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韬》有言,‘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孙膑兵法》也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央’,又有人曾言‘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奇门阴阳之术,难测费解,故而兵家之中,亦有一家分支,名曰兵阴阳家。”

    “兵阴阳家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也。细分又有兵忌、龟兆占验、风角、刑德、辟兵五类,虽说兵事即人事,但其用兵之术,也并非无一二可借鉴之处。”

    听阎行说道这里,马蔺、甘陵、阎兴等人连忙点了点头,徐晃思索了阎行话中的的深意之后,也才跟着点了点头。

    兵阴阳家之流派,他还是知道一些的。

    前汉之时,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却并非是如秦朝那样“燔诗书而明法令”,采取禁绝百家的极端主张,这也是得益于文景之时,留下来的文化较为宽容的好传统。

    儒家之家的其他诸家,虽然因为武帝将通晓儒家经典作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把儒学作为官方学术,使得他们这些治五经之外之学的人一概丧失了担任学官的资格。但汉帝国的学术思想领域走的仍然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的路子,这也让其他学派还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其中,就包括了兵家的学说。

    到了前汉成帝之时,步兵校尉任宏奉旨校理著录的《七略·兵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不少兵家流派的著作,兵阴阳家,就是其中的一家。

    再到了前汉末年、新莽之时,兵家已经开枝散叶,在帝国的州县中,有诸多兵家学说的分支流派,以至于昆阳之战前夕,这王莽还能够从全天下召集了六十三家兵法传人共计数百人,给他的几十万大军充当军中军吏。

    这几百人的军吏当中,自然就有专门研习兵阴阳兵书的。

    坐在上首的阎行结合两世的见解,将兵阴阳家的发展历程缓缓道来,论证了兵家和阴阳家结合的实例和合理性。看着诸人听得不断点头,阎行微微笑了笑,又话锋一转,说道了当下军中迷信巫卜之事。

    “不过兵阴阳家所擅长的兵忌、龟兆占验、风角、刑德、辟兵虽然有用,却不是决定战争的决定因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战争说到底,决定胜负的因素的是人,而不是神鬼!”

    “《六韬》之中也曾言,将所拘者有九事,‘法令不行而任侵诛;无德厚而用日月之数;不顺敌之强弱,幸於天道,无智虑而候氛气;少勇力而望天福;不知地形而归过敌人;怯弗敢击而待龟筮;士卒不募而法鬼神;设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不可以治胜败,不能制死生,故明将不法也。”

    说到这里,阎行已经将他理解的巫卜鬼神之力可以借助,而不可以依赖的辩证观点阐述明白,也堪堪圆了这个局。

    看着众人都面露沉思,各有所想,阎行也停止了话头,没有说后面的话,事实胜于雄辩,牛辅既然这么依赖崇信巫卜鬼神,那接下来的战事,也正好印证他供奉的鬼神是否真的有决定战局的神力。

    skbshge

第202章 雀鼠谷() 
时入十一月,董军、白波军南北对峙的河东郡战事再起。

    牛辅已经接到了从雒阳来的消息,董卓已经从太尉进位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这是在效仿前汉的萧何为丞相的故事,相国这一职位也是专门为董卓而设置的,位置不仅在之前的太尉三公之上,而且也压过了太傅袁隗的上公之位。

    汉廷最重军功,前汉之时,以军功出将入相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曹参、周勃、周亚夫等,都是著名的代表。

    如今董卓以外镇一方的重将身份跻身朝堂,而且还是要位居相国之位,那么相对应,就要有拿得出手的军功来。

    而平定河东之地的白波贼寇,虽说算不上什么大功,但胜在河东郡地处要害,邻近雒阳都城,战事迫在眉急,有荡平贼寇、抚平三河的军功在手,董卓高居朝堂之上的尊位,名义上也就勉强能够说的过去。

    所以,落在牛辅手中的,与其说是一份可以弹冠相庆的喜讯,还不如说是一份急如星火的催战书。

    朝廷上的形势如此,再加上牛辅已经得到了他崇信的巫卜鬼神相助,于是即刻进军的命令,很快就下达全军,大军誓师北上,由牛辅亲率兵马,气势汹汹去向河东的北境席卷而来。

    反观白波军一方,似乎老巢遭受袭击、临汾城下遭受追击大败之后,士气一直颓丧不振,白波军的渠帅郭太和匈奴人的关系也是瞬间降到冰点,在临汾追击一战中,匈奴人率先抛弃白波军的步卒,带头逃走,使得大军一败涂地,如今的两家貌合神离,自然无法再携手对敌,于是孤军奋战、兵无战心的白波军在接下来的与董军兵马交战中,每战皆败,很快就丢失了平阳、襄陵、杨县三县之地,唯独保留下了北面的永安一城。

    不过攻无不克的董军兵马虽然连连获胜,但实际上也是获利不多,北面的各县的存粮多数被白波军抄掠一空,幸存下来的黔首百姓要么被白波军裹挟北逃,要么就逃入山林、依附修筑坞堡自守的豪强大姓。

