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下令以上卿之礼埋葬了巴蔓子的头颅。
巴国也为将军举行了国葬,任后人缅怀凭吊。
三国时期,巴郡守将严颜被张飞打败,张飞要他投降,严颜说:巴国自古以来只有砍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这让张飞深受感动,于是义释严颜。严颜所说的砍头将军就是巴蔓子。
巧的是,巴蔓子、严颜均是临江今重庆市忠县人。
相传,临江正是当初巴蔓子承诺割给楚国的三座城池之一。唐贞观八年,也是因为巴蔓子、严颜两位将军的故里和故事的缘故,改名忠州,后改为忠县。
史书对巴国历史的记载很少很少,巴蔓子也是唯一一位记载下姓名的巴国名人————后人直接称其为“巴将军”。
(说明:由于记载不详,对巴蔓子所处的年代等细节,争议颇多)
麻大姐与麻湾洞()
麻大姐与麻湾洞
——(《乌江巴人》第144章人物)
(来自当地传说)
麻湾洞是乌江支流木棕河(重庆武隆境内,《乌江巴人》中的林宗河名来于此河)的发源地,源头水源从地下泉眼涌出,形成水势凶猛的河流。
有史以来,木棕河畔的庄稼人引用麻湾洞的水灌溉农田、解决人畜饮水。
传说,麻湾洞、东王郭、鱼潜口三个地方的主人是龙王三太子的三个女儿。
麻湾洞是大姐、东王郭是二姐、鱼潜口是么妹。
几千年前,麻湾洞的水是从岩上的洞口出来的,由于麻湾洞的主人是一脸大麻子因为她每天早晨都要在洞口洗漱,有缘人都能看见,主人十分厚道,与当地群众关系十分友好,乡亲们就尊称她为“麻大姐”,麻湾洞也由此而得名。
“麻大姐”爱接济穷人,遇到灾年,当地村民就到麻湾洞找“麻大姐”借稻谷,第二年丰收后再偿还,办法是:村民要借稻谷,就到洞口烧香,并说明要借稻谷的数量和归还时间,“麻大姐”就按所需数量发放稻谷。长期如此。
由于出现有不守信用的村民,借了谷子后,有粮食不还,而还给“麻大姐”谷糠,从此“麻大姐”就再不借粮食给乡亲们了,并把出水处改到地下面,乡亲们从此再见不到“麻大姐”的身影了。“借你谷子还你糠”的谚语由此而来。
“麻大姐”也有作恶的时候。
很久以前,灶圈坝现彭水县龙射镇沿河村的村民得罪了东王郭的二姐,二姐十分气愤,准备水淹灶圈坝,但苦于自己的水量不够而求助于大姐,“麻大姐”为顾及姊妹之情而借“麻湾洞”的水给了二姐两个小时,将灶圈坝淹成一片汪洋,乡亲们损失惨重。
现在,木棕河每年都要干涸两个小时,河水干涸时,满河水面立即同时下降,没有流水,河水来时,满河同时暴涨,水势汹涌,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
节日快乐篇(一)()
背兜还算得上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身边有不少幽默风趣的朋友,他们常讲一些源于当地真实生活的笑话,令人捧腹。
笑话的质量不一定高,但保证是背兜亲耳听到的,并且讲述者多能讲出故事主角的真实姓名,有的,背兜还认识。
臭虫与跳蚤交心,麻雀与乌鸦共舞,背兜自己是个俗物,在生活中的多数好朋友,都不是高雅之人(当面也这样说),因此,笑话中,不少是带有h 色的,甚至俗不可耐,那样的故事,显然不适宜拿到这里来玷污我们共同的美好的网站。背兜尽量选择正规、文明一点的吧。如果一不小心,有点过了,敬请一笑置之,我并及时删除。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绝非抄袭)
1、 暗记
重庆乌江流域,是一个落后的地区,解放初期,比较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长(公社书记),不识字。可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难题的办法,并不乏智慧、幽默。
某乡长,就不识字,每次签发 票,除了“同意报销”和他自己的名字,其他的都不会写,更不认识,当然阿拉伯数字认得。
时间一长,这个乡的财粮(乡政府会计)就开始想歪方,模仿乡长的签字,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以此来报销假费用。
到了一年终,那会计给乡长汇报情况,乡长一听费用数据似乎不对,就说“怀疑有假”。
那会计坚决否认,说是所有发 票都是乡长大人你亲笔签了字、同意报销的。
乡长就让那会计去把全部 发 票 抱来。
那乡长以很快的速度一张张对发 票过目,指出其中假的部分,一张不误。
那会计顿时惊呆了,当即认错,最后问:“我(模仿)的字迹哪里出了问题?领导你太英明了,一恍眼就看出来了。”
“呵呵呵,绝招怎可给你说。战争年代,老 子都是麻(重庆话:欺骗)敌人的,你小子黄瓜还没起蒂儿,就敢来麻我!”
