为,如果定下这个标准,那两税基本上收不到百姓的税了,只能收那些富户豪强的。
李世民认为,如果只向大户加税,这无疑会很难。如果所有人一视同仁以田地财产为征税标准征税,那大户也没理由反对。
当初也确实依靠这一条,把两税法推行下去了。
但也导致了后面所有人都在反对两税。
现在反新法这么激烈,这个时候太子站出来,提出了设立百亩起征税点这个建议,虽然没新意,但对于眼下的局势气氛来说,却是大大的缓解啊。
毕竟这样一来,普通百姓基本上就不用再交两税了。
普通百姓占据的天下田地财产不多,但他们的数量支是极多啊,就算说他们占据天下九成户数,都不为过。一下子大唐九成的百姓不用再交两税,他们不再反对两税,这朝廷面对的压力就少了许多。
大户们依然还会反对,但却显得单薄了许多。
房玄龄都不得不赞叹,太子选的这个切入点非常的棒。
先拿下刘洎这只领头羊,再宣布让天下百官议论新政得失,然后现在又亲自提出了一个对新法的纠正建议。
如此一来,原来朝中对新政的极端对立局势,就缓解了许多。最重要的一点,虽然现在太子没废新法,可却亲自提出纠正,这无疑让那些反新法的旧党们看到了些希望,比之前天天被拖着可要好多了。
这也是能让他们接受的结果。
慢慢来不要紧,只要开始找新法的问题就好。
第884章 夜袭()
李超河北大捷消息刚传回,接着又传来李绩在代北击败欲谷设,阵斩八千的好消息。
而太子监国摄政,第一天早朝,就把御史中丞刘洎一撸到底,又让天下百官针对新政写建议,同时当天还宣布了两税法的百亩起征点。
这一串的消息,让襄阳城闹翻了天。
旧党们之前那股众志成诚,恨不得要逼宫的架式一朝尽去。少了刘洎这个先锋,加之太子提出的这些,让旧党们都觉得不必用那么激烈的手段,也有机会废除新法。
当然,也不排除不少人被太子的手段吓到了。刘洎这只鸡杀的,确实吓倒了不少猴。
随着诏书的宣布,百姓们则更多的是欢天喜地。
这个两税起征点,让许多百姓都不用交税。就算交,其实也交不了多少了。相比起原来,直接增加两税负担,这回是大大减轻了负担。
“太子殿下好啊。”
“仁厚。”
“一心为我等小民着想啊。”
百姓纷纷称赞。
同时,各个衙门,也迎来了一波百姓办事高…潮。这些百姓,是来办理户籍的,具体点说,是来分户的。
大唐并没有反对百姓分家的规定,相反,反而鼓励分家。一般来说,兄弟多的家庭,都鼓励那些大的儿子分家立户,而小儿子则与父母一起住不分家。当然,父母老了,这其它儿子也一样要赡养的。
只不过,原来朝廷虽然鼓励,但还是有些家庭是大家,一家三四代人,可能四五兄弟一起居住在一个屋檐下,一起生活。原来这样做呢,还有个好处,征税征杂费等,有时是按户征的。
人多,也是一户,人少也是一户,那当然户越少交的钱越少。
可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太子一句话,两税法改了。
正税没变,依然是按丁征税,但两税改了。每户起征点是百亩,百亩下不征两税。
原来一家三四代同党,好几兄弟一起。一家可能有四五个甚至五六个成丁,交完正税,还交两税。
现在新标准了,如果分家,那么算下来,其实每个小家成一户后,都不用交两税,因此基本上都达不到超过百亩田产的标准。
大户,得交两税。分家后,小户却都不用交了。
百姓小民,其实也是很精于计算的,这么简单的算术他们也会算。
然后诏令一下,大家都赶着到衙门里改户籍,家家都在分家立户。
衙门也早接到了上头的公文,对此那是很乐意的。对于朝廷来说,其实小户也更有好处,小户了会减少大家族族长对于家族成员的控制,这样也有利于地方官府对于百姓的控制。
当然,长远看是不止这么点好处的,不过这些就不是普通百姓小民能够理解的了。
最重要的还是朝中的气氛变了。
原本旧党团结一心的局面,已经瓦解了。虽然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旧党的反对新法,但起码让这件事情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间。
李世民御书房里,听完王太监的禀报后,得意的大笑。
“太子了得,超乎朕的意料,这处事手段,果决,稳准狠,很有几分朕的风范,哈哈哈。”
虽然太子一句话,让朝廷损失了无数百姓的两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