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不大,失望就不大。诸葛珪好像有点悟了,沉默不语,静静深思。
“父亲,能不能让大伯来我们这安个家,我也想和堂哥他们一起玩,最好是每个州都安个家,这样我就能天天去不同的地方玩了,也不怕没人陪我,太无聊了。”诸葛亮趁热打铁,就像个话唠,接着说道。
“亮儿,你是说每个州都安个家,这除了徐州、兖州,其他地方又不熟,该如何安家啊。”诸葛珪想了想,总觉得无法实现,一时大脑像风车一样开动起来。
诸葛亮知道,诸葛珪在权衡利与弊。
不等诸葛亮回答,诸葛珪像是自问自答似的,嘴里喃喃念着:“鸡蛋没放在同一个篮子,碎了几个不可惜,希望不大,失望不大。”
过了一会儿,诸葛珪的脸色变得坚毅果断。
诸葛亮明白,诸葛珪作出了决定。
是的,琅琊的“鸡蛋”。
千万别放在一个篮子
第8章 返回琅琊()
“父亲,您带我们来泰山,泰山就有了我们的家,我们在徐州,有大伯他们一家也在,那徐州就有我们的家。至于如何安家,不是我们去了哪里,哪里就有我们的家吗?有父亲娘亲在,有大兄姐姐们在,有大伯堂哥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只要有亲人在的地方,那里就是我们的家。”诸葛亮决定不再藏拙,认真地说道。
准备给诸葛珪来个醍醐灌顶,使其抛却故土难舍的杂念,允许琅琊诸葛氏能到处开花,多建根基,从而提前逃离那即将到来的黄巾之乱,在乱世中能安身立命,保持有生力量。
“亮儿,为父虽然不反对你的说法,但你觉得应该如何做,才能把琅琊诸葛一族分散到大汉各州,并休养生息,绵远传承,要知道大汉各州遍布千万里,甚至有些地方更是山穷水恶,漳气丛生。”诸葛珪仍是谨慎的问道。
“父亲,先祖曾在梦中说过,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开始行动,一个月完成不了那就一年,一年完成不了那就十年,就如愚公移山一般,最终总会完成的,就像琅琊的肥水良田,也是世世代代经营才有的。凡事不怕难,就怕没有开始,开始又半途而废,须知贵在坚持。”诸葛亮扯着大旗,力求打消诸葛珪内心的顾虑。
“想不到我家亮儿,年纪小小,魄力却不小。可惜为父忝为泰山郡丞,官职在身,无法离开返回琅琊,与你大伯共同商讨诸葛氏一家化整为零,百地齐鸣的利弊之处。这样,亮儿,要不由你返回琅琊,我派阿瑾陪同照看你一齐返回,若是你能劝服你大伯,那为父肯定也会赞成。毕竟,诸葛氏一家之主可是你大伯,且长兄如父,为父自然要顾及你大伯的想法,听从你大伯的意见。”诸葛珪想了想,决定把皮球踢回老家琅琊的诸葛玄,一来不愿打击正兴奋上头的儿子,二来这等大事也不敢随意替大兄诸葛玄作决定,万一意见不和,忤逆长兄可不是美事。
毕竟先祖借梦托言实为罕事,诸葛玄相对见多识广,不怕一时不慎,误了诸葛氏的前途。当然,若是诸葛玄能同意诸葛亮的说法,那是最好不过了,若是不同意,也定能打消诸葛亮的念头,免得两边为难。
“敢请一试,多谢父亲。孩儿这就准备去找大兄,收拾妥当,即便返回琅琊,游说大伯,也替父亲您向大伯请安问好。还有,从泰山到琅琊,路途遥远,孩子可否多带一些家将护卫,以保周全,免于不测。”诸葛亮赶紧主动请缨,生怕诸葛珪改变了主意,又补充提了个要求。
“那是自然,安全是第一大事,只是我们府上并无武艺高强之辈,护卫之力并不强,军中之人又不能随意大量调动,该如何配齐此次返回琅琊的护卫人员呢?”诸葛珪再次遇到了难题,毕竟两个儿子结伴同行,万一有个意外,后悔莫及。
胸有百万兵的诸葛亮此时微微一笑,说道:“父亲无须忧虑,亮儿有个建议,军中之人深明军纪,令行禁止,可选一二个人作为此次返回琅琊的护卫首领,配合府里的看家护院,一路边走边演习军阵,一来,临时抽调军中一二人,不会引起太多关注;二来加强了府里看家护院的纪律性和协作能力,三来万一有事发生,也好有个指挥的,是战是撤,有了定夺,应能保我们万无一失。”
“也好,那又该在军中如何选这一二个人呢?”诸葛珪茅塞顿开,疑团一解,顺着思路,在脑海里对本就印象不大的泰山郡兵过滤了一遍又遍,始终无法决定选军中何人,只好又问。
“父亲,此次出行乃是私事,不可选用军职过高,名气过大之人,以免引起他人注意,节外生枝。但选用之人又必须有行军能力,通习军阵,不可过于平庸,不堪重任之辈反而会误了我等大事。孩儿斗胆,可否借阅泰山郡兵人员名单,最好是选用新进军伍之人,以便时常交好,日后能引为我诸葛氏的左臂右膀也说不定。”诸葛亮一脸深意地说道。