那会计认错不该死,从此不敢乱来。
原来,那乡长在审核签字的时候,用大头针头沾墨水在每张**上作了记号,关键是同时在墨迹中心钉了一个几乎看不出来的小眼。
2、全都站起来
同一时期,乌江流域还来了一批外地干部,一部分是军队转地方的干部,称为南下干部,一部分是外地读过书的,比如学生,号召来的。他们为当地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群永远值得尊重和怀念的人(很多已经离世)。
由于各地方言的差异等原因,他们也同时留下很多幽默风趣的故事,每听前辈讲来,倍多几分尊重,同时当然也笑得不行。
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纯粹,这些,不用多说,还比如,他们讲话,一般不用稿纸,同样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听众听得津津有味。
但有时,在一些场合,也要按秘书写的稿子一句句读。
照着稿子读,有时反而出故事,或者说“故障”。
一天,开大会,一个干部,当然是领导干部,照本宣读讲话材料。可能照本宣读,他反而不习惯,经常把一个句子分成几句来读,听众想笑又不敢笑。
读着,读着,他突然提高声音:“同志们,全都站起来!”
果然,下面开会的同志,一下子就都站了起来(当时的人们就有这样可爱)。
然后,他翻到下一页稿纸,示意大家:“请坐下,后面还有一个了字。”
原来,他仍是在读稿子上面的内容,整句话是“同志们全都站起来了”,他分解读成:同志们,全都站起来,了。
问题的关键是,“同志们全都站起来”与“了”字,被秘书分别写在了前后两页稿纸上。
(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鉴于人物、事件是真实的,点到为止)
最后,祝朋友们节日愉快!
节日快乐篇(二)()
混船票的最高境界
重庆地区水路纵横,在火车、高速路开通之前,船运曾经是出行的最重要方式。而很多孩子们,既想去坐船,又没有足够的钱,就采取混票的办法。
他们的办法多种多样,不可胜数。
其中一种,就是几个孩子一起混:买几张从出发的码头到最近的码头的票去上船,等船开到目的地的前一个码头,下去一个人,迅速买几张最后两站之间的票,然后立即上船来,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在终点港下船了——也就是,中途的大多数里程,是“免费的”。当然,中途下船的一人是全部费用,平均负担。
俗话说,久走夜路必撞鬼。
有一次,几个小伙伴又兴高采烈去坐船,到了倒数第二港,一个小姑娘奉命下去依以前的方法买票。
可是,由于上水方向的船也快到了,排队买票的人多,等小姑娘买到票,又晕头转向地转了几个圈圈才出来,一看,吓傻了:她要上的船开了!
这一吓,不打紧,当场撕心裂肺痛哭起来。
船已开出二十三米,正在转向(下水船停靠时,船头是向上水方向的)。她的伙伴们也吓呆了:一则她不上船,自己如何下船?(当然可以补票,但那样,就根本没有回去的钱了啊,哪怕再混票也不够),二则,她一个小姑娘,留在异地,怎么办?
话说,吉人自有天相。
这时,有正义感的乘客看不下去了,急忙去找到船长,质问:“你们为人民服务,服的啥子(什么)务!趸船上还有一个小妹妹没上到船,你们白不说,黑不说,把船开起就跑了!你各人去看,那小妹妹哭得好惨啊!要是你的娃儿,舍得她恁个(那样)哭法不?”
船长出来一看,果不其然,顿生同情,立即令“左满舵”,转了一个圈回到趸船。
梨花带雨的小姑娘上了船,船长连忙道歉:“对不起,小妹妹,是我们的服务态度不好,向您道歉!今天,我们全体乘务人员,欢迎您免费乘坐一等舱。”
要知道,一等舱,可是星级宾馆客房式的布置啊,只是面积小得多。
乘客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本故事不是虚构,那小姑娘,是背兜的朋友呢)
最后,祝朋友们节日快乐!
假期快乐(三)()
长得帅,不一定就是好事
重庆乌江流域,历来是土匪较多的地方。
重庆的解放,是在第一个国庆节之后的事。
解放战争末期,一个先前被打垮了的国民党军官,由于他是乌江当地人,一个很有名的大地主家的少爷,于是被派回他老家组织地方势力,先是为国 民 党防守地方,以对抗解放;后来解放了,就进深山,成了土 匪大头子,搞破坏活动。
剿匪中,几次战斗下来,又被打垮,但他跑脱了。由于在当地已无立锥之地,于是他跑到异乡,隐姓埋名,做起了正经的人,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还结了婚。
十多年过去了,他却突然被抓捕,然后押回原地,公审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