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发!”各基层军官大吼。
一千五百雪橇兵登上雪橇,负责驾车的雪橇兵挥动马鞭,战马牵引着满载着士兵、草料和粮食的雪橇,在雪地上缓缓加速。
雪橇虽重,但是雪地上的摩擦力非常小,除了一开始起步的时候比较费力之外,雪橇的速度提升上来之后,顿河马就能拉着雪橇,以六到七公里的时速,在雪原上缓缓小跑,这对于马匹来讲一点都不费力。
这千里奇袭计划是经过周密策划的,这几个月来,不仅雪橇兵每天训练,而且郑袭的指挥部里面也每天在沙盘上面进行推演。根据侦察骑兵送回来的情报,出击的雪橇兵选定好了线路,制定好目的地。
雪橇兵人虽然不多,可是在冰天雪地里面拥有任何军队都无法比拟的机动性,而且还有非常强大的火力,特别是炮车雪橇,一辆雪橇就等于是一艘陆地上行驶的小型战舰。
这可以说是这个年代最原始的装甲兵!装备有火炮火枪,自身还有装甲和速度。蒙古人的骑兵追不上他们,碰到敌人多的可以撤退;碰到敌人少的,可以歼灭。
寒风凛冽,曹永赶着满载状态的雪橇,在千里雪原上行走。他的身上穿着两件棉甲,外面还有一件皮甲,棉甲里面穿着暖和的毛衣,头戴镶嵌着铁片的牛皮头盔,外面再加上一顶狗皮帽子,高领的棉甲本来就保暖,又加上一条围巾,手上还戴着皮手套,在冰天雪地里面赶着雪橇,一点都不会觉得寒冷。
后面的车厢内,帆布斗篷拉了起来,堆满了草料的车厢内十分暖和,蔡志超和张狗仔舒舒服服靠在草堆里面,这样的长途旅行并不会感觉累。
虽然说曹永是赶车手,不过在行军的时候,赶车的工作是轮流的,曹永赶了一段路后,就换成蔡志超来驾驭拉车的马匹,再过一段时间,换成张狗仔来赶车。
根据要求,雪橇兵每天行走四个时辰,每个时辰运行二十五里左右,每天可以行军百里,大约二十多天的时间可以抵达两千多里之外的目的地。如此的行军速度,堪比当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速度了!
可是当年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骑马日行百里,连日来骑在马背度过一个又一个白天,夜间躲在马肚子过夜,那样的辛苦和疲倦并非笔墨所能描述,这说明当年鼎盛时期的蒙古大军有多么惊人的毅力和耐力!
现在的明军长途奔袭,却比当年蒙古铁骑长途奔袭要舒服多了,他们可以坐在平稳运行的雪橇上面,有帆布遮挡风雪,夜间可以睡在战马吃的草料堆里面过夜。
拉雪橇的顿河马似乎会吃点苦头,不过也好算好了,顿河马本来就是欧洲马和蒙古马杂交的品种,哥萨克骑兵就是骑着这种战马,从欧洲一直远征到了东方,他们骑着顿河马,跨过了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荒原,沿途过来,只有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喝的是冷水。适应了严寒气候的顿河马,耐寒能力比蒙古马都要强得多。
更何况,每一匹顿河马身上也披着棉甲,可以给它们御寒。另外,在后面的后勤运输雪橇上面还有一些毛毯,入夜之后,若是气候过于寒冷,能把毛毯披在马身上。
行军线路也是经过严密挑选的,一路上过去,几乎就没有遇见清军的可能性。
其实就算碰到小股清军也不用担心,这种天气还会出来的清军不会多,遇上一百两百八旗兵,轻轻松松就能把他们都吃掉,吃完之后可以快速离开。
顿河马拉着雪橇,缓缓在千里冰封的雪原上行走,一路过去,一片雪白,根本就看不到有人烟的痕迹。
“罗刹人能够从万里之外来到这里,也真是佩服他们的毅力了!”曹永说了句。
雪橇兵行走了两个时辰,最前面引路的萧拱宸停下雪橇。萧拱宸是郑袭的心腹爱将,这次远征科尔沁部落,他就是带兵的主将。
“都歇一歇,我们人不累,战马要歇口气。”萧拱宸让亲兵发出旗语命令。
从早上出来到现在,走了两个时辰了,也就是四个小时,已经临近中午。
曹永、蔡志超和张狗仔下了雪橇。
已经到了中午,今天的天气比较暖和,三人把战马身上的棉甲卸下来,放在雪橇上,让战马也散散热。
冬季的黑龙江北岸,阳光明媚,太阳照在耐寒性特别好的顿河马身上,使得它们感觉一丝暖意。
“先喂马,我们再吃饭。”蔡志超先是从雪橇里面取出干草,拿到前面去喂马,等到马吃完干草之后之后,蔡志超又返回到雪橇中,打开一口麻袋,从里面抓出一把黑豆,走到前面,伸出手掌,放在战马嘴边。
温顺的顿河马张开嘴巴,吃着黑豆,还伸出舌头舔了舔蔡志超的手心。
蔡志超轻轻拍了一下顿河马,战马也打了个响鼻,转过头来,很通人性的用它美丽的大眼睛看着自己的主人。
