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拥有这枚玉玺,谁才能代表着正统皇帝。
刘协看着那枚玉玺,眼神却充满了陌生。
原来当年苏哲灭了袁术时,早就得到了这枚玉玺,却始终没有还给刘协,一直珍藏到今日,等到他要当皇帝时,才拿出来走个过场。
刘协深吸一口气,轻轻的拿起了那枚原本属于他们刘家的玉玺。
这一刻,刘协心中不禁感到一丝讽刺。
想他当皇帝当了十多年,却从未见过这枚传国玉玺,临了要把皇位禅让给别人之时,才终于有机会亲自触碰这枚玉玺。
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不过,那已经无所谓了。
刘协便将玉玺高高捧起,奉献给了苏哲,象征着他亲手将汉室江山,将帝位,将整个天下,合法的禅让给苏哲。
苏哲自然没有一丝犹豫,从容的接下了那枚玉玺,交给了身后的苏飞收起。
再然后,刘协便将自己的龙袍,玉冠,统统都脱下,露出了早穿在里边的臣子衣服,黯然走下了高台,跟其他文臣武将一样,恭敬的肃立在高台下。
董昭则将那玉冠举起,小心翼翼的戴在了苏哲的头顶,象征着苏哲加冕为帝。
仪式结束,苏哲立于高台边,向着台下群臣,十万将士们挥手致意。
万千将士热泪盈眶,山崩地裂般跪倒在地,向苏哲高呼万岁。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震天的万岁声,令风云变色,诺大的高台似乎也在微微抖动。
高高在上的苏哲,俯看脚下伏跪的万千将士,享受着他们震天动地的山呼万岁,心潮澎湃,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袭上心头。
这一生之中,他从未如今日这般痛快。
那种感觉,便如站在云巅,俯看众人,掌握天地经纬一般。
他的脑海中,一幅幅过往的画面从眼前流转。
那一个初出茅庐的荆襄寒门,浴血奋战,一路从襄阳打到许都,从许都打到邺城,从邺城打到建业……多少天下坚城,一一被踏破。
刘表,董卓,袁术,吕布,袁绍,曹操,孙策……
多少名动天下的诸侯,一个个被他诛灭。
直到今天,那个曾经被人轻视出身的寒门小子,更是踏上了至高无上的帝位,以天子的身份,俯看众生,君临天下。
创造奇迹,万物伏首的感觉,当真是妙不可啊。
苏哲心情畅快之极,豪情狂燃之下,不禁放声大笑起来。
豪烈的笑声,回荡在高台之上,如若九天龙啸。
接受过群臣的朝拜后,苏哲便在皇帝的身份,颁布了他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
首先就是定国号。
出于法理的考虑,苏哲决定继续延用大魏为国号,宣布以洪武为年号,当年为洪武元年。
接着就是定国都。
邺城乃苏哲的魏国封都,又是河北的心脏所在,将来他还要以邺城基地,向北扫灭塞外诸胡,故邺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于是,苏哲便下诏,以邺城为大魏北都。
洛阳城乃天下之中,曾经汉朝的旧都,在天下人的眼中,有不可取代的政治意义。
况且,洛阳有八关之险,山河之固,地形远比处于平原上无险可守的许都要优越。
虽说当年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但经过李严十余年的休养生息,修缮宫室,洛阳城早已恢复了生机。
种种权衡之下,苏哲决定将洛阳定为中都,以作为他皇帝和百官的常驻都城。
至于现在的许都,当年只不过是他为了方便控制汉帝,临时选定的一座陪都而已,实则根本不具备做都城的外在条件。
于是,苏哲便果断下令,废除许都都城的地位,重新改为许县。
而扬州的建业城,则出人意料的被苏哲定为了南都,以作为大魏第三座都城。
苏哲身为穿越者,当然清楚华夏的经济重心,逐渐会向南方推移,现在的荆扬二州,虽然远不及中原繁盛,但只要开发出来,便有着巨大的潜力。
定建业城为南京,就是苏哲为将来开发南方所做的准备。
三京宣布后,苏哲同时又宣布,立王世子苏烈为大魏太子,立王妃黄月英为大魏皇后。
其余大魏群臣,三军将士,该封赏的封赏,该顺势升迁的顺势升迁。
同时,大赦天下,以庆贺新皇登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圣旨传下,台下的将士和群臣们再次跪拜,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再次响起。
苏哲负手而立,俯看伏首的群臣,俯看脚下大好河山,英武的脸上,再次浮现笑容。
第七百二十二章 东施效颦()
苏哲登基称帝,建立大魏国的消息,很快就遍传天下各州各郡。
各州官民无不为之欣喜,纷纷上表恭贺,同时也表明对新朝,对新君的臣服效忠之心。
毕竟,此时的天下,虽然名义是汉朝,但天下子民都知道,汉帝不过是傀儡,他们真正的统治者还是苏哲。