“此事不难,为父身为郡丞,新兵名册本就有权查阅,后勤、兵员诸多杂细,为使用方便,府里向来有备份。稍等片刻,待为父去取来。”听闻诸葛亮要亲自挑选此次护卫首领之人,却又想选用新进军伍之人,虽不明所已,但早被诸葛亮洗脑的诸葛珪此时只好再次选择相信,匆匆回到书房,取回新进军伍花名册。
“父亲,我已挑好此次出行从军中抽调之人,便选此人。”诸葛亮粗粗地看了看花名册,似乎漫不经心便敲定了随行之人。只见诸葛亮手指之处,那竹简上,刀刻的名字赫赫写着:于禁,泰山郡巨平县人,年十岁。
“亮儿,为何选用此人,此人年方十岁,刚进军伍,且未经战阵,选他岂不是太过儿戏?”诸葛珪放心不下,问道。
“父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反正尚有时日,且让他试一试,若是待到出发之日,府里的家将护卫仍无改观,到时再想换人之事。孩儿先去找大兄,告之此事,也好早些做准备,力求各事妥当。”诸葛亮不容置疑地为于禁辩解,同时准备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那好吧,亮儿且去,做好准备再出发。”诸葛珪只好遂了诸葛亮的意。
诸葛亮先是去找了诸葛瑾,告之此次回乡的事,并将此事一应所需之物吩咐给下人准备,诸多琐碎,不必多言。至于小兵于禁,诸葛珪自会召来,无需多心。
又过了半个月,挑了个黄道吉日,在看过于禁训练过后的家将护卫,诸葛珪总算是放心了,于是诸葛亮一行人便启程返回琅琊。
一年前,从徐州琅琊出发上任的队伍,车水马龙,声势浩荡,如今,从兖州泰山回乡探亲的人群,三五护卫,悠闲静谧,唯一相同的是都心怀希望。
希望的种子在一行人返程踏上琅琊的土地上萌芽,并开始疯狂生长。
徐州,琅琊,回来了。
回来带走那些在乎的人,回来带走那些被黄巾之乱战火波及的一切。
第9章 兄弟同心()
经过太行山脉,总算是回到了琅琊郡,此时一行人正在官道上休息,夏风如炽,炎炎烈日把人烤得脸色通红,就像被爆炒过的龙虾。
“大兄,如今父亲不在琅琊,家里也仅有几个管家、账房,皆管不得大事儿。不如,我们直接去找大伯,以免来回辗转,也算省事。”诸葛亮倚靠在马车窗沿,汗水如柱,忙用衣袖扇风,却无法驱散这内焦外躁的热气渗透。
“也好。反正早晚都要去找大伯,就算先回家,到时还得麻烦再来回跑一趟,还不如今天加紧行程,直接到大伯家落脚,也早早结束这一个来月的风餐露宿。”诸葛瑾喝了一大口水,用手抹了抹嘴角的水渍。
“那是再好不过了。”说完,诸葛亮掀起马车门帘,朝着外面一个骑着黑马的少年走去。
“于将军,告诉大家,休息好后,我们直接奔赴阳都县我伯父家,不回家里了。让大家加把劲,争取今晚落脚,就不用在野外扎营了。”诸葛亮看着这个休息都不愿下马,保持警戒的少年,甚觉满意。
不愧是五子良将之一。
不过不能再有门户之见了,寒门也有大才,重用人才就等于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此消彼长,方为长久之道。
“公子过奖了,在下只是一个刚进军伍的小小伍长,不是什么将军,当不得此称呼。在下这就去安排启程阳都事宜,请公子放心。”于禁行了个标准的军礼,便想告退下去布置。
“不想当将军的小兵不是好兵,我观你言必行,禁必止,军纪严明,总有一天会成长为将军的,去吧。”诸葛亮挥了挥手,示意于禁自行安排即可。
晌午已过,众人吃过干粮后,再次启程,阳都县。
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际,一群人急赶慢赶,总算是来到了阳都县诸葛府门口。
“请通禀你家老爷,就说府上侄子、泰山郡丞之子来访。”于禁给了门房名帖,表明了身份。
“各位稍待片刻,我这就上报府中。”门房闻言,忙交待了两句,就急冲冲跑回府里。
不一会儿,就见府门里走出二个人。领头的,一个身穿素白练功服,脚步轻盈,这人唤诸葛诞,颇有勇力;随后的,一个衣着彩蓝锦,行风阵阵,这人叫诸葛绪,笑如春风。远远地便听见走在前面的人喊:“可是堂弟阿瑾、阿亮来了?快快进来。”
“见过堂兄,小侄在此向大伯请安,大伯近来可好?”诸葛亮和诸葛瑾忙行礼拜见。
“父亲去南阳访友了,不日即返。二位堂弟,快请进府,让为兄为你们接风洗尘,也好休养歇息。”诸葛绪虚扶了下,急忙出言,将二人迎进了府里。
待众人在宴厅坐定,酒已倒,杯皆满,琳琅满目的菜肴已上齐。
“来,这一杯就当为兄给大家接风洗尘,请满饮。”诸葛诞抬起酒杯向大家遥敬。
“多谢大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