而张狗仔在喂另外一匹马,那匹马一直是跟着他的,从小就是他养大的。
“伙计,要灭建奴,就靠你了!”张狗仔抚摸着战马的鬃毛说道。
曹永取出一块布,给战马擦掉身上的汗,又拿出刷子,轻轻刷着马毛。
等到侍候好了战马,三人才坐在雪橇边上,打开随身携带的干粮袋,取出肉干和炒面,合着雪吃了起来。
所谓的炒面,并非是炒面条,而是王新宇根据后世志愿军的炒面自己发明的一种新式干粮,其实就是把高粱面和小麦面混合了,加点盐炒熟炒干,变成一种干粮。吃的时候合着水吃。在野战行军之中,就着雪吃炒面。
炒面重量轻,占的空间小,又有很高的能量,能够保证士卒们吃饱。不过这种东西确实不好吃。吃炒面的技巧,在之前也训练过了,吃炒面一定要合着雪吃,或者是有水喝下去,否则炒面太干了,很容易噎着。
其他的干粮,还有烤熟的番薯,烤过的蒸饼馒头,那些可是好东西了,曹永他们这时候根本就舍不得吃,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现在吃了就没了。
歇息了一个时辰之后,远征雪橇兵又继续赶路。
到了晚上,队伍来到黑龙江边的一座明军堡垒中。
一整天走下来,刚刚走出一百里路,还是在明军的控制区域内。在黑龙江下游,郑袭修建了不少堡垒,一般的堡垒都能容纳六七百人,这些城堡就像一道道牢不可破的关隘,扼守在黑龙江下游,堵死了俄罗斯帝国东扩的脚步。
城堡的主要用途并非是用来对付关外清军的,黑龙江下游的清军非常少,他们也没有兴趣来着严寒之地。说实话,八旗兵最感兴趣的还是关内的大好河山,对他们自己的发源地反而没有多大兴趣。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清朝在关外的实际控制范围一直在缩小。
签订尼布楚条约的时候,清廷早就失去了贝加尔湖和东西伯利亚一带的控制力,根本就无力从毛子手中夺回土地,试想一下,他们打一座小小的雅克萨城,都打得那么吃力,还有可能收复毛子在贝加尔湖沿岸修筑的城堡?想都别想了!
清俄之战后,因为清政府坚持不许汉人出关,关外的八旗又挤破头脑想要进入关内,结果守在关外的,就剩下鄂伦春、鄂温克等部落,他们怎么可能抵挡的着毛子东扩的脚步?
结果到了签订北京条约,割让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之前,清政府其实早已失去了对那些土地的控制力,那些地方已经布满了毛子的城堡!
就算不签北京条约,清政府也没这个能力抢回土地啊!
后来的国民政府,其实并没有承认北京条约,俄国又爆发了十月革命,列宁说要归还中国的土地。张学良很天真的相信了,国民政府还曾经在黑龙江入海口的庙街驻军。
结果斯大林上来之后,把张学良打出翔来。后来日本又发动九一八事变,最后又是苏联红军攻入东北,那些丢失的土地就更不可能要回了。
现在王新宇让郑袭在黑龙江下游修建城堡,其实就是为了遏制毛子东扩的脚步。
至于清军?关外八旗的战斗力是不错,可是和毛子比较起来,关外八旗的战斗力都远远不如毛子。
抢在毛子前面修筑城堡,没有携带多少重武器的毛子就很难攻克城堡。
蔡志超他们来到的这座城堡是一座不很大的城堡,正常来说,城堡内只能容纳六百余人,那么多雪橇要进入城堡,那就有点装不下了。
萧拱宸下令道:“让马进入城堡过夜,人和雪橇在外面过夜!”(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七章 造船业的退步()
紫禁城太和门,施琅、杨富、林兴珠、罗士珍、何应元、刘沛、曾成等一批清军水师将领身穿上朝时穿的蓝黑色官服,跪在台阶前。小皇帝坐在龙椅上,心满意得的看着这一群大清的栋梁之才。
“制曰,尔施氏,乃福建同安总兵……谕命施琅为湖南督标水师提督,增尔为太子少保!”曹玺大声宣读圣旨。
“臣遵旨!谢万岁!”施琅跪在地上连连磕头。
“制曰,尔林氏,本乃郑逆海寇,归顺朝廷……今调水路湖南督标岳州总兵!增尔为骑都尉!”曹玺大声大声念道。
“奴才谢皇恩!万岁万岁万万岁!”林兴珠连连磕头。
听到林兴珠自称奴才,施琅心中十分不悦:为什么你只是老子的部将,你可以自称奴才,尔老子却没有资格自称奴才?
这奴才和臣,差别很大的,没有一定的地位,想自称奴才都没门!林兴珠是得到了关外黑龙江将军的信任,成为将军的奴才,并被抬入汉八旗,这才有资格自称奴才!至于施琅大将军?不过一汉蛮子尔,有何资格当奴才?
一群清军水师将领都封了官,得了银子奖赏。
康熙环视一圈:“朕大清江山内忧外患,尔等不要辜负了朕的期望,去了南方,给朝廷建功立业,好好杀贼!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