而苏哲经营天下十余年,不但灭尽群雄,还将各州的世族豪强大肆戮灭,消灭了大部分潜在的反抗力量。
这样一来,苏哲称帝,世族们自然就没办法反抗。
而对于平常百姓,对他们来说,谁当皇帝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给他们一口饱饭吃。
苏哲这么多年来,严厉打击豪强兼并土地,大力发展恢复经济,政治清明,用人唯贤,各州早就从战乱中休养生息过来,百姓也多能安居乐业。
吃饱饭,不用担心战争威胁的百姓们,对苏哲感激还来不及,又岂会反对他当皇帝。
于是他称帝的消息传出,各州百姓无不是由衷的欢喜,都说苏哲称帝,乃是天命所在,早该如此。
与此同时,密布于许县的细作,也迅速将苏哲称帝的消息,送往了长安城。
消息一路传往关中,所过之处,无不是人心震惊,军民不安。
要知道,关中不在苏哲的统治之下,这里百姓没有享受到苏哲带给他们的好处,自然心中还装着那个曾经的大汉朝。
而且,刘备占据关中,所打的旗号也是要匡扶社稷,中兴大汉。
这突然之间,汉帝就没了,江山社稷也禅让给了苏哲,刘备给关中人树立的目标,就这么不见了,岂能不令他们无所适从。
而消息传回长安,更是令举城震惊。
刘备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却是五味杂陈,情感复杂。
其实他早在夷陵兵败,退回益州时起,就推测苏哲会借着南征胜利的巨大威望,趁势改朝换代,窃取帝位。
为了应对苏哲废汉后的人心震动,刘备已经开始在营造舆论,提前给官民们打预防针。
他没想到的是,苏哲速度这么快,冬天还没过去,就神速的完成了改朝换代,登基称帝。
而他统治下的三州,官民因苏哲称帝所产生的情绪震动,也让刘备意识到,他必须要尽快采取行动,方才能稳住人心。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他以汉室皇族的身份,登基称帝,重新打出大汉的旗号,将正统的旗帜抢过来。
只不过,刘备向来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来笼络人心,就算心中有称帝的野心,自然也不能由自己说出来,只能向臣下们予以暗示。
诸葛亮最懂刘备心思,立刻向各郡交待下去,不断的上表说各地出现了祥瑞,以营造天意的舆论气氛。
紧接着,在诸葛亮的带领下,长安城的高官们,各郡的太守们,雪片似的上表送往长安城,纷纷向刘备劝进,劝他继承汉朝大统,登基称帝,率领他们讨灭苏哲这个篡汉逆贼。
诸葛亮的一系列手段,刘备全都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边却很满意,也不做表态,只默许百官们不断给他上表劝进。
与苏哲坦然接受不同,刘备则要矫情许多,对于群臣的劝进上表,他最开始的表现是震惊的,甚至是相当的愤怒。
他为此还大发雷霆,声称自己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绝无做皇帝的野心,众官劝他登基,等于是叫他学苏哲一样,做那篡位的奸臣,是陷他于不义。
刘备的大义凛然,刚开始时还真把群臣们给吓住了,以为他们的主公嘴上所说就是心中所想,当真不打算称帝。
于是,在第一轮的上表后,众官们劝进的热度明显减退了不少,众人都开始猜测起刘备的真实意图。
这个时候,还是诸葛亮最了解刘备,无视刘备的“盛怒”,冒着“触怒”刘备的风险,再次上表劝进。
诸葛亮一带头,众官们立时就反应过来,知道他们的主公这是要面子,非要他们三请四请才可以,便马上又上劝进表。
对于这第二轮的劝进风潮,刘备的回应就不再是震惊盛怒,而是无可奈何。
他在一次军议上,公开请求百官们理解他的苦衷,不要再对他咄咄相逼,将他身陷于不义的境地。
众人的劝进,再一次被刘备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
于是,在经过两轮劝进无果之后,是日午后,诸葛亮便率领着身在长安的文臣武将,上百号人马,浩浩荡荡的前往刘备的军府,进行第三次劝进。
此时的刘备,早就知道了众官要来,早早的就等候在了正堂内,假意批改公文。
当听到外面喧闹的声响时,刘备则迅速起身,假装想要逃避,一出门,却正好被众人撞见。
诸葛亮拔腿就跑,果断带着百官们,把刘备给堵回了正堂之中。
然后,诸葛亮带着众官们,哗啦啦一片就跪倒在堂前,恳请刘备为大汉社稷为重,登基称帝,延续汉统。
看着跪伏遍地,一个个诚恳万分的众部下们,刘备嘴角细微的抽动,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窃喜。
窃喜一闪而逝,刘备灰白的脸庞,转眼就变成了一张苦瓜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