    只得到了几座空城,显然无法让牛辅满意。

    因此,虽然因为接连进攻,底下的士卒人马也已经是疲惫不堪,但牛辅还是下令继续进军,攻打永安城,他相信,如今的白波军屡战屡败,情况只会比他更加糟糕,只要再攻下白波贼寇在河东的最后一座城池,歼灭这一伙残寇,那之前他的种种败绩失误都将可以被完全忽略,报捷的露布上只会写着牛中郎将大破贼寇、收复河东的喜讯。

    而且,白波的这些残寇极有可能连永安这一座城都不会防守,直接裹挟河东北面各县的黔首人马北逃并州太原,只留给牛辅一片空地。

    大量裹挟而来的人口,需要车载马驮的财货,必然大大拉低白波贼寇的行军速度,这也正是牛辅可以发挥他手中凉州骑兵优势的地方。

    于是,弃城北逃的白波军,追击心切的董军兵马,一前一后,都越过了永安城,往北面疾行狂飙。

    从永安进入北面太原的最简便的道路是贯穿南北的汾水河谷的谷地道路,而这段河谷地上,有一段崎岖绵延数十里的间道险隘,它被叫做“调鉴谷”,也被称为“冠爵津”,冠爵系“颧雀”的谐音,寓意唯机智而力大无比的颧雀才能飞越,当然,它在当地的黔首民众口中,还有一个更为通用的称谓——“雀鼠谷”。

    “雀鼠”之名,亦无非言其崎岖、陡仄,唯有雀、鼠之类才能飞越。

    白波军的车马辎重众多,在这两侧都是崇山峻岭,中间只余狭隘山道的雀鼠谷上,行进速度大大放慢,甚至有的大车因为陷入到了泥坑之中,泥足深陷,为了加快人马的速度,郭太等白波渠帅不得不下令直接抛弃,被派到后面警戒的骑兵在后头不断催促着步卒加快步伐,而步卒又推搡着那些被裹挟的黔首民众踉跄前行,一路上力气不济、或是不幸跌倒的人马,无不被后面的骑兵踩踏而过,与变得泥泞的道路化成一体,变成一团烂泥。

    在白波的诸多渠帅、小帅的心中,只要熬过这一段要命的山道,进入到了太原介休境内,那他们就是鱼入大海,又是海阔天空的一番局面了。

    从介休到祁县这方圆数百里的范围内,有九个水泽湖泊汇集于此处,合称为昭余泽。那里山川水泽地形复杂,险要之处不下于白波谷的山道隘口,正可以用来躲避追兵,掩藏行迹,恢复实力,再图起事。

    郭太骑在一匹黄鬃马上,不时着急地回顾身后,匈奴人的骑兵已经仗着他们的马速,提前离开了这个鬼地方,白波军的精锐也通过大半,剩下的多是步卒和孱弱,速度提不上去,如今也只是勉强过了一半,他半个时辰前派往后方的两波斥候到现在还没有回复,这更加加剧了他心中的不安和局促。

    “这番撤退,诸帅已经狠下心来,在后头丢弃了不少辎重、老弱作为饵食,料想那些凉州来的秦胡狗,见了如此多的财货,步伐都迈不开了,应当追击不上来······”

    郭太刚刚在心中暗自安慰好自己的心绪,下一刻,身后的剧烈震动的马蹄声就在山谷里响起。

    郭太吓得差点从马上摔了下去,他慌张地回首南望,只见在扬起烟雾的后方中,一个接着一个的跃动马头从山道处冒了出来。

    敢情这些秦胡狗早已经嗅着血味追了上来,等到眼下才动手,不过是要先耗费一通自己一方人马的精力,等到大队人马被狭窄的山道拉得长长、首尾不能相顾时,才利用马速大举追上,趁势收割。

    后面戒备的白波骑兵一见到如狼似虎的西凉骑兵,顿时魂飞魄散,哪里还敢再回马和这些凶神厮杀,无不纷纷拍马,想要仗着马速逃走,可是前头的步卒和裹挟来的黔首的速度都不快,又有载着辎重的大车阻隔,落在后面的白波人马顿时互相践踏,乱成一团。

    郭太还来不及下令列阵,就看到已经乱成一通自家人马,他眼前一黑,一种末日的感觉袭上心头。

    “全完了!”

    ···

    一场风卷残云的冲杀过后。

    “禀将军,俘获辎车十辆,其中财货无数。”

    “禀将军,捉获贼首白波渠帅一名!”

    “禀将军,俘获贼寇粮车八辆!”

    “禀将军,斩首贼首白波小帅三级!”

    ···

    一场冲杀,牛辅带兵将乱成一团的白波人马彻底击溃,狭隘的山道放眼过去,都是随处丢弃的辎重大车,撒开两条腿的白波人马拼命挤压向前,可惜很快就被